APP下载

老师槽很大

2016-10-10

北京纪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老师班主任家长

九儿

最近时不时听到朋友和同事念叨,念叨他们接到老师的电话,吐槽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如何如何,例如考试如何落后,作业如何讹舛,弄得那些朋友和同事压力与烦恼陡增。前不久一天下午,我散步途经小学母校门口,正赶上学生放学,一个老师嘱咐一个接孩子的家长。从嘱咐的内容来看,我想很有可能这个家长不是专程来接孩子的,而是被老师请来的。老师嘱咐的内容让我想起了我的那些朋友和家长,再看看老师身后的母校,不免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总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吐槽他们的孩子,其实我们做学生的又何尝不想吐槽一下老师呢?

小学老师:欺负小孩的水平最高

首先我要声明这是一位80后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并不代表现在老师的状况。我想现在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理念肯定已经先进很多,但90年代初小学老师的水平可就不好说了。我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我发小儿的妈妈就是做老师的,我在他家玩时曾看过语文课的教参,并把这本教参带回了家。之后我再上班主任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的和教参写的没什么区别。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以当时我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有这本教参我也能把语文课教下来。

其实那会儿小学老师教书的任务倒在其次,能够把一个班的孩子管理好,镇得住孩子,不让他们做出格的事才是重点工作。所以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在我的印象里小学的老师就是天,她挤兑学生的话就像雷电,若是哪天你被她霹到,可能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说实话,我们那个时候都很怕老师,非常怕。而老师就是利用这种恐惧管理着我们,让我们不要调皮捅娄子,不要做一些她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始终认为,那时小学老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除外)欺负小孩的水平要远大于她们的文化水平。

我深深地记得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一篇《蜘蛛》的说明文,讲蜘蛛如何吐丝织网黏住猎物捕食。课文讲到最后老师照例说一句:“好,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这时我举手发了声:“老师……”我是读课文时不知怎的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蜘蛛的网可以黏住其他任何昆虫,却黏不住自己呢?我把这憋了好久的问题提给了老师。

我清楚地记得她听了我的问题后五官渐渐拧在了一起,现在想想,估计她那狭隘的心思正以为我在给她捣乱,或者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她最后竟然气急败坏地说:“你妈妈为什么不会把你吃了呢?坐下!”我当时被噎得莫名其妙,沉闷了一天。

后来,大大咧咧的我就把这件小事淡忘了。但没承想后来有一天,我母亲向我问起了此事。原来那位小肚鸡肠的班主任,竟然开家长会的时候跟我母亲说了那件事,并说我的思维有问题,上课提一些奇怪的问题来捣乱。我庆幸自己不是一个嘴笨的孩子,我把事情的始末讲述了一遍,母亲当然站在我这一边,她告诉我这个老师水平有限,她说你什么别往心里去。

如此水平的老师还不止一个,之后我们换了一个新班主任,她依然高高在上,从不会平视地与她的学生交流。我记得那会儿上小学,每逢元旦我们都会开一场联欢会,由同学出节目,和老师一起联欢。那时相声演员洛桑特别火,我在联欢会上表演了一段他的相声,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你竟敢背叛老子,看老子一枪崩了你。”可我表演时刚把这句词儿绘声绘色地说出来,也许是我学得太像,就听老师一声断喝:“你是从哪儿学的这些话?这都不是好话,以后不许说了。回到你的座位上去。”

虽然我那时也就10岁,但我都懂这是我表演角色的台词,是出自角色之口,不是我之口。但在老师的威严之下,我一个孩子能作多少解释?况且在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老师不喜欢爱狡辩的孩子,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

虽然我上小学没少被老师请家长、被批评,但由于我的成绩还不错,老师便不怎么针对我。可对于班里那两三个蹲班生来说,境况就大不相同了。我真的不想说班主任老师用心险恶,但她们确实喜欢营造一种氛围,让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产生一种倾向,那就是孤立班里那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让那几个所谓的差生无法融入这个集体。这种倾向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的家长,有些家长就告诉孩子别老和某人一起玩,似乎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和成绩差的孩子玩就像和臭棋篓子下棋一样,会越来越差。

通常老师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语言暴力来营造这种氛围,因为小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已经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尊,发展出与老师顶撞的欲望与勇气。小学生们还不敢,所以小学老师有时真的有点肆无忌惮。

譬如老师会连续叫几个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当他们统统答不上来时,老师开始感慨道:这世界总有人当科学家、工程师,总有人得去扫大街、掏粪。这时所谓的差生身边的同学就会偷偷讪笑,并在课桌底下比划掏粪的动作。

还有一个蹲了两年班的同学单名一个“夕”字。有一次老师叫他回答问题,老师早就知道他答不出来,也许老师就是喜欢看他呆呆地立在那儿,欣赏他难堪、惶恐的样子,然后老师问了一句,你的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我舅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答出来的。

“你舅舅可真有文化,你知道‘夕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快完了,不行了。”

我对这句话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对于“夕”这个字,那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一档“夕阳红”的栏目,栏目主题曲第一句就是“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主题曲配的画面是温暖的夕阳在海面洒下一道金灿灿的余晖。节目里介绍的爷爷奶奶都非常慈祥、亲切。可为什么老师说“夕”是快完了,不行了呢?我琢磨,因为爷爷、奶奶岁数大了,将来先不行的是他们。那个名“夕”的同学呢?则因为他蹲过两年班,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也肯定不行了。

可是我想这个老师并不了解,这位名夕的同学可是球场上的明星,我们踢球都愿意与他一队。他不仅体力好、速度快,球技精湛,过人、射门的姿态简直美如画。而且他非常勇敢,经常以身堵枪眼,挡住球速很快的射门。但这些闪光点这位老师怎么会放在眼里?以她窄窄的眼界和狭隘的世界观,她当然不会放在眼里。

中学老师:一分等于一万

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存在,所以即便是现在,我想中学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学习成绩,是考试分数。正如中学时代流传的那句至理明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宣传分数的重要性,例如我中学的班主任就曾告诉过我们,她带的一个学生因为中考差了10分,托关系交了10万块钱的赞助费才去了想去的学校。“同学们,你们的家长一年才能挣多少钱,你们家有几十万的存款吗?没有就赶紧好好学吧,一分就是一万啊!”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

那时是2000年左右,工薪阶层的收入大概两三千元每个月。我当时琢磨:“我中考考得再差也能拿个四百多分,按照老师的计算方法,那就是四百多万啊!我要是能把分都卖了,既做了善事,帮助了那些想考学的同学,我自己拿着这四百多万,每个月的利息比我爸妈的月收入加在一起都多,那还上什么学,将来上什么班,天天玩不就完了吗?

后来中考,我高出报考的学校提档线十多分,就又想起之前不切实际的幻想,总觉着这多出的十几分不能折现真是亏了。上了高中之后,老师任人唯分的观念就更重了。话说我上的那所高中属于区重点学校,一届出个北大清华生实属不易,恰好那届高三有两个考上的,一个考进了清华,一个考进了北大。于是在我们新生开学前,校方领导把这两位佼佼的学长请来,奖励他们每人一辆山地自行车,并请他们给我们这些新生传授学习心得。

考上清华的是一位肚子圆凸的胖子,戴着眼镜,他一张口竟然说自己高中三年没怎么学习,高中三年常常睡觉。后来班主任告诉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学长是一个智商超长儿,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一看就会。等他说完了,旁边的校领导一个个颜面都不大好看,这说的学习心得全是反面教材啊。

好在还有一个考上北大的在后面等着呢。那位考上北大的前辈个头不高,一脸谦逊。上来没介绍几句就说,自己的分数是上不了北大的,但由于自己报考的北京医科大学与北大合并了,自己有幸成为北大的一分子。这一下校领导才装上的表情包又卸载了,回归面无表情的状态。还好,这位北大的前辈属于后天努力型的,之后他讲到自己如何努力学习,句句讲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心坎上。

对于一所高中来说,升学率是最重要的,它就像地方官员眼里的GDP一样,因此学校的老师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譬如入学不久,班主任就让同学们去游历大学校园,先选择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再选择一所提档分数很低的大学,都游完了回来写游记一篇。然后老师拿出几篇合意的给大家读读,无非就是清华北大的校园如何美丽、别致,某某民办高校的校园如何简陋、迷你。

这还不算完,老师还有很多办法,让学生对分数产生狂热、痴迷的情节。例如以自尊为饵,不管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老师都会把学生的班成绩排名和年级成绩排名打印出来,贴在教室一进门的墙壁上。然后就是开家长会,家长按照这个成绩排名排座次。家长坐好了,孩子站在家长旁边一块儿听。我记得坐在教室一进门的几位家长,也就是班里前几名孩子的家长,开会的时候总是神气活现的,而教室尽里头最后几个座位,都是同学自己蔫头耷脑地坐在那儿开家长会,他们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来。

到了高三,学生的时间基本都是用来学习和考试。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几乎都被霸占,这还不算完,如果放学后几个男生在操场上打会儿篮球,若是让班主任碰上,她还会站在球场一边观看,一直看到我们都没了打球的兴致,各自回家才算罢休。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北京的高中老师还不算严格的。高三时我们班曾来过一个转校生,他是不知托了什么关系上了北京户口的外地生源,从山东过来的。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多科目几乎都拿满分,我甚至觉得他和教课多年的老师在一个水平线上。我曾向他请教成绩好的原因,他说,在老家的学校,一个月就休息两天,每天从早上6点一睁眼开始学,学到晚上11点。他做的卷子有两个麻袋这么多,所以他已经习惯了考试。看到一道题,他根本就不用想,因为相似的题做了太多遍。我说你们老师太变态,一个月就让你们休息两天!他却说,我们一个班七八十人,老师哪管得过来?这都是我们自愿的,考试的人太多,我们只有这么学才有可能考出来。

大学的老师是老板

回首我的学生时代,我认为有两个阶段的老师非常重要,一个是初中,一个人的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另一个是大学,一个人刚刚步入成年的阶段。由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型,在高考前学生们像奴隶一样学习,他们被课程、作业和考试所束缚,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可以支配。但一旦进了大学,他们仿佛成了希腊的自由人,有人供着吃喝和零用钱,曾经的禁忌也统统化作泡影,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在厕所门口抽烟、去网吧刷夜到天亮、带着女朋友去开房。

这个转变来得太快太突然,这样的诱惑又来得太大,我们的大学生虽然已经过了18岁,但生理的成熟不代表心理的成熟。他们在这之前,从小到大一直被家长和老师管过来的,这时突然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他们当然要放松一下、荒废一下来弥补过往的十年寒窗苦。

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老师站出来,给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做指导,甚至时不时地督促一下自己的学生。但大学老师显然不屑于这项任务,大学老师总是说,你们现在都是大学生了,是成年人了,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还记得我刚才说的严进宽出吗?其实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正好相反。高中老师最在乎的就是他的班的升学率,所以对学生是过分关注;但由于大学是严进宽出,所以大学老师并不需要过分关注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不管怎么荒废这四年时光,几乎都能顺利毕业。

因此像我大学的班主任老师,我一个学期通常就见过她三次。开学时一次,期中时开班会见一次,期末考完试放假前再见一次。除此之外,我都很少见到她。后来我和一位研究生朋友聊天,她聊起自己的导师总是老板长、老板短的叫。我就问她,你怎么老管你的导师叫老板啊?她说我们都这么叫,我们给他做项目,都是给他打工的啊。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学老师不爱围着自己的学生转,因为评定他们的标准,已经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变成了他做的项目与课题了。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大学老师班主任家长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一名大学老师的“扶贫时间”
我的大学老师羊春秋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班主任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