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寒香,碧血千秋
——记革命作家洪灵菲
2016-10-10张晓阳
■ 张晓阳
铁骨寒香,碧血千秋
——记革命作家洪灵菲
■ 张晓阳
洪灵菲
1
1933年7月26日,北京宣武门外。中共地下党河北省委组织部长阮锦云的家中。
为了筹备李大钊烈士的公葬,担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处长的洪灵菲同志,再一次来到这里。他代表地下党负责人田夫,来向阮锦云部长传达上级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指示。
他刚刚进门,就被早就守候在这里的宪兵三团的几个便衣围住了。便衣一拥而上,铐上了他的双手,道:“我们团长有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洪灵菲被捕了。他没有想到,此刻的阮锦云部长已经叛变,招供了他所知道的一切。既然已经被捕,他沉稳又坦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干革命就会有牺牲,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开始,他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做好了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
只是叛徒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党的工作更艰难了。但他坚信,革命后继有人,党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想到这些,他对几个便衣投以轻蔑的一笑,然后昂首挺胸,向外走去……
2
这洪灵菲,就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普罗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左联”七名常委之一。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在1933年2月被秘密调来北平,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处长,负责管理华北六省党的重要文件。
洪灵菲被捕后,他的夫人秦静马上销毁了重要文件,但在撤出北平的时候,也在火车站被捕。
被捕后的洪灵菲,在宪兵三团的关押中遭受了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大无畏气概。他的夫人秦静被捕后,曾经与他见了最后一面,她见到他被折磨得满身是伤,血迹染红了衣服,走路都很艰难。但她又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眼神里透视出一个革命家不屈的意志。
洪灵菲与妻儿的合影
在告别的时候,洪灵菲抱着孩子亲了又亲,同时用家乡话对着灵儿(其实是在对妻子)说:“我被叛徒阮锦云出卖了,现在只有准备一死。能够为理想而死,我感到光荣。死前别无他言,希望您不要难过,带好孩子,我就满意了!”
接着他又说:“我是对得起党,对得起任何人的,只有对不起您。从结婚到现在,累得您好苦!……”
话还没有讲完,他就被带走了。不久他就被秘密押往南京。这次会面,成了他们的永诀。
3
洪灵菲,原名洪伦修,1902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江东洪砂乡。父亲是个落第秀才,家境清贫。他自小聪颖、好学,小学毕业后,考进广东省金山中学。1922年进入国立广州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他品学兼优,是郁达夫最喜爱的高材生。在高师读书期间,家里为他包办婚姻,对象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女。他虽然为此反抗,但一切无济于事。这不幸的婚姻成了他一生永远的痛。
但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堕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迅速成长为一个有朝气、有作为的青年,并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后来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他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工作,担任海外部组织科、文书科、编辑科、外际科的干事。这期间,他与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潮汕姑娘秦静结为伉俪。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事变,破坏国共合作,清洗、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4月15日一早,军警冲到中山大学搜捕洪灵菲,却扑了空。洪灵菲夫妇早已在组织安排下安全转移,恼羞成怒的敌人将睡在洪灵菲床上的许涤新逮走。羊城已是腥风血雨,洪灵菲辗转香港避难,又受到港英当局的驱逐。于是夫妻俩装扮成商人和富家女返回汕头。抵汕后,发现到处有国民党对他的通缉令,洪灵菲马上剃光头、赤足,背上市篮,只身远赴南洋,到暹罗(泰国)、新加坡避难,谁知当地白色恐怖也特别严重,他只好流落街头,夜宿街边墙角,备尝辛酸苦楚。几个月后,闻知周恩来、朱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他马上回国。船抵汕头埠,才知贺龙、叶挺已率部退出潮汕,汕头市区一片死寂,于是便返回故乡,暂时匿藏。到了冬天,才前往上海,并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4
流亡中的洪灵菲来到上海后,深感陷入低谷的中国革命需要重振旗鼓,茫茫的黑夜需要燃烧的火炬。八一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上的红旗,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决心拿起笔,在另一个战场开始一场新的战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革命运动虽然受到暂时的挫折,但我们有一支笔,就会使他从另一方面蓬勃起来的!”洪灵菲开始大量写作,并与杜国庠、戴平万等成立了“我们社”,主编《我们》月刊,创办“晓山书店”。
他并不是一个专业作家。这位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职业革命者,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完全是由于大革命失败后,众多的革命者被屠杀。他看到,血雨腥风中的中国,在一片前所未有的白色恐怖中颤抖、呻吟。
1927年秋,刚刚抵达上海的洪灵菲和他的好友戴平万,还有轮船上新结交的几位朋友,在四川路的鸿庆坊租了一个前楼住下。地方很小,只能放下两张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新结交的几位朋友上街找工作去了,戴平万在书桌的另一头写他自己的文章,他则在书桌的这一头眺望窗外的苍天。
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广州,想起了如火如荼的学潮,想起了党旗下的宣誓,想起了海外部的奔波忙碌,想起了革命天空的风云突变,想起了从新加坡到暹罗再到上海的一路颠簸。他一直在思索,革命的出路在哪里?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在他的眼前,仿佛依旧是落日余辉映照下的大海。须臾间,那蔚蓝的大海又被染成一片血红。啊,血!是血……他忽然感悟到,是无数革命者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让眼前这片平静的大海突然翻腾着起伏的红光……
一个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这时候突然有了新的灵感。灵感的突然光顾,让他兴奋不已。他毅然挥笔疾书,写下了已经构思多日的这部长篇小说的篇名:
流亡!
从这一天开始,他就以自己过去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开始了自传体小说《流亡》的写作。从广州的“四·一五”大屠杀,到希望追随起义部队进入潮汕,却扑了空,不得不再次流亡。小说中的主人公沈之菲最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坚定了革命的决心,看清了社会的丑恶与黑暗,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要消除这种状况必须经过革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最后,沈之菲悄悄离开家庭,踏上了流亡的路途,“去为着人类寻找永远的光明”。
他洪灵菲就是小说中的沈之菲,小说中的沈之菲也就是他洪灵菲。沈之菲与洪灵菲,在他的心中早就融为一体了。
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洪灵菲就完成了这部10万字的作品。郁达夫看了小说的初稿,十分感动,欣然为之作序,并向上海现代书局老板卢芳推荐了这部书稿。1928年春,这本书经现代书局出版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一带,小说更是销路甚佳。《流亡》成了洪灵菲的成名之作。洪灵菲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在上海文坛开始小有名气。各书店争先恐后向他约稿。他凭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在上海扎下脚跟。
5
一腔热血一腔泪,无限风云涌笔端!
《流亡》出版后,意犹未尽的洪灵菲依旧夜以继日地写呀,写呀,继续写他的流亡生涯,写他的理想追求,写他对中国革命的感悟与思考。
1928年5月,上海晓山书店出版了他的《前线》。1928年9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的《转变》。短短8个月时间,他一下子就写作并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这高产的速度与作品的深度,在当时令多少文坛才子感到惊讶,为之折服!
三部小说的风格非常近似,采取了那个年代流行的“革命+爱情”模式。洪灵菲在他那短暂的文学生涯里,确实是硕果累累。他所有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生活际遇和真实感受为题材,真切地表现了大变动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转变历程,从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后来,人们把《流亡》连同《前线》、《转变》三部小说合称为“流亡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是洪灵菲的代表作,也是“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奠定了洪灵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三部小说,都是以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为题材或背景,其中包括从“五四”落潮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以及“四·一二”政变,反映了大时代的历史洪流。
后来,这三部长篇小说被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查禁。
然而,当局的任何打压与查禁都无济于事。洪灵菲的作品仍然在广泛流传,并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著名作家阿英当年曾经撰文指出:“洪灵菲有一种力量,就是只要你把他的书读下去一章两章,那你就要非一气读完不可。”他对洪灵菲的评价是:“在现代文坛上,是不可多得的。”蒋光慈在当时就曾称赞他是“新兴文学中的特出者”。杜国庠赞扬洪灵菲,年轻有为,非常佩服他。孟超在回忆文章中,曾说洪灵菲是“左联”作家中“最勤奋最辛劳的一个”。
的确,洪灵菲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1927年冬到1929年底两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的。这其中,印成单行本的,就有长篇三部曲《流亡》《前线》《转变》,以及《归家》《气力出卖者》《家信》《长征》《大海》《两部失恋故事》等。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译著,散见于《我们》《太阳》《大众文艺》《拓荒者》《海风周报》《文艺讲座》等杂志。
除创作外,他还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我的童年》(193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1931年)、《赌徒》(1933年)。这些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洪灵菲的辛勤笔耕,为无产阶级文学贡献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
6
洪灵菲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有着非凡经历的革命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上海文坛,聚集着一大批从各地赶来、从海外归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他们组织文学社团,创办书店,出版刊物,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一个颇具声势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上海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之后,这个运动确实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然而,由于受到前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等“左”的影响,一些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却错误地攻击鲁迅,挑起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左翼文艺队伍的涣散,影响了左翼文学的发展。
1929年秋,周恩来、李立三等中共领导人开始过问此事。党中央领导机构要求双方立即停止论争。接着,党的各级组织又做了很多化解矛盾的工作。论争的双方终于握手言和,团结对敌,并开始酝酿成立一个联合的革命团体。这个联合的革命团体就是后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洪灵菲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小组。小组成员共12人,除洪灵菲外,还有:鲁迅、郑伯奇、冯乃超、彭康、阳翰笙、沈端先(夏衍)、钱杏邨、蒋光慈、戴平万、柔石、冯雪峰。
1929年10月中旬,在上海北四川路“公啡”咖啡馆二楼的一个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里,筹备组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会上决定尽快拟出“左联”发起人的名单,并由冯乃超起草“左联”的纲领。洪灵菲参加了这次会议。
开过几次筹备会后,“左联”于1930年3月2日下午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的地点在窦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出席成立大会的约有四五十人。
大会选出了由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洪灵菲被选为常务委员。其他6人是: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在这7人常委中,洪灵菲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年仅28岁。同时,他还是“左联”党团的成员。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在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艺大众化、培养青年作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
7
从1930年下半年起,由于工作需要,洪灵菲不得不放弃写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他先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上海沪西区委工作,不久又被调到党中央,参加纪念广州暴动筹备会的工作。筹备会工作结束后,又被调回江苏省委组织部,直到1931年秋。
“九·一八”事变后,在地下党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反帝大同盟,洪灵菲担任党团书记。
紧接着,上海市各界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成立,洪灵菲乃该会领导人之一。
这段时间,洪灵菲还短期从事过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工作。为了唤醒民众,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他经常深入到工人、大学生中做宣传、组织工作,他在大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创办工人夜校,并亲自上课。
频繁的出头露面,众多的社会活动,终于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不久,上海《申报》登出了对洪灵菲的通缉令。这是自《民国日报》后第二次刊出对他的通辑令。面对险恶的环境,党组织随即将他的工作转入地下。后来考虑到他的身份已经暴露,不宜继续留在上海,就调他到北平专做党的工作……
洪灵菲于1933年7月26日不幸被捕后,不久就被解到南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他表现出了共产党人钢铁一般的坚贞。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没有吐露半句党的机密。
洪灵菲被捕的消息传开后,宋庆龄和国际上一些社会团体都曾发出电报,向当局提出抗议,要求释放这位著名作家。他的岳父秦昌伟乃潮州知识界的一位知名人士。为了营救灵菲,他奔走呼号,并筹集了一笔巨款,希望能够赎灵菲出狱。
但是,最高当局却无动于衷,答复曰:此人死不悔悟,赎不得!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夏,洪灵菲被秘密枪杀于南京。同时遇难的还有中共河北临时省委书记赵琛(罗森)同志。
洪灵菲,现代著名的左翼作家,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一生、坚贞不屈、甘洒一腔热血的共产党人,在南京已经长眠80多年了。虽然他就义的详细情况无法得知,尸骨埋在何处也无处寻觅。但是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他的遗像、遗著前,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他那奔波跋涉的身影,听到了他那风雨声中慷慨激昂的呼喊。
洪灵菲走了,跟无数的革命志士们一道,走进了雨花台的青松翠柏,走进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像划破黑暗夜空的一颗流星,他在上海左翼文坛的天空留下了永恒的轨迹。尽管今天他已鲜被知晓,但是他对左翼文学的贡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将永垂史册!
流星虽逝,星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