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适应性人才培养探讨

2016-10-09全春光周文锦程晓娟

大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全春光 周文锦 程晓娟

[摘 要]高校在培养适应性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心理普遍脆弱,学生对未来迷茫,考证热和考研热在大学盛行,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提高教师进入高校的门槛,开设心理治疗方面的课程,对学生未来的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考查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人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18-02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并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关键在于把握好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的期望,深入分析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高校在适应性培养人才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学习很刻苦,但是到了大学却不思进取:男生天天在寝室打游戏,女生天天在寝室聊天看电视剧。他们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很枯燥,认为老师在大学教的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不到。他们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就是天堂,即使不好好学习,最后还是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可以顺利毕业,出来凭借这个大学文凭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样的学生多数没有系统地学过专业知识,当毕业出来找工作时由于在大学没有培养好相应的技能最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类学生虽然到了大学以后没有荒废学业,但也对学习没有兴趣,激励他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挂科或者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这样的学生每天生活在重压之下,他们的心理大多不够健康,在人际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是真正热爱学习的,但是这部分学生很有可能会由于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因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心理普遍脆弱

总是可以在新闻上读到大学生某某某由于失恋跳楼自杀、大学生某某某由于就业压力过大服毒身亡、大学生某某某由于没考上研究生就精神恍惚……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何以如此脆弱?比起高中,大学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还会有很多空余时间和其他人相处或者做其他事情,少了繁重的功课,应该会生活得更多姿多彩。高中学生几乎很少有人会心理脆弱到放弃生命,而大学生却不如预期的理想。也许有的大学里开设了心理课程,但是这起到的作用就如杯水车薪。也许在老师的心里,心理教育只是被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并没有把它摆在一定的高度上,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也更加没有人把它作为一种生存技能来使用。恐怕在大学生的心中,它的地位也没有专业知识高。总的来说,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求生技能弱化成一种普通的知识,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这是值得高校深思的另一问题。[2]

(三)学生对未来迷茫,考证热和考研热在大学盛行

在大学里有着这样一种观念——天天在自习室学习的人就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影响了无数大学生。于是很多学生就从刚进大学起就以自习为荣,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自习,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所以活得盲目和痛苦。在高校自习室里学习的无非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考证的学生,他们乐此不疲的考了一个又一个的证书,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类则是考研的学生,他们像高三学生一样夜夜奋战在自习室里,为的是有朝一日能考上某某大学的研究生。这两类人的狂热都大多出于一个相同的原因——就业难,找到好工作难。他们这样做其实是本末倒置了,很多人都只为“分”来奋斗,他们只求能拿到证或者考上研究生就行了,但是他们忽略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培养自己快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需要大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他们忽略了本质的学习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事倍功半。

(四)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个在大学成绩优异并且拿了很多证书的优秀毕业生却在求职过程中被拒绝或者在试用期被淘汰。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许他们在学校学习很认真,却学得很死板,他们盲目地认为努力就有收获,付出就有成果。努力就有收获的前提是选对了方向,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才会有好的成果。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忘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技能和学会思考的方法。面试失败说明不只是大学生准备得不充分这个问题,还有他们平时的思考问题方式这个问题。简单的记忆和努力做题也许可以让大学生们在每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这却不能满足一个正常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背诵和做题的机器。

二、高校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老师进入高校的门槛

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并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将来如何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很显然,后者的意义要大于前者,但是许多老师只能做到前者,这样使得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一种很盲目的状态,这让学生产生这样一种情绪——老师教的东西以后用不到,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以来,高校老师进入的门槛只有学历要求,很多老师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都是高考毕业就读大学,读大学后就接着读研究生,然后就直接进入高校担任老师,他们一直都呆在高高的象牙塔里,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让知识在工作中得到应用,更别说教学生如何应用知识了。[4]所以一个高校的老师必须具备与他所教课程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才能更好的胜任高校的教学工作。这样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设心理治疗方面的课程

传道授业乃高校的责任,其内容不仅应包括技能和知识学习,更应该包括心理课程学习。高校应该把心理课程放到每个学期的必修课程里,而不仅仅是作为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开放的选修课,应像高校把哲学课列入必修课程一样。再者,高校还应该让老师和学生对心理课程产生一定程度的重视,从而使他们认真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并使之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这门课程只有真正应用于生活了,学了才有意义。大学不像高中那么简单,只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行了。大学更像一个小社会,任何人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5]心理课程对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工具——它能在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走出阴霾,重见阳光。学好心理课程对学生以后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对学生未来的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学生对未来迷茫时,高校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鼓励他们去考研或者多考证,而应该在这个方面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告诉他们考研的利与弊,鼓励他们往自己的兴趣点或擅长的领域发展,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专业人士的选择应多考虑一些企业的佼佼者或是学术界小有名气的专家,这样才能让学生博大家之长,做出适合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效仿身边的人。另外,高校也可以请一些历届的学长和学姐来给予大家一定的指导,从而让大学生不再迷茫,多一些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标,少一些盲目的选择,使大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四)对学生的考查方式多样化

检查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学生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能力。这样既避免了一些学生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投机取巧行为,也告诉了学生一个道理——学习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某一个场景中使用,而不只是用在考试中。应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多思考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实际工作场景中出现的问题,告诉他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参与,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在实际中多使用这些思考问题的方法。[6]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是老师好设备好,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予学生一些能在一生中都能用到的东西,比如说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比硬生生的知识来说可能会让一个人走得更远。所以,一个高校应该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学习,使之以后能迅速掌握企业所需技能;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协调,使之在走入社会后能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更能适应这个高压的社会;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使之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走得更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企业适应型人才。

[ 注 释 ]

[1] 黄兆林.对高校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3):70-73.

[2] 王少梅,张妍.高等学校地方适应性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31-133.

[3] 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5):55-56.

[4] 邱志强.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9):159-161.

[5] 项桂芬,等.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6):193-197.

[6] 朱雪波.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1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