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文中语言表达, 写心中特感受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6期

刘叶蓉

摘 要: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言表达。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苏教版的教材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范文。教学中作者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模仿训练点,即“言语精妙处”“典型句式处”,让学生仿文中语言表达,写心中独特感受,从而实现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标。

关键词: 低年级教材 语用点 语言模仿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言表达。表达的基础是积累语言。积累的基础是理解运用语言。课标在低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苏教版的教材文质兼美,其中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脉络清晰,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范文。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每篇课文,学生都充分地阅读、体会,便于学生即时进行言语模仿训练,而且不会增加学生训练的难度。在平时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模仿训练点,让学生仿文中语言表达,写心中独特感受。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使用率。

一、依葫芦画瓢——仿文本“言语精妙处”使语言更具体

低年级学生写话大都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谁说什么”……很直接地表达。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动具体地表达,我通常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言语精妙之处”。

【案例一】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中,描写狐狸的一句话: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关键词语将狐狸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的,我出示以下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课文中的)

狐狸问老虎:“你敢吃我?”(学生语言)

通过朗读比较,课文中不仅写出了狐狸的语言,还写出了狐狸的神情和动作,即“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比自己写得更具体,能让人边读边想狐狸的样子,从而学到要是自己笔下的人物也能让读者产生想象,自己也要这样写。每一堂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文本中“言语精妙处”进行模仿,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多角度地关注人物,表达的语言会更具体。

二、依葫芦画瓢——仿文本“典型句式处”使语言有节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语言独特的意韵,在品读中感受,在迁移中运用。

【案例二】苏教版第三册《乡下孩子》这首儿童诗歌,文本中的语言凝练,结构明晰,在教学中,抓住文本中“典型句式处”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如仿“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小朋友也模仿着写出了结构相似的句子。

摸一把田螺,能喂饱贪吃的小鸭。

钓几只龙虾,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挖几条蚯蚓,能钓到馋嘴的小鱼。

捉一只蝈蝈,能让盲婆婆走进田野。

捡一把麦穗,喂饱了可爱的小公鸡。

……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少数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秘密,点破这个秘密,让学生掌握这种语言形式。”

三、写独特感受——由模仿到创作使语言更富有灵性

以上都是模仿文中言语的表达方式来写的,基本上属于“依葫芦画瓢”,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于是,我在教学中适当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案例四】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2至4小节的句式也来说说写写,还鼓励他们进行画一画,编一编,围绕四季画出心中的那幅画,再根据画面内容,仿照全文进行创编儿童诗。

真想变成弯弯的彩虹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哥哥。

他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什么?

我想变一只小鸟,

飞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上;

我想变一个气球,

飞到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看见蓝湛湛的天空,

真想变成弯弯的彩虹。

彩虹像一座小桥,悄悄地出现。

小朋友来了,在彩虹下面钻山洞;

小猴来了,在彩虹上跑东跑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言语模仿正体现了读与写、说与写的有机结合,不过言语模仿的训练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要精心挑选言语模仿的训练点。教材中的课文片段并不是都可以作为言语模仿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言语模仿之“点”,这是我今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