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杯叶吸虫病防治
2016-10-09王新森1王学新2
王新森1,王学新2
(1.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兽医站,山东沂水276400;2.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兽医站,山东沂南276400)
鸭杯叶吸虫病防治
王新森1,王学新2
(1.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兽医站,山东沂水276400;2.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兽医站,山东沂南276400)
鸭杯叶吸虫病是杯叶吸虫寄生于鸭的小肠或盲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1 病原
鸭常见的杯叶吸虫有东方杯叶吸虫、普鲁杯叶吸虫和盲肠杯叶吸虫三种。
东方杯叶吸虫属吸虫纲杯叶科,新鲜虫体呈浅黄色,近于白色,肉眼见如芝麻大小,呈椭圆形,大小为0.9~1.4mm×1.1~1.4mm,有两个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的顶端,呈球形,咽发达,呈圆形,咽的后面是肠支分叉处,腹吸盘比口吸盘小,位于肠支分叉处,腹部有一个庞大的黏着器,并突出于腹面。睾丸并列于虫体中部的两侧,其卵巢呈球形,位于虫体的左半侧,紧靠左睾丸。卵黄腺围绕黏着器分布在虫体的周围,前界达咽附近,后界达虫体末端,其阴茎囊巨大,位于右睾丸和生殖孔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虫体末端。虫卵呈浅黄色,椭圆形,大小为0.1mm×0.07~0.08mm。
普鲁杯叶吸虫呈梨形,体表有小刺,大小为0.80~1.00mm×0.6.~0.65mm,其口吸盘位于前端,大小为0.12~0.13mm,腹吸盘常被黏附器覆盖,不易看到。咽呈圆形,直径为0.07~0.08mm,两肠支不达虫体后缘,虫体腹面有一个非常发达的黏附器,直径0.315~0.550mm,常突出腹面。睾丸呈圆形或卵圆形,左右斜列于虫体中部,大小为0.20~0.25mm×0.15mm。雄茎囊十分发达,呈棒状,大小为0.27~0.50mm×0.07~0.14mm,为虫体长度的1/2~3/5。生殖孔开口于虫体末端,常可见雄茎伸出体外。卵巢位于睾丸下缘,常与睾丸重叠,大小为0.11~0.12mm×0.08 mm。卵黄腺呈囊泡状,分布于虫体四周。子宫内的虫卵不多,大小为98~103mm×65~68mm。
盲肠杯叶吸虫呈卵圆形,大小为1.175~2.375 mm×0.950~1.875mm,虫体腹面有一个很大的黏附器,口吸盘位于虫体的顶端,大小为0.125~0.160mm×0.130~0.170mm,咽呈球状,大小为0.120~0.150 mm×0.110~0.145 mm,食道短,2个肠支盲端伸达虫体的亚末端。腹吸盘位于黏附器前缘中部,黏附器大小为1.150~1.800 mm× 1.050~1.750mm。睾丸有2个,呈椭圆形、短棒状、长棒状、三角形、钩形、纺锤形、锥形等多种形态,大小为0.280~1.300mm×0.130~0.375mm。卵巢近圆形,位于虫体腹面中部偏左,大小为0.135~0.250mm×0.140~0.260mm。雄茎囊呈长袋状,位于虫体后端,偏向虫体右侧。卵黄腺比较发达,分布于虫体四周,童虫有明显的口吸盘、咽及黏附器,但其体内无成熟虫卵。虫卵大小为0.075~0.098mm×0.055~0.075mm。
2 生活史
东方杯叶吸虫的终末宿主为鸭、鸡、鸢等。中间宿主有2个,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麦穗鱼、鲫鱼等。虫卵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第一中间宿主后到麦穗鱼等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内结成囊蚴,鸭子等终末宿主食入这类麦穗鱼即可被感染。
普鲁杯叶吸虫也有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如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终末宿主,如鸭吞食中间宿主麦穗鱼后3~5d,囊蚴即可发育为成虫。
盲肠杯叶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是稻田中的截口土蜗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泥鳅。鸭子采食含感染性囊蚴的泥鳅3d后,即可在粪便中检出成熟虫卵。
3 流行病学
东方杯叶吸虫、普鲁杯叶吸虫可感染鸡、鸭等禽类,这些禽类各日龄均可感染,其传播途径与中间宿主有关。
盲肠杯叶吸虫目前只感染番鸭和半番鸭,番鸭等各日龄均可发病。发病季节多集中在9月至来年的1月(即晚稻收割后的1~3个月)。本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多见于有山、有水田的农村山区。有的发病地方每年都有本病出现。
4 临床症状
东方杯叶吸虫、普鲁杯叶吸虫寄生于鸭的小肠,主要使病鸭小肠发生卡他性炎症。病鸭精神、食欲不振,饮欲增强,常下痢,粪便呈水样,有时粪中混有脱落的黏膜。病鸭消瘦,羽毛无光泽,死前口流混浊的黄水,有时可见黄水中混有大量虫体。病死鸭脱水、眼球下陷,肝脏轻度肿大,胆囊扩张,胆汁色淡,肌胃空虚,角质膜易脱落。多数病例肠腔内充满液体,液体中混有大量的虫体和脱落的肠黏膜,其肠道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小肠黏膜出现条状灰黄色小痂块和溃疡灶,其痂皮易刮落,刮落后可见浅红色溃疡面。病鸭小肠炎性肿大,切开肠道见明显的卡他性炎症。
鸭盲肠杯叶吸虫病是由盲肠杯叶吸虫寄生于鸭盲肠而引起的一种新型寄生虫病,又称鸭盲肠肿大坏死症。鸭感染5~7d后发病,其精神沉郁,吃料减少或食欲废绝,排黄白色稀粪,随后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发病10d后鸭的死亡率又逐渐下降,耐过病鸭生长缓慢。本病用一般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剖检见病鸭盲肠明显肿大,盲肠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坏死或斑状坏死,切开盲肠见黄褐色糊状物,其有一股恶臭味,盲肠内壁坏死严重,呈糠麸样,肠黏膜上可见卵圆形的虫体,有时盲肠上形成黄色糠麸样阻塞物。个别病例直肠肿大、坏死。
5 防治
5.1治疗对发病鸭群进行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的有硫双二氯酚、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
5.2预防做好本病流行地区水域的灭螺工作,禁止到本病流行地区的水塘、河沟放养鸭群。定期使用广谱驱虫药预防发病。
S858.325.9
C
1001_8964(2016)09_0050_02
2016_07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