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场上网络狂欢的被操纵
——以“双十一”“5·30”网红节等网络节日为例
2016-10-09郭巧敏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郭巧敏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互联网广场上网络狂欢的被操纵
——以“双十一”“5·30”网红节等网络节日为例
郭巧敏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互联网是当代社会变革发展的催化剂,结合目前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过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生活带来压力,而互联网凭借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正在成为全民狂欢的渠道。借助互联网,网络狂欢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事件、网络恶搞现象、网络节日等,本文主要针对如“双十一”“5·30”等网络节日这一狂欢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特征、影响等,并结合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节日的狂欢做出反思与批判。
网络节日;网络狂欢;大众媒介消费社会
1 前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通常来讲,文化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文本研究(如流行音乐、流行小说、电视等),二是活文化或者实践研究(如海滨度假、青年亚文化、节日庆典等)[1],结合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不仅是当代社会变革发展的催化剂,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中最典型的功能社交功能更是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网民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网民在互联网空间进行交流并不断书写网络文化,网络节日就是典型的体现,因此本文选择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节日进行研究。
1.2关键概念界定
1.2.1狂欢化
“狂欢化理论”是著名学者巴赫金提出的,被广泛应用在多个学科领域。该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特征是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颠覆性,将这些特征与网络空间的即时性、群体性与匿名性等特征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帮助我们解读和理解当下的网络狂欢现象。
1.2.2网络狂欢
目前,国内学者对“网络狂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网络狂欢是基于互联网,发展时间相对集中,由众多网民针对单一事件进行大范围的讨论,而这种事件大多由网民产生。发展的原因首先可以归结为网络技术平台(微博、微信、BBS、聊天室、论坛贴吧)的兴起,形式有网络文学、网络节日、网络事件、网络恶搞视频等。特征是频繁、不确定;其次是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空间的狂欢活动是全民化的、草根阶层主宰的,多数狂欢活动发端于草根阶层(当然也不乏利益集团操纵的情况),一反过去传统广场狂欢及大众媒介狂欢的可控性[2]。
1.2.3网络节日
网络节日是网络狂欢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相对于传统节日而言的,大多是人为策划,与品牌形象、公关活动、网络营销密切相关,是通过创造节日来促进费,比如淘宝的“双十一”、京东“6·18”等[3]。这些节日是一种新的狂欢广场和大众文化新的实践方式,打破空间和时间方便信息沟通交流和分享[4]。
2 网络节日为何走向狂欢
2.1网络节日走向狂欢的动因
2.1.1狂欢文化:多元社会的助推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一个典型特征是多元化,它反映出在流动的社会空间里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需要借助网络空间寻求机会释放自己,得到精神层面暂时的狂欢,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借助节日可以调节内心与人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1.2工具理性:媒介技术和商家推动
媒介层面分为两部分,一种是指技术推动网络节日的发展;二是商家借助资本对媒介的控制而进行的议程设置。
1)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特征是低门槛、开放性和平等性,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提供给网民的是平台而不是舞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以微博为例,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碎片式记录和随时随地分享的快速传播平台,为大众关注世界和展现自我提供了广场舞台,网民只要注册微博账号,就可以体会分享和自由表达的快乐[5],因此众多网民可以参与到网络节日中间,表达声音。
2)资本注入影响媒介“议程设置”。网络节日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家的介入,笔者主要从商家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在传播过程方面,加大媒介力量的介入,利用全媒体策略进行传播,比如电视、网站、社交平台、论坛、贴吧等,通过多平台的传播,营造节日氛围。在传播方式方面,充分结合“读图时代”,广告的内容充满符号色彩,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商家通过色彩鲜明的平面广告和内容丰富的小视频进行传播,充分吸引网民注意。在营销投入方面,巨大投入提高活动影响力,比如在2013年仅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三家电商在电视上的广告花费约为1.87亿元人民币[6]。
2.1.3自我呈现:受众在公共场域的归属感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以及商家大力营销的基础上,网民切实体验到网络节日的仪式进程、仪式符号和仪式意义,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念,人作为社会动物,渴望与人分享,并在分享中实现价值,网络节日不仅仅是可以购物,买到实惠的商品,更重的是可以让网民在网络节日的公共场域下,借助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和经验寻找到归属感。
2.2网络节日的狂欢特质
2.2.1网络节日的狂欢化
狂欢化呈现出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颠覆性的特征,网络节日的全民性体现在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们距离感消失,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更新和分享心得,同时释放心理压力;仪式性体现在网络节日营销的过程,商家通过对仪式氛围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建构来维护网络空间;颠覆性体现在对传统节日的颠覆,传统节日大多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等象征性意义,而网络节日更多的是网民制造,这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节日的颠覆,在一定意义上的传统话语的打破[7]。
2.2.2作为传播仪式的网络节日[8]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端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概念,为传播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即传播行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9]。从商家的宣传和营销可以体现网络节日的仪式性特征,用仪式观的神圣来吸引网民的购买。
2.2.3网络节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呈现价值多元、聚合文化、去中心化、颠覆与解构等特征[10],结合当下互联网的特征,碎片化海量的内容,传播效果和舆论的控制变得不再简单,随时会发生“沉默的螺旋”的反转现象[11],互联网时代的狂欢现象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质,正式这种特质吸引了网民的参与。
3 反思:网络节日的归途
3.1网络节日狂欢:借助经济资本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上文对网络狂欢节的内容分析,网络节日看似是低门槛的、去中心化的,大众从文化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体会到网络狂欢的平等性,但其实是狂欢式生活民众情绪的宣泄和解放,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创造一种矛盾消除、阶层弥合等特征的虚幻乌托邦。
但在笔者看来,这只是停留在话语的狂欢,我们应该看到狂欢背后导致问题碎片化、信息过剩等问题,背后更多的是资本对媒介控制的另一种体现,资本的注入是维护网络节日的合法性,因此网络节日与物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最终目的是服务网络社会的稳定。
3.2为了狂欢的狂欢[12]:助长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
中国的网络节日是人造的虚假狂欢和技术理性的消费异化,大众传媒通过对网络节日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独裁性的,这种“独裁性”一方面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升至首要位置,铺天盖地的视觉符号,不加怀疑的美妙引诱,永远正确的趋利选择,这些取消和压抑了受众清醒的理性批判和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因此传媒内容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和平面化,不可避免地挤压了传媒内容生产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变成了一个为商业利益服务的广告机器,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节日逐渐失去交往能力、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13]。
结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可以看出网络节日的狂欢并非一种真正平等对话,并不能达到平等交流和人性解放,更多的是被商业资本控制,是商业资本赋权、限制和建构的结果,是一定意义上的话语霸权和文化暴力,阻碍了互联网真正平等交流精神的实现。
3.3消费社会:网络狂欢的被操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巨大作用,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消费社会是以消费来进行社会驯化的社会,在列斐伏尔看来,以消费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由3个不同层次构成:最髙层是理性的控制层,以官僚体制为保证;中间层是社会得以运行的消费行为;最底层是消费行为得以产生、运行的基础,即日常生活。官僚体制的存在保证了社会发展该有的理性,消费层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日常生活则是社会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14]。
狂欢式的网络消费,逐渐让网民产生自我价值的幻化,专注于消费符号,主体性逐渐丧失,而消费社会下借助网络节日这种狂欢的形式,充分达到了对网民的操纵。
4 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网络狂欢对生活的影响有利弊之分,但网络狂欢本质上是被操纵的,资本、大众媒介、社会统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网民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狂欢的被操纵,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合理利用传播技术,同时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的相关制度,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活动势必要走向现实生活,只有理性应对才能把握网络社会的节奏,维持社会稳定。
[1]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宸语.“微”时代,大狂欢[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汤元珠.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网络节日营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穆金富.狂欢理论视域下的《非诚勿扰》节目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5]刘庆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微博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3-135.
[6]王潇崎.仪式消费视角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7]张世玉.狂欢理论观照下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冷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8]汤元珠.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网络节日营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9]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2]李伟华.互联网广场狂欢者的被操纵——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看虚假的“中国式狂欢”[J].安康学院学报,2015 (5):87-92.
[13]王潇崎.仪式消费视角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1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富成,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3.
G2
A
1674-6708(2016)170-0064-02
郭巧敏,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