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中夭折了
2016-10-08沙志明
沙志明
1回放课堂“生成”
在一次课题为《摩擦力》的优课评比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在桌面并拖动,感受拖动手所用力的大小,然后在桌面铺上毛巾重复刚才的活动.于是各小组同学都开始用手在桌面反复摩擦.过了大约一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体验去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并顺着老师意思去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老师刚要进行总结,此时坐在教室前排有一个同学说了这样一名话:我发现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和向后拉感觉用力大小不同,所以滑动摩擦力大小还与方向有关.这种情况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没听清,老师只回了一句话:关于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我们以后再学习.一起精彩的课堂生成就这样夭折了!
2处理课堂“生成”
课堂上,教师当时如果稍微冷静思考分析一下就能发现,用相同的力将手压在桌面上“拖”和“推”这两种情况,由于“推”这个动作手臂对手有一个斜向下的作用力,而“拖”这个动作手臂对手有一个斜向上的作用力.这两种情况手对桌面的压力实际是不一样大的,“推”的时候手对桌面的压力大,“拖”的时候手对桌面的压力小,所以这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大.
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表扬一下那位同学,把问题先放一放,等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结论后,再让同学们一起回头思考:为什么用相同的力将手压在桌面上“推”和“拖”时摩擦力不一样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向真的有关吗?
这样处理不但显示了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超的课堂应变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堂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反思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思维能力的个体,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未预料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很大的利用价值,只有少数学生敢于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仔细甄别.巧妙而智慧地处理好这些生成性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课堂生成看成课堂不和谐的音符,往往加以抑制、否定,或置之不理,使课堂教学显得平淡无奇,缺乏精彩和跌宕起伏,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在无意中大大挫伤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