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士人,有钱也不任性

2016-10-08

好日子 2016年3期
关键词:瑞士人瑞斯文具盒

阿珏

瑞士人是我见过最率性奇葩的人了,抠门的时候时常会让人气得牙痒,但是噱慨起来绝对让你目瞪口呆。在他们的观念里,节俭不代表贫穷,奢华不代表富有,简朴不代表简陋,气派不代表隆重,这就是瑞士人真正的“内涵”!

能“省”则“省”

先生曾在瑞士留学3年,回国后一直对瑞士风土人情念念不忘。正赶上先生工作的银行派人前往瑞士同行交流学习,先生作为不二人选,便携我一同奔赴这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国度。

在去瑞士之前,我在网上稍稍了解了一下,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5万美元(约人民币30万元)。不仅如此,瑞士更是“手表王国”,其生产的“劳力士”“梅花”“雷达”等奢侈名表享誉全球,为瑞士带来了巨大财富,瑞士也成了富有的代名词。

下了飞机,同行的乔治开了一辆老旧的雪铁龙手动挡汽车来接我们。他和先生一路闲聊,从工作到家庭,谈得十分投机。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年纪轻轻的乔治居然身为高级管理人员,月薪高至1万美元。

我听后十分不解:既然乔治这么有钱,为何不买一辆好一点的车,而是开着一辆又老又旧的雪铁龙?

乔治笑着解释说:“这车可不是我的,是公务用车。”听后我大吃一惊,瑞士银行作为欧洲第二大银行,其他银行在欧洲也是影响非凡。按理说,接待外国交流人员,至少要开辆上得了台面的车,而且,其公务用车应该都是中高档汽车,没想到却是中国家庭出门都会嫌弃的老旧车。

见我难以置信的表情,先生在耳边悄悄私语:“瑞士人虽然有钱,但却是出了名的低调,花钱从来不铺张浪费,讲究实用经济。”

我听后不敢苟同:一个月薪1万美元的高管,要是在中国肯定是购置豪车几辆,而乔治却过得如此拮据,这也太“低调”了吧?

很快,我便发现更“低调”的还在后头!

瑞士车辆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人一辆车。可瑞士公路上却难见一辆好车,几乎看不到宝马、保时捷、路虎等名牌,满大街都是大众、雪铁龙以及福特在穿梭。不仅如此,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中小型载客车辆,私家车是少之又少,这实在和我想象中的富有奢侈相差太远。

见我一脸困惑,乔治解释道:瑞士人在生活中更是“能省则省”,平日上下班大都选用火车、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就连很多公司老板、国会议员也时常乘坐公交车,只有节假日才开着自己的车外出休假旅游。

乔治说:“在瑞士,开名车会让人觉得有摆阔炫富的嫌疑,是要被邻里和社区嘲讽和鄙视的。”

该“抠”则“抠”

乔治将我们带到下榻的酒店,告诉我们半个钟头后就是晚宴。按照中国的待客之道,我猜想瑞士银行方应该准备一顿丰盛的接风宴。可一到地点我便傻眼了:竟是随处可见的自助餐!

先生看出我的埋怨,解释道:“瑞士人一向节俭,不会向中国那样设宴待客,一顿自助餐在他们眼里,就是最好的招待了,既方便又实惠。”

我只好入乡随俗地取了餐盘就餐,可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大吃一惊:乔治不但把炒面吃得精光,还用手指把盘子里的沙拉酱抹起来吃得一干二净,并用面包将菜汁吸干吃掉,脸上没有丝毫的难为情,十分坦然。看着乔治的“舔盘”之举,我终于明白了先生此话的含义,深深为瑞士人的“节俭”哭笑不得。很快,我便发现这份“抠门”无处不在。

瑞士被誉为“手表王国”,其生产的“劳力士”“梅花”“雷达”等手表享誉全球。但瑞士人手腕上戴的,大都是普通手表。有些人甚至戴十分低廉的塑料电子表。甚至连吃喝,瑞士人都得精打细算。餐桌上常摆的并非大鱼大肉,只是普通炒面、果汁。不管你在高级酒店还是在街头餐馆就餐,不论地位高低,也不论你贫穷或者富有,吃饭都很节俭,不允许浪费,否则要被罚款。

不仅如此,富得流油的瑞士人为了省钱,经常开车到边境的法国小镇选购食品,因为那里的奶、肉、蛋的价格便宜40%;主妇买菜用筐,商店里的包装袋是纸袋;家庭用的洗涤用品大都是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物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以便统一回收处理;瑞士的水源比较充足,但人们用水一点不浪费,所有废水都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净化后的水还用来洗衣服;通过下水管将雨水接进贮水池里,供冲冼厕所、洗涤衣物之用。

瑞士人不但在消费上“吝啬”,而且在节能上也有一手,为了节约能源,更是发明了“奇葩”煮鸡蛋法:在深平底锅里放一厘米深的冷水,把一只鸡蛋放进锅里,水沸腾后立即关掉电源,让余热把鸡蛋煮熟,据说这样可节省一半电能。

事无巨细的抠门行径,让我一边感叹瑞士人脑洞大开的同时,一边为瑞士人的“抠门”深深折服。

该“花”则“花”

瑞士人这么抠门,一分一毫都精打细算,作为全球最富有国家,他们的钱究竟花在了何处?这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先生趁着一个周末的下午,带我去日内瓦郊区探望导师德瑞斯先生。德瑞斯是一名经济学教授,在瑞士属于富人阶层。然而,德瑞斯的家却没有丝毫“富贵气”。

我和先生带了不少礼品登门拜访,并带去不少经济学研究资料。德瑞斯非常高兴,坚决留我们在他家共进晚餐。为了准备晚餐食材,德瑞斯邀我一起去逛逛超市,10岁的孙子小奥姆也跟着我们。

在超市里,瑞斯就挑了一瓶中档红酒和一些简单的食材。正打算离开超市,才发现小奥姆正盯着一个漂亮的文具盒看,向德瑞斯撒娇:“我想要这个文具盒……”他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不行,上个礼拜刚给你买过。”我看了一下那个文具盒的价格,不过才两个法郎。在瑞士,也就是一两块面包的价钱。

吃饭之时,我才发现说德瑞斯是吝啬鬼丝毫没错。原来,他只买了一瓶红酒,是给我和先生喝的,而他自己,喝的是啤酒。因为在瑞士,啤酒要比红酒便宜得多,买一瓶中档红酒的钱大约能买二十瓶啤酒。说是请我吃饭,我们的晚饭也并不丰盛,—分简单的三明治和几块炸鸡。我会心一笑,瑞士人的精打细算还真是无处不在。

饭后,我们正在闲聊,突然有一位义工前来募捐。他们想对附近一个社区的百年木屋进行修缮。我心底暗想,你找错人了,肯定会空手而归。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德瑞斯先生听完义工的话后,丝毫没有犹豫,开了五百法郎的支票给了义工,并说:“保护我们的卉建筑,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德瑞斯的反差让我大为惊诧。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这不仅仅是德瑞斯一个人的秉性,大部分的瑞士人性格都是如此,他们在个人生活上很注意节俭,甚至说得上是抠门,但在保护历史遗产、公共财产方面,却又出奇地大方!

苏娅的先生斯蒂芬也不例外。他曾捐给一所老年活动中心1万法郎,甚至还曾将名下2套房产捐给社区做公益财产。

不仅是斯蒂芬和德瑞斯,大多数瑞士人在对待公共消费上,都是极尽所有的慷慨解囊。

猜你喜欢

瑞士人瑞斯文具盒
我的文具盒
瑞士人不愿帮邻居收包裹
1/4瑞士人赖账
My Pencil—box我的文具盒
文具盒里的宝贝
最宜居国家现“移民潮”
表达火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