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理解题”的辩证思考
2016-10-08朱宸材浦叙德�オ�
朱宸材++浦叙德�オ�
4写在最后
这两个阅读理解题都是通过阅读建立技巧解题,相对而言,案例1设计需要完善,案例2则设计的比较合理,案例2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行模仿研究的结构相对明显,这也是阅读理解起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回看案例1,设计的思路离模型较远,学生无法进行联系,成为命题达不到效果的重要原因.那么对于这样一类阅读理解题,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呢?笔者从以下一些方面给出提高的对策:
4.1协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思路,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遇到较复杂的情境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没有头绪的状况,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反复阅读问题,而不是问自己“第一步应该干什么”,“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慌,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气氛.接下来教师要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明确在问题解决时应该如何组织并调节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在阅读目标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认知再时刻调控自己的思维活动,时刻调整思维策略,朝着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前进.在阅读情境较难而突破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也可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4.2难度适宜、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当然,阅读理解类问题的设置也应该审慎,对于命题者而言,如何设计好的数学问题是实施策略的基础和关键.阅读理解类问题解决的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阅读情境和方法渗透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要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偏易,一下子就得到共识,这种阅读理解题也没有研究的价值;偏难、偏深,也不可取,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容易引入歧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容易把方向引偏,容易忽视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跳起来能摘到的苹果是最诱人的,在问题设计中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阅读理解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4.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可程式化
阅读理解类问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多种可操作性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使用教学策略时可以生搬硬套、机械模仿.通过此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试图从解题和教学中给教师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不一定非要按照策略制定的操作方法“依葫芦画瓢”,因此要切忌“拿来主义”.故在此需要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在具体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时,程式化的按步骤和流程僵硬的进行,固然会产生模式化的阶梯效果,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最佳的对策是,根据问题情境灵活地采取对应的策略,并且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能够有创造性地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总之,要深入理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发挥阅读理解题的真正作用.作者简介朱宸材,男,198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无锡市青联委员,无锡市教学新秀,无锡市浦叙德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浦叙德,男,1966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新区初中数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