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为依托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的思考
2016-10-08王翔甘娜
王翔+甘娜
【摘 要】从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重要性、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常用的教学模式及缺陷、以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可行性、以教学为依托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路径等方面对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学 科研素养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73-02
科研素养是医生职业生涯中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在工作中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习惯,要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规律或本质。但现行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并未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素养培训,本科阶段学生虽然会接触到诸如统计学、文献检索等与科研相关的课程,但这种不系统的、与临床脱节的学习对其科研素养的提高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导致本科学历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很难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教学为依托的科研素养普及型培养,可以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基层临床医务人员的科研水平,因此我们提出以临床基础及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重要性
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去向与学历关系密切,本科及以下学历往往多在基层医疗系统工作,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往往集中于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以医学知识的积累熟练为主,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毕业时不需要撰写科研论文,而是以毕业考试替代,这种培养模式基本上隔绝了本科医学生与科研思维的接触。当前,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集中在研究生阶段,主要的培养方式是以完成研究生的毕业课题为主。这一时期,医学生才真正接触科研设计、科研方法、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正因如此,我国自然科学类科研论文往往出自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而在基层工作的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疗人员却苦于未受过科研思维系统培训而在论文撰写方面举步维艰。由此也导致大量来自基层的珍贵医疗资源和数据得不到展示和利用。现在很多医院都选择高新聘请学术带头人的方法力求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没有同心协力、合作默契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也会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提高医学本科生整体的科研素养,才是改变基层科研短板的重要途径,在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再由学术带头人领队前进,促进基层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常用的教学模式及缺陷
现行的医学本科教育往往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科目、各个系统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完成教学进度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如何、是否能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课后是否能融会贯通已学知识,都不得而知。为了增强本科生科研素养,不少高校也提出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或者设立一些鼓励学生自己创新的科研奖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精英教育,参与其中的毕竟还是少数的学生,而且这样的培训模式往往参与度不高,因此它其实只是培养了一部分对科研有兴趣、自身在科研方面有潜力的同学,这种使优而更优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普遍的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我们对南宁市某医学院校125名临床医学系二年级学生进行科研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科研抱有一定兴趣,但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基本的科研知识一无所知,若他们以这种科研素养走上工作岗位,科研能力的缺陷必将成为其职业阻碍。
三、以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可行性
医学与科研本就必不可分,现代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反映新技术、新进展的更替,医学教学并不是只让学生学会已有的医学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以及自己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拥有基本的科研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将科研素养的培养与现有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在本科阶段,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主要还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开阔思维和正确引导是医学生科研启蒙的敲门砖。
四、以教学为依托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路径
(一)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本科教育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常以教科书为模板,但是教科书式的教学往往刻板无趣,难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然而,医学的进步都是无数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为基石,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所授章节中有趣生动的背景或故事,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章节,可以讲授血脑屏障是如何被发现和证实的;在地中海贫血章节,可以提及该病如何被诊断、报道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在产科教学中,可以穿插关于我国妇产科学泰斗林巧稚教授如何刻苦练习缝合技术;中医教学可以引入我国首位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教授如何反复试验最终发现青蒿素;蓝光如何被发现并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等典故。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往往都蕴藏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科研精神的精髓,利用课堂将其向学生展示,可以让学生们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意识到医学并不是刻板、枯燥的一门学科,任何现代医学的成果都来源于前辈们孜孜不倦的对真理的追求,医学殿堂里充满了无限的挑战,我们应该把被动的接受已成型的知识系统转变为以现有的理论为基础,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回避,而是迎难而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科研意识,便有了科研工作的灵魂。做到科研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更多的收集授课素材,并且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语言甚至得体的肢体活动向学生呈现,并适时总结、引导学生去尝试思考和实践,以激发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
(二)在课堂上适时宜的向学生介绍各种科研技能
全面的科研技能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科研对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本科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学生直至毕业,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文献”以及如何查找所需文献,他们甚至完全不懂本科时期学的统计学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何作用,这并不是学生学习不认真所导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接触科研的机会太少,理论和实践无法结合所导致。在本科时期,我们做不到向所有的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供其参观学习,即便某些学校能做到,也存在学生是否能主动接受科研培训的情况,本科生由于课业负担重,他们多倾向于花时间在考试科目的学习,对于科研这种相对虚无缥缈的概念,若不是强制学习,很难取得满意效果。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适宜地将课程内容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并引导他们培养科研思维,例如,在讲授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有诊断共识的疾病时,可以现场利用多媒体联网,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专业网站搜查相关诊断治疗标准,一方面向学生教授了疾病的诊治方法,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文献、如何查找文献,通过这样的科教相长,普及学生的科研技能。
(三)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科研精神
在课堂上,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及分组讨论,并充分利用手机、弹幕、互联网等手段,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利用这种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
五、结语
把科研素养的提升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可以通过课堂的穿插讲授让科研素养形成基本框架,在学生思想中埋入科研的种子,待其将来遇到合适的环境时,这颗种子能够发芽、生长。这种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接受更为丰富、前沿的信息,并且形成更深厚的知识技能储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尝试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逄丽红,林志国,李鹏辉.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策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1)
[2]吕祥,胡国华,刘静,等.关于培养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
【作者简介】王 翔(1980— ),男,广西柳州人,博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