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10-08袁祖黔刘炯
袁祖黔 刘炯
【摘 要】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3+2” 会计专业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52-03
职业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出了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决定;《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国内一流的中高职衔接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政策倾向,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上半年和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合作开展会计专业“3+2”中高职衔接教育,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直接升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再学习2年,成绩合格后,获得高职教育学历证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高职会计专业普遍开设,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现有3个高职阶段教学班)亦开设该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深奥、政策实践性强,而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实施的是分校两段教学,高职阶段教育对象全部来自中职学校,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能否保证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是当下面临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课程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媒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不与此三者有关,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方面去寻找原因。
(一)学生的原因
1.数理功底弱。经济学原理课程公式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用到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对逻辑思维和数理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中职学校来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图形、公式、模型、数学推理和证明难以理解,很难搞懂图形、公式和模型的经济学涵义,从而很难掌握经济理论的实质。
2.自学能力差。经济学原理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下复习,而且还要辅以练习大量的计算题,才能把知识点理解透,但许多学生课堂上漫不经心,有些甚至是身在教室心在外,就更不用说用心准备预习和复习了。
3.普遍厌学。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理论抽象,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对于文化课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学生来说,非常难学,学习中遇到难点在所难免,又不勤奋,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不想学习经济学了。
(二)教师的原因
1.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经济学原理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被作为基础课看待,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更是被作为公共课,仅有的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两名教师是近年来新进的,业务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也使用多媒体,但教师在授课中仍然过于侧重知识的讲授,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现象,未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联系,忽视了对学生的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学思维的训练,影响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原因
1.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每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完整理论体系。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逻辑严密,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假设条件改变,哪怕是放宽,理论都有可能不成立。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对相同的问题,众多学派的观点与结论可能大相径庭,甚至相左。
2.学时少,教学任务重。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班经济学原理课程安排在秋学期,72节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国庆、中秋、元旦放假也可能占用教学时间,教师为了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赶进度,没有足够的时间搜寻案例,影响实践教学。
3.几何图形与数学模型充斥教材。随手翻翻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肯定是书上有大量的图形,所以有人称经济学为“曲线经济学”。为了解释和推导经济理论,说明经济政策,阐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理,经济学大量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来展开分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济学原理是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知识难度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课程、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办法。
(一)课程方面
1.改革教学内容。因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生数学功底差,结合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需要,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时应整合各章知识,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深奥的数理分析可以略过,比较难的知识可以跳过不讲,突出成本理论和收益理论,同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当前热点问题,体现学科前沿成果。
2.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载体,选择的教材应该内容丰富,结构紧凑,体系完整;既不可难度过大,也不宜过于浅显,能深入浅出地将高深的理论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数学推导、公式及模型要尽可能地少,能够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实用性强;引入的案例要多,最好是反映当前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实践教学。
3.做好课程衔接。由于分段教学各自具有系统性,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都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较大,学生以前学过,似懂非懂,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精心研究中高职教材内容,使得高职阶段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向纵向加深,向横向拓展,实现有效衔接。
(二)学生方面
1.明确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目的。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日常消费,经济学无处不在,学习经济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读懂社会、睿智生存的必备条件。第一节课就应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经济学家,也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理解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能够作出合理的决策,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目标明确了,学习就有动力,学习才有热情。
2.培养学生勤学的学风。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向父母交差,也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为了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使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学风。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所以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要摒弃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较大的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得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三)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苦练内功,才能厚积薄发,居高临下;要吃透教材,熟透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要积极研究案例,多多关注热点经济话题,才能旁征博引,同时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是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栩栩如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节省板书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有些重要的曲线,比如供求曲线、IS—LM曲线;有些重要的公式,比如供求函数、基尼系数;有些重要的模型,如均衡价格模型、消费者均衡模型,不可采用多媒体直接展现,而需要教师板书,一步一步地说明曲线的形成机理并画出曲线,一步一步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公式,一步一步地阐释模型的假设条件并建立模型,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思路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节奏,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曲线生成、公式推导和模型的建立。三是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于网络的强大功能,我们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义、教案、课件、习题、案例、参考文献等相关教学资源挂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上网查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建立了公共电子邮箱、QQ群,学生可以和教师在线互动,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是运用比较教学法。经济学原理课程逻辑性很强,许多知识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比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与预算线、MRS与MRTS、GDP与GNP、名义GDP和实际GDP,在图形上、或是公式上、或是文字表述上、或是形式上,存在着相似性,抑或有换算关系,容易混淆,教学中应从内涵和经济意义上对其进行比较,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必须要教师系统讲授。但教师一味地讲,满堂灌,学生未必有兴趣,未必能理解,更未必能掌握。在必须运用讲授法的时候,要注意启发性,比如讲到需求的影响因素时,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狮子头价格上涨,花卷的需求量将如何变化”。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课堂轻松活泼,如讲到通货膨胀时,告诉学生“通货膨胀,‘猪说了算;通胀容易把人抛,瘦了烧饼,薄了油条”,启发学生讨论分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三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内容丰富,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案例教学法也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因此,经济学原理课程天然具备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
在案例教学中,应针对重难点教学内容,引入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易于理解的、具有真实性和新颖性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比如讲到寡头垄断时,可以引入“三桶油”或“四大行”作为案例;讲到失业的对策时,可以引入“政府营养餐车”和“高校扩招”作为案例;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引入“分时电表”和“动车票价”作为案例。由于引入的案例贴近现实,学生一般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深化学生对所用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的三要素—— 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方面去探讨,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上去考量,与时俱进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3+2”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王平.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7)
[3]张涵,王华清.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通俗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4)
[4]许昆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基金项目】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2015JYXM008)
【作者简介】袁祖黔(1983— ),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