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经济增长的迷雾

2016-09-30钱颖一

当代党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贫困率迷雾减贫

荐书:《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作者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利。

据中信出版社编辑介绍,2015年底,国务院高层曾经想看《经济增长的迷雾》,但是由于此书早已卖光,所以最后出版社呈上的是一本做了笔记的旧书。经此一事后,出版社感觉到了此书的价值,马上再版。因此,看了这本书,对理解高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思路都有很大的好处。

这本书有何独到之处?让我们跟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的点评,一起来拨开迷雾,洞察经济增长的奥妙。

《经济增长的迷雾》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减少贫困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主题。几十年的经验表明,扶贫是一项艰巨和困难的任务。事实表明,仅仅有好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好的动机还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比如,单纯地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和外国援助并没有达到好的减贫效果,反而增加了腐败。本书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的至关重要性。这是有事实根据的。本书所引的证据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学家根据对65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贫困率快速下降,而经济衰退则导致贫困率上升。比如,如果一国的人均收入每年下降9.8%,那么该国的贫困率每年增加23.9%。反之,如果一国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8.2%,那么贫困率每年减少6.2%。因此,GDP不仅对一国的发展有益,对减贫也非常重要。

本书有两大主线。首先,尖锐批评了一个又一个所谓启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这些药方大多是从经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政策。但事实证明,它们大多在现实中是无效的。本书对这些药方,包括增加外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增加国内投资、提高教育水平、减少人口、与改革挂钩的外国援助、外债减免等做了分析。从对数据的分析上看,它们都没有达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经验问题。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这不是经济学的失败,而是没有很好地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失败,这就是有关人的激励问题。这构成本书的第二条主线。作者认为,激励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的激励。如果外援落在一个腐败的政府中,它当然不会提高增长。如果外债减免给予政府今后可以得到更多贷款的激励,这种减免也不会对增长有益。其次是私人部门的激励。如果私人部门从“寻租”中获得的好处大于从生产中获得的好处,那么这种激励将指挥他们致力于重新分配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在不少国家,表面上看似对穷人有利的福利政策,反而成为对穷人努力的惩罚,因为一旦他们经努力脱离贫困,便失去了福利。第三是援助者的激励。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它们往往有其他的目的(政治目的、生存目的等),并不同受援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完全一致。这就使得援助的效果受到影响。

从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作者的结论是“没有把激励搞对”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那么“把激励搞对”是不是又一种灵丹妙药呢?作者认为,它只是一个经济学原则,而不是一剂处方。把这一原则付诸实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这正是本书作者认同的所谓“增长共识”。经济增长和扶贫问题具有全世界的共性,具有一般性的规律。中国自然也在其中。“把激励搞对”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

對关心增长和减贫问题的读者,《经济增长的迷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它没有分析中国的情况,但它对我们同样非常有启发。我希望这本书对思考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减贫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摘自钱颖一书评:《把激励搞对,促进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贫困率迷雾减贫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演唱会迷雾(下)
演唱会迷雾(上)
数列迷雾不用怕 防微杜渐见奇效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住房贫困的民族差异与住房反贫困的政策选择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