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瓦格纳浪潮的一次高水准的确认

2016-09-30卜之

歌剧 2016年5期
关键词:瓦格纳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卜之

最近十多年来,瓦格纳浪潮席卷北京和上海,几乎所有重要的瓦格纳乐剧都已经获得首演,包括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人们对于瓦格纳,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在对于哪一部瓦格纳的重磅作品最“适合”与中国的剧院结缘的问题上,早在约20年前,瓦格纳的孙子沃尔夫冈也曾有过建议。据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讲述,他在与沃尔夫冈联系后,甚至已经约请德国的合唱指挥先行到北京大学,指导学生合唱团试着排练《汤豪舍》中的合唱片断。而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声乐教材中,《汤豪舍》中男中音沃尔夫拉姆的选段“晚星颂”被选入,成为至少在音乐界耳熟能详的名篇。

由并非第一流的德国剧院来访演出后,《汤豪舍》之后也有了中央歌剧院自己制作的版本。2016年4月上旬,国家大剧院新版《汤豪舍》的首演,应该已经是在北京完整上演的第三个版本,也是完成度最高、最杰出的一个版本。歌唱家阵容强大、导演颇具匠心和巧思,管弦乐队和合唱团表现突出,吕嘉大师再次创造了奇迹。

虽然并不是中国首演或者中国首个制作,但这版《汤豪舍》却堪称是对持续汹涌十多年的瓦格纳浪潮的一次高水准的确认。第二幕和第三幕中大量合唱段落的超水平呈现,或许让我顿悟了当年德国的瓦格纳家族对中国人的最美好期望。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已经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歌剧院的合唱团体,他们在《玫瑰骑士》等大部头制作中的精彩表演还历历在目。《汤豪舍》是非常考验合唱团的瓦格纳巨著,国家大剧院年轻的合唱团无论是音准、音色,还是吐词乃至艺术风格,最近五年来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忘记合唱指挥大师瓦伦汀·瓦西列夫带来的巨大贡献。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吕嘉的带领下,以昂扬的激情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与几年前出演歌剧还略微稚嫩、有时出现台上台下脱节、各声部协调性不够的情况相比,现在每年庞大的演出任务,特别是歌剧演出任务,已经将这个年轻的管弦乐团磨砺成身经百战的团体。《汤豪舍》中几首著名的序曲都算得上是乐团和吕嘉指挥的“样板”,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歌唱家方面,国际组的阵容即便放在欧美一流歌剧院也是能叫好的阵容。饰演汤豪舍的恩德里克·沃特里希在拜罗伊特成名,尽管受雾霾影响,第一幕后半段状态有些低迷,但第三幕的表演真挚动人,嗓音也恢复到较好状态,何况瓦格纳男高音本来就举世罕有。饰演伊丽莎白的荷兰女高音芭芭拉·哈维曼则状态出色,她的音色纯美,扮相也属于上乘。而时常由同一女高音分别扮演的维纳斯一角,此次则由朱赛皮娜·皮翁蒂担纲,她和扮演沃尔夫拉姆的马库斯·维尔巴声音条件都很好,我们还记得朱赛皮娜·皮翁蒂曾在国家大剧院《卡门》中的精彩亮相,她仿佛又把当时的媚惑带到了维纳斯的身上。

尽管最近几十年,人们对于瓦格纳歌剧的歌唱家不再苛求,“能坚持到最后”就已经算是成功且能赢得喝彩,但视觉艺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导演越来越挑剔。正如照相术的发明让纯粹写实的画风彻底弥散,电视、电影甚至IMAX-3D的巨大进步也让所谓传统的、纯写实派的舞台制作显得那么幼稚和虚假。抽象、表现主义、具有象征意义的当代艺术和视觉艺术在舞台上逐渐兴起,歌剧艺术的魅力也得以重新焕发出活力,赢得新的天地。皮耶·阿里显然不是那一类哗众取宠的导演,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导演。他充分挖掘国家大剧院超级舞台的潜力,旋转的大树形状的机构,配合灯光和多媒体既易于换景,又具有十足的视觉冲击力。圣洁与堕落、纯净与诱惑的对比,恰如阴阳的转换,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韵味。多媒体设计安德烈·莫尔丹第也是功不可没,他和他的团队用抽象的符号语言暗示了剧情的转换,而投影中关键时刻出现的人物投影,如维纳斯堡的放荡众生像和朝圣队伍归来的画面,又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

继《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之后,《汤豪舍》是国家大剧院自己制作的第三部瓦格纳大戏了。不同于非常设性的艺术节,国家大剧院是“国家队”,同时也是拥有剧场、常驻乐团、常驻合唱团、歌剧制作能力的全能型艺术机构。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发展历程,其中创业的艰难,丝毫不逊色于当年中国高铁的开建。当时若引进德国ICE、法国TGV或者日本新干线现成的技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省事了,貌似也和国际接轨了,但核心技术、配套装备制造通通不是自己的。而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人扬眉吐气的标志,一批先进的核心技术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当年高铁初创期对高铁冷嘲热讽的批评家们则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相信国家大剧院也会有同样的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歌剧。

猜你喜欢

瓦格纳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圣经》与瓦格纳歌剧《唐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