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发展规划的研究
2016-09-30李蒙
李蒙
[摘 要]专业建设规划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行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数据模型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利用信息化助力专业建设等四个方面给出专业发展规划的设计思路,并明确制度建设与创新、专业能力提升及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校专业发展规划的保障。
[关键词]转型;地方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20-03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催生了众多全新的业态模式。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无法有效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为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紧迫需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具体抓手。专业建设规划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因此,在国家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 [2] [3]
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凸显三个重视与三个不足。首先是重视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结合,注意加强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自身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其次是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以建设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再次是重视加强专业基础条件建设,实现资源整合。
三个不足,一是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优势和特色不突出。专业之间没有打破壁垒,无法形成合力,培养复合型、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自身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二是在专业建设方向与规模方面,长官意识浓,数据分析支撑弱,申报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确定都是校领导决策,而非对专业对地方、行业经济支撑、就业率、第一志愿报名率、现有生师比综合考虑后的决策。这样的决策结果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是教师本位思想亟待破除。高校本身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专业设置与建设也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而不能因人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有转型的动力和勇气。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学名师数量不足、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不高。[4]
三、专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切实注重行业企业、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集中力量办好行业(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专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明确导向,突出特色;专业发展建设规划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规划可量化、可测评。依托学校现有的专业优势及专业基础,重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与行业经济升级需要;对专业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从组织上和物质上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打破学科架构壁垒,有助于发挥跨学科优势的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核心知识点提炼,实现专业方向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与模块化组合,努力形成与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专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对接区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打造专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改造传统专业、设计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建成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对接高校所在地区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变化,重点发展学科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集群倾斜,建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
(二)通过大数据分析,规范专业建设
如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本地区要建设地铁的项目,可以预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将有人才需求,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确定一定是在分析历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说明社会当前需求情况)、第一志愿率(说明该专业未来预期与社会影响)、生师比等数据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确保专业能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数量合理、具有专业水平的合格人才。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适用度
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形成适应行业、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展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科学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专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验实践课。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改革,全面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教学法,提升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度。
(四)教学信息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四、专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必须从健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确保专业规划的顺利执行。
(一)健全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为加强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统一领导,可成立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落实和监督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与图书设备建设等工作,学校将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二)加强专业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特色专业的遴选及专业评估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验收办法,加大对专业建设中期检查、评估和成效验收工作的力度。滚动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探索建立专业预警、评估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专业管理规章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专业建设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专业建设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实现专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提升专业应用,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更新教育观念,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方向,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注重个性发展、主动适应建材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把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确保专业建设引领行业与技术进步。
(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的双向流动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探索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五、结束语
要全面落实《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升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具体行动的抓手。它架构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结构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度,提升了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地方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郎耀秀,邓维安,邓琴.基于服务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研究[J].福建论坛,2011(4):112-114.
[2] 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15-17.
[3] 熊鹰.理工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3):67-68.
[4] 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 戴军,宣卫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14-1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