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2016-09-30陈曦
陈曦
[摘 要]小学科学的学习需要整理和掌握许多数据,以保证科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科学教学中,可通过对误差数据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围绕无效数据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通过对实验缺失数据的弥补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据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数据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76
数据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重要资料。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时欠缺有力的数据依据,这不利于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呢?
一、通过对误差数据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数据意识是指在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课程中,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相关的数据获取与实验结果密切相关的数字。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数字中隐含的规律解释实验原理,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更多的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学生通过测量、操作得到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误差,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此时,教师就要切入性地引导学生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纠正不规范的做法,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例如,在《测量水的温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同等条件的水温进行测量,测量分三次进行,并记录下自己测定的数据。此时,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测定的数据均不同,有的学生记录的温度差异性较大。教师就借此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发现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学生在使用温度计的时候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或者容器壁,使得测量结果有误差;有的是由于学生在读数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误差。因此,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有数据的意识,为了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一定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测量。
二、围绕无效数据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
在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中,有时候会出现学生所得的数据对于解释实验现象和原理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这个数据本身就不具有科学价值的情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被界定为无效数据。无效数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由于自身年龄小以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数据的记录和观察没有严谨的科学意识,对数据的准确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出现无效的数据。这就需要教师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学生测量、观察以及获取数据的过程。如果教师发现数据获取过程有误,就应立刻要求学生重新做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
三、通过对缺失数据的弥补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数据对于客观事物的描述、解释以及发展的规律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科学教学中要非常重视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若出现数据缺失,就会影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确预测。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弥补,让学生被动的数据获取行为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过程,在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中主动发现数据的缺失,并能自主地将数据弥补上,将数据意识内化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际行动。
例如,学生在以蚕为例探索“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数据收集过程中,由于实验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就会丢掉其中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此时,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前后生命阶段的时间变化推算出这一阶段的生命活动时间,从而完善科学数据统计。蚕的蜕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都不一样,学生对于每一个生命阶段的持续时间进行数据的统计,就能为探究蚕的生命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科学探究中,比较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不同数据的比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对数据的不同产生积极的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例如,学生在《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获取中,在同样的天数条件下,每个学生的植物生长情况却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同一天种植的植物,在同样的天数中生长情况却不同?”有的学生植株的茎测定的数值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植物的叶片数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并在叶片面积、茎粗以及植株的高度等方面均表现不同。这些差异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讨论并分析操作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完成了对实验结果的验证。
除了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的措施外,加强教师科学数据的教学意识也是重中之重,学生科学素养以及数据意识的提升完全取决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小学生科学数据意识的培养要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共同出发,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