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言 灿烂课堂
2016-09-30朱卓
朱卓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流情感的工具。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语言的表达艺术。语文教学中,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听力;语言少而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声语言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言 表达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8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可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听力
要想学生听到津津有味,教师首先要有生动的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课文中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有表情,要以语言的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个关键点,利用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将教材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乌鸦到处找水喝的艰难后,我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话,然后问:“听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兴趣盎然,畅所欲言。接着,在教学乌鸦想办法喝到了水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然后深情地问:“假如是你,你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次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二、语言少而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不滥用语言,不堆砌辞藻,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在教学中,教师精练、有效的过渡语,能披文入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文时,我展示了书中插图的投影,然后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是战士,跟大娘告别时你想说什么?”精练的提问,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变换了角色,通过畅所欲言,理解了战士跟大娘相处时如亲人,彼此视对方都很重要和告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心情。又如在教学《陈毅探母》一文时,在读到陈毅对妈妈说的话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其实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娘说,让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替作者为他娘献上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吧。同学们在歌声中大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心中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简短的几句话,将学生带入了歌的意境中,再通过歌声渲染,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切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懂得了要好好孝顺母亲。
三、无声语言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能够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春笋》一课时,我抓住“冲破、掀翻、冒”这三个动词,用手势演示春笋长出来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春笋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丰富的表情语言和体态语言在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当教师讲解一般性叙述教材时,应显得自然大方;当教师讲到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动情之处时,表情应显得愉悦,令人陶醉;当教师讲到激动的“关口”时,声调应急剧而有力。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无声语言和教材内容应该做到有机地结合,举止适宜,恰到好处,切不可造作,更不能无目的的手舞足蹈。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呈现出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入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与稳定性相对较差,因而需要教师注重课堂语言的组织与发挥,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多种多样,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成功地掌握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我们要以自身的语言为引导,给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