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6-09-30李彬
李彬
[摘 要]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兴趣不浓、忘题生畏、无从下笔、细节模糊等问题。教师教学时努力从提高写作兴趣、训练语言表达、捕捉写作契机、重视片段训练等方面加以培养,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4
历来作文就如同套在学生头上的“金箍”一样,教师一“念”起“咒语”来学生就直叫头痛。每每作文时,学生只能挖空心思,东拼西凑,胡编滥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教师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写作的消极情绪。
教师可以巧设游戏激情引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如在一次班会课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鼻子的人物头像,让学生站在距离黑板四五米的地方,闭上眼睛来到黑板前摸着填上鼻子。结果,许多学生画得大相径庭,引起了哄堂大笑。于是教师借机引导,让学生把刚才的活动情形按顺序写下来,整理成文。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实践,感受深切,因此表达欲望强烈,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效果良好。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讲故事、记录所述内容、创设写作意境等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重视说的训练,淡化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只注重写法的指导与写作过程的训练,而对说的训练几乎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意识:说的是说的,写的是写的,想说的不一定是要写的。因此,许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一到写作文就畏之若虎、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呢?我想,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渗透说话训练未尝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指导作文《我的同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各自说说同桌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等,并让他们讲述几个典型事例,然后再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大家再评说补充,最后整理成文。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觉得轻松自如,有话可说,自然就没有恐惧感了。因此,作文课中教师要提前创设情境、巧觅话题,让学生或实地描述,或借景抒怀,或借题发挥,或各抒己见,而后组织成文。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一举两得。
三、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捕捉写作契机,克服无从下笔的心理障碍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农村有它得天独厚的秀丽风光。如清晨初升的太阳,绚丽多彩的晚霞,夏日灿烂的艳阳,秋夜皎洁的月光;田野里蛙声麦浪滚滚,果园中鸟语花香一片,此一时晴空万里,彼一时急风骤雨;桃李杨柳一碧千里,鸡鸭牛羊如云似雪……如此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然而,学生们却熟视无睹,任其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捕捉写作契机。如一年冬天,我正在讲课,室外黑云滚滚,骤风肆虐,忽然几片雪花竟破窗而入。“好大的雪啊!”有学生脱口而出。顿时,教室里一片骚动。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此让学生一睹雪景,而后作文一篇呢?于是,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室外感受狂风飞雪之景,并适时指导他们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看远景、动景、静景,观天空、地面、树木、房屋以及人物的活动等,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后进行作文。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真所谓“情动而辞发”。
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随时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写作契机,触发学生的灵感,就不愁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了。
四、重视片断练笔,夯实作文基础,消除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写不具体的弊端
纵观学生作文,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描写不具体、叙事不详实、细节部分笼统乏味、文章内容空洞无物等问题,诸如此类的现象时刻困扰着我们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写得充实、生动、感人呢?只有从片断练笔入手,逐步夯实作文基础,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片断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所在,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环。如在写《课间十分钟》时,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去写某一项或两项有代表性的活动,如写跳绳就把参加跳绳活动的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及表情、神态、心理等都详细地描绘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具体生动,才会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之感。长期训练,学生在作文时就能够从小处着眼、大处着笔,写出的文章内容也会丰富逼真、生动感人。
总之,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长期积累、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