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说黔东南 60年辉煌成就

2016-09-30

当代贵州 2016年28期
关键词:黔东南名录村落

编者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经过60年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刊从经济、旅游、民生、交通、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及“十二五”十大亮点概括黔东南建州以来的突出成就,展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化。

经济

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11.55亿元,是60年前的644倍。财政收入从1956年149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03.9576亿元,是60年前的696.8倍。“十二五”以来经济年均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一。

交通

1956年,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2015年,建成白市库区四级航道50公里,改写了黔东南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 2005年、2012年,黎平机场、黄平机场正式通航,已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生态文明

截至2015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是全国重点林区,州内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文化旅游

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和世界自然遗产施秉云台山两张世界级名片。目前,黔东南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53项72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3.9%,居全国市州级之首;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2项242个保护点,占全省560项的34.2%,全省领先;有27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0.8%,占贵州省传统村落的65%,位列全国地(州)第一。黔东南还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民生

“十二五”期间,九大民生支出累计投入834.5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

脱贫攻坚

“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从167.29万人减少到84.3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1.6%。易地扶贫搬迁9.9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就业33.5万人。

“十二五”

黔东南五大发展成绩

01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的排位从2010年第13位上升到2015年第9位。

02

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贵广、沪昆高铁横贯全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14公里,凯里黄平机场、黎平机场通航投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03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4.6:30.1:45.3调整为2015年的20.1:28.7:51.2,工业产业门类从24个增加到28个;城镇化率提高到44%;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2.8%。

04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发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走在前列,成为响亮的名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5%,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9.8%。

05

脱贫与民生事业成绩斐然。五年累计民生支出835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减少贫困人口82.7万人。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进展顺利,人均受教育年限从7年提高到9年。城镇新增就业是“十一五”的3.3倍。县县建成二甲以上医院。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十二五”

黔东南五个全省前列

01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走在全省前列。获文化部批准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2项,数量居全国市州第一。

02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03

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建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04

城市建设管理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等荣誉,“凯里文明”成为省内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样板和示范。

05

传统村落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出台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我省第一部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为全国市州第一。

猜你喜欢

黔东南名录村落
遇见黔东南
参展商名录
油画《村落》
诗书画苑
引发海啸(下)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北京100种常见鸟类名录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