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及的城乡差距
2016-09-29文凯张扬
文凯 张扬
[摘要]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和“年龄太大”,这两项占据80%以上,反映出的就是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老龄化严重,并且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从这个数据看,农村非网民不是不愿意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而是自身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导致的。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 人口结构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在近年的统计中,农村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相比互联网在城市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说,面向农村、农民的专业互联网服务才刚起步,农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依然踌躇不前,农村的生产生活似乎离互联网“这么近”又“那么远”。
互联网普及在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别,和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人口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从城乡人口结构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来探寻城乡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的根本原因。
城乡互联网普及差别比统计数据更大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
数据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乏力,城乡差异依然较大。截至 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 26.9%,规模为 1.91 亿;城镇网民占比 73.1%,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规模为5.19亿,较2015年底增加2571万人,增幅为5.2%,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1.91亿的农村网民相比5.19亿的城镇网民,看起来差别似乎不大;而且农村6亿人口中有1.91亿网民,这个比例已经接近三分之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亿人,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8.6岁,其中未上过学的仅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为59.7%,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5.2%。
这部分人群几乎是农村地区最大的有生力量,也是具有上网基础的核心群体。除去这个主要群体,真正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网民数量远比统计数据要低得多。而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实际上已经城镇化,考虑到这个因素,广袤的中西部农村真实网民就更少了,主要以一些返乡创业青年、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为主。
老龄化成为农村互联网普及最大鸿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50-59岁网民占5.3%,与上年持平;而60岁以上网民只占3.7%,比上一年度还减少了0.2%。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到2016年,城镇人口已经达到7.7亿,占总人口的56.1%,“十三五”末期要达到60%。
而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乡城迁移人口规模比较小,农村年轻人口的外迁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从九十年开始,乡城迁移人口规模及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开始逐年增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乡城迁移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更加显著。[1]
可以说,城市化直接引起或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地区早于城市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农村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难度更大
调查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中“不需要/不感兴趣”占比仅为10.9%;没有上网设备和联网条件的因素也不到10%,说明随着农村基层设施的改善,上网条件已经不是阻断互联网连接农村的主因。
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和“年龄太大”,这两项占据80%以上,反映出的就是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老龄化严重,并且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
从这个数据看,农村非网民不是不愿意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而是自身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导致的。
一是因为自身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导致的接收新事物难度过大;
二是互联网服务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没有城市大,如互联网在金融、打车、外卖、缴费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在城市普及,而农村地区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渠道已经基本满足需求,导致使用互联网的意愿不够强烈;
三是缺乏互联网学习和交流渠道,老年人在尝试和接受互联网的过程中,家人尤其是子女往往充当着“向导”的角色。在城市中,子女生活在身边,可以长期向老年人教授互联网知识,而在农村就缺乏这样的环境。
电商下乡成为农村互联网普及的缩影
在城市电子商务已经趋于成熟、用户增长放缓、流量红利时代结束,电商企业急需新的增量,来维持平台的高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兴起“下乡”浪潮,纷纷布局农村电子商务,视农村市场为下一个电商蓝海。
农村电商的未来大家一致看好,一方面得益于农村基础电信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但是发展速度却需要时间来经验,以下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部分公开数据: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截止2016年6月,“农村淘宝”在全国29个省300多个县开出了16000余个村点。
即便按照5年的时间来算,1/3的时间过去了,10万个村级服务站的目标值只完成了16%。相比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来说,这也只是刚刚起步。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5年网购最活跃的50个县(市)中,仅浙江、福建、江苏三个东部发达身份就占据了31个,中西部差距依然非常明显,而这些地区正是未来的增长空间。
可见电商巨头的“下乡”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农村电商的运作模式,无论是阿里的“村淘”还是京东的“京东帮”,都主要以“合伙人”“带货人”经营的乡村服务点提供间接服务为主,农民直接上网支付下单的比例还需要提高。电商巨头抢先布局农村,正是看重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他们来说,农村用户除了慢慢培养,也需要更耐心的等待,在老龄化的高峰过去、新的农村人口结构形成后,农村电商的发展才会迎来真正的爆发。
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未来农村网民的主力军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于2012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
可以预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逐渐被新型职业农民所取代,新型职业农民也将成为农村网民的主力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年收入3.6万[2]。要让新型职业农民留在农村,起码要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就需要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来保证。
按照种粮亩均500-600元的利润[3],需要60亩的面积才能与打工收入相持平。根据《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按平均60亩规模测算,最多可容纳3300多万新型农民。
而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已达到87.8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50多万家,入社农户突破1亿户,占农户总数41.9%;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5.4万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万家。[4]
可见,虽然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形成规模,但相比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这一占比还是相当有限。
人口结构的改变 才是农村互联网真正的春天
农村互联网的普及需要“硬件+软件”的同步提升:硬件包括宽带建设、上网设备的普及;软件则包括应用服务的开发和用户的培养,这两者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建议:要解决农村非网民“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乡镇村委会、活动中心、学校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农村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推动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提升;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以地区为维度,推行更符合地域特征、更贴近农民生活的措施及服务,解决农村非网民的上网痛点,引导农村非网民使用互联网。
针对农村目前非网民群体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这些手段也只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要大幅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除了基础设施的稳步建设,一方面需要时间去等待农村人口的年轻化,另一方面需要更多更好的政策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回到农村。未来农民网民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注释:
[1]王桂新:《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显著地加重》,《北京日报》2016年02月29日
[2]白天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跑赢GDP 农民工月均收入突破3000元》,《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规模经济测算 样本农户亩均利润516元》,《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5月13日
[4]朱隽 王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出活力》,《人民日报》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