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宗教虚拟化及其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016-09-29刘骞谢子豪
刘骞 谢子豪
摘 要:互联网在技术革新、规模扩充、用户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在带来丰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价值的关怀和重视;同样,信息文明在造就发展的高速度、交流真正自由的同时,人的社会价值和精神生活正面临着互联网发展的挑战以及建立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虚拟性”生活的心理困扰。这种情形在宗教与互联网的结合问题上越发显著,宗教与虚拟平台的对接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表现形式,而且形成了其扩散和传播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宗教的虚拟化及其传播正在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安全。
关键词:虚拟宗教;虚拟化传播;国家安全
一、虚拟宗教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思想观念体系,其载体一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托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宗教形式也逐渐应运而生。尽管目前关于虚拟宗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就一般意义而言,虚拟宗教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看,虚拟宗教主要指宗教组织或信徒以宗教为出发点和目的,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宗教传播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型的宗教表现形式。从广义上看,虚拟宗教更多是一种宗教虚拟化传播的指代,用来表示宗教或非宗教行为体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活动或传播行为[1]。
目前,虚拟宗教主要有虚拟教会、宗教博客、宗教语音视频聊天室、宗教BBS论坛等形式。首先就虚拟教会而言,主题是教堂活动,任何一位访问者都可以进到这个教会,参加教会崇拜活动,并聆听数字牧师讲道,参与个人灵修,甚至还可以有各种崇拜行为,相互祷告等。其次所谓宗教博客,是指宗教通过博客形式传播的情形。众所周知,“博客”是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它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是一种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再次为宗教语音视频聊天室,这是一种宗教与信息化即时通讯技术结合的模式,多个用户既可以同时在网上用点对点的方式组成一张视频聊天网,又可以去服务器上申请一个“房间”做进一步深入交流。最后关于宗教BBS论坛,这是宗教依托电子公告系统进行网络传播的形式。BBS交流的特点有交流的匿名性、信息的丰富性、领域的宽广性、管理的民主自治性。这种形式下,信息接收者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他们不仅有选择信息内容的权利,还可以即时的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互动[2]。
二、虚拟宗教的传播及其主要特点
宗教的生命力就在于借助各种传播手段,不断发展新的教徒,维持和扩大教徒基础。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了对外传播的内在需求。因此,宗教需要不断借助各种新兴的传播工具,通过不断重复的传播过程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演变和完善。为此,宗教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相结合也是必然的要求。有研究甚至认为,宗教的虚拟化传播是继民谣口传和印刷文本传播之后的一个全新阶段,但与以往阶段不同的是,宗教虚拟化传播所造就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全新宗教表达形式的诞生[3]。
从传播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要涉及传播者、信息、受众三个要素。其中,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是信息传递过程的发起者和主导者,直接决定着传播的性质、方法和途径;受众是传播行为的客体,是信息传递过程的接收者和结束点,同时,受众反馈也是判断和评估传播效果是否达成的依据;信息则是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和博弈的产物,一方面直接取决于传播者发起传播行为的意图,另一方面又受到受众反馈的影响。就宗教的虚拟化传播而言,传播者是宗教行为体(包括宗教的组织和个体);而信息则主要是宗教的观念、理解、规范等;宗教虚拟化传播的受众是网民(包括无信仰者、模糊信仰者和有明确信仰者)。
就其传播特点而言,虚拟宗教是依托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的,因此其传播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属性。
1.传播过程的逆向化
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活动以受众为中心,这是因为在互联网平台中实体宗教的权威和中心不再那么显著,宗教领袖与普通教士在被互联网信息化和虚拟化之后没有明显的地位差别。相反,作为信息化传播的受众、信徒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跨越时空界限的直接互动,甚至变“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为“主动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比起传统时代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在信息化时代下,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甚至传统宗教传播的客体发起传播行为成为传播者的情形更为普遍。
2.宗教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在宗教虚拟化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信息获取的门槛和成本的降低,以个体接触和群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宗教信息获取方式逐渐转变为通过电子设备和信息终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共享和获取。不同的受众往往会主动的、自由的在虚拟空间中有选择地获取宗教信息,下载宗教资料,甚至参与宗教互动。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认为宗教市场生态与经济生产消费环境有极大的相似性,宗教价值体现在信众对宗教信息的消费这样一个自由选择过程[4]。为此,出于宗教传播的原始冲动,宗教组织和个人会为受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以提升传播效果。
3.宗教信息受众的非理性化
有研究表明,宗教是一种由宗教观念、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自内向外所组成的“同心圆型”观念体系[5]。宗教观念是其体系的内核,而行为则是其外在的表现,两者的连接由规范进行匹配。但是,信息化时代,随着宗教虚拟化传播的发展,教主与教徒之间、教徒之间、宗教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虚拟平台进行。所以,教徒不仅有了更多的宗教选择和宗教表达,而且,这种选择和表达更主观化、更感性化,甚至更为非理性化。更重要的是,由于宗教观念在虚拟平台上可以直接转化为宗教行为,宗教规范则变得可有可无。而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之间缺少规范的协调,一方面增强了宗教体验,另一方面却削弱了宗教制约。这样的情形将可能直接导致虚拟空间里宗教非理性因素的强化。
三、虚拟宗教的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宗教虚拟化传播平台的出现和普及与宗教的全球复兴趋势相互叠加,直接造成了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宗教行为体直接或间接地大规模参与公共事务,介入政治领域,甚至导致宗教问题的安全化[6]。
1.宗教虚拟化传播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方面内容,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之一,即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7]。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境外宗教势力会利用网络对网民进行潜在宗教宣传或散布西方价值观、民族分裂言论,以宗教认同挑战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极端宗教和邪教通过互联网传播进行渗透,不仅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破坏了原有的正常宗教秩序,还有损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降低宗教组织的权威性和教徒对领袖们的认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2.宗教虚拟化传播关乎国家形象的建构
宗教问题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但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全球性,这些问题不是某些国家和局部地区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各国之间会相互影响[8]。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9]。这不仅需要实现我国在物质文明方面的需求,更要积极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宗教与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追求,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寄托,是宗教自由最有力的体现。
3.宗教虚拟化传播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从政治角度来看,社会控制一直是宗教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核心。它将社会规范进行神圣化,以达到个体服从群体的目标[10],当宗教的传播被带进了虚拟化世界之后,其社会控制的效用更加凸显。利用互联网广泛、快速的传播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宗教价值观所影响。但是,虚拟空间非理性因素的扩散容易为信息受众累积不满情绪,甚至成为盲目宣泄的渠道,尤其是虚拟平台里充斥着各种虚假和不实的信息。这无疑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
参考文献:
[1]David H,Gray,Albon Hea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net to the Post-Modern Terrorist and its Role as a form of Safe Haven[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25(3).
[2]马丽新.真实与虚拟——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初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3]Morten Hojsgaard,Margit Warbury.Religion and Cyberspace[M].New York:Routledge,2005.121-137.
[4]彭 睿.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04.
[5]刘 骞.后冷战时期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讨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9).
[6]徐以骅,刘 骞.宗教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孙浩然.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7-40.
[8]夏立平.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建立和谐世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91.
[9]孙存良.建立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12-11-03.
[10]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