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思礼:苍穹大业赤子心

2016-09-29

金色年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航天导弹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多种型号的导弹核武器试验;他是我国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将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进行了全弹自动化测试;他参与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也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曾经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多个“首次”,他的离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大损失。

传承父亲“爱国基因”

义无反顾回到祖国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终点是中国香港。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有20几个中国留学人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在这20多位留学生中,有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叫梁思礼,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此时,他正带着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的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1949年9月30日,当轮船正航行在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时,梁思礼从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声音,播音员正介绍着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大家沸腾了,意识到不久之后,他们踏上的将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听到消息的人们非常兴奋,他们马上在船上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庆祝会,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在轮船上,梁思礼等人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就从船舱里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白布染成红色,接着又在黄纸上剪了1大4小共5颗五角星,然后将它们贴到红布上。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而独特的方式,来表示对伟大祖国的庆贺与祝愿。

几十年后梁思礼感慨地回忆道:“父亲的爱国思想使我一生受益,‘新民、强国是父亲一生的追求。”梁思礼钟情于航天事业,深受梁启超爱国思想的影响,正是在父亲“工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影响下,梁思礼从美国回国参加建设。

虽历磨难,航天爱国之心未改

梁思礼归国后,组织上将他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技术工作。这期间,他还参与了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起草工作。

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艰难的起步。这一年,国家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学自动化出身的梁思礼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副担子,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196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的一年。在苏联停止援助的困难面前,党中央决定自主研制我国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约比苏制1059导弹增加一倍。

正当梁思礼埋头搞科研时,一场政治运动袭来。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由于父亲的缘故,他一直在不停地作检讨。至今梁思礼还保留着当时写的一份长达80多页的检讨手稿。

由于熟悉业务,梁思礼最终还是被派往基地继续科研。在基地的紧张工作让梁思礼暂时躲过了冲击,那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心一意把“两弹结合试验”这个国家头等大事做好再说。心血浇灌出了成绩,中近程地地导弹(改进型)与原子弹结合实验成功了。梁思礼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转到了远程运载火箭的预先研究上……

没过多久,等待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又一波的冲击。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被称为“保皇党的孝子贤孙”,他被立了专案,他的几位兄姐也被关了起来。1968年,母亲去世,梁思礼请示军管会要为母亲奔丧,却被要求“划清界限”,未获批准。过去了近50年,梁思礼谈到此事依然难以释怀:“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由于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梁思礼才没有受到更多迫害。不过,磨难并未结束,长子梁左军在“文革”期间,落下了抑郁症的病根。在30岁那年,左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梁思礼夫妇心中又多了一道永远的伤口。

“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可以躲过去了。”很多人见到这位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会禁不住为他鸣不平。

“什么话?!你们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对于如今还在海外留学的人,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

给女儿起名“梁旋”,

相信试验定会成功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到了发展我国导弹与火箭的事业之中。梁思礼回忆:“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1960年11月5日‘1059发射成功,也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东风一号。它不仅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是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帮助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协作网,直接支持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进步。”

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1962年3月21日这天风特别大,9时5分,“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推进剂装得满满的,导弹落地后炸起了一个蘑菇云,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 望着大坑,梁思礼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

这次试验前,他与快分娩的妻子麦秀琼立下誓言:“若生男取名‘梁凯,若生女取名‘梁旋。”他盼望着这次实验能够凯旋而归。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给女儿起名“梁旋”,相信经过努力总会成功。

通过这次失败,他们总结了几条很好的经验,又重新再搞。两年时间,搞了很多方案,做了很多试验,特别是开始懂得了现在所谓的系统工程。修改设计后的导弹“东风二号”,经过十七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在1964年6月29日终于发射成功了。

也正是那一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一次又一次成功,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的问世。

不难查到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愈加凸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以深切的爱国情怀

穿越逆境,拥抱生活

从梁思礼的私人家庭相簿,可以看出梁氏这个大家族的非比寻常。不仅一门出了三个院士,而且整个家族成员个个性格爽朗乐观,大家团结互助、齐心向上。梁思礼与他父亲一样,崇尚趣味主义,这让他的业余爱好和他的成功事业一样交互生辉。从小在家庭环境和兄姐的影响下,他一直对音乐非常着迷,应该称得上是个古典音乐发烧友,就是现在买CD唱片,他的选择标准也很高,相同的曲目,他一要选作曲家和曲名,二要选指挥和演奏的乐队,三还要选出版社。他也是一个照相迷,大学时的业余爱好就是摄影,在暗室里冲洗、放大,一干就是一整夜,取景、构图、角度、光线,他也是精益求精。他还是大学时代学校古典式摔跤冠军、游泳能手,直到现在他仍是个老球迷、泳姿全能选手,更是个象棋迷……

凡是接触和采访过梁思礼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说起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乐趣以及自己内心的种种感受,梁思礼总是会滔滔不绝、心潮难以平静。外人谈及梁氏家族,总是对他们在“文革”中经历的那段不公多有议论,梁先生谈到那些事情,坦坦荡荡——讲述家族的命运,但落脚处却是国家对知识分子的保护和照顾。说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能够回馈国家的,应当远远大于我们索取的。”

梁思礼说过,他的这份爱国之心,是父亲“遗传”给自己的。众所周知,梁启超去世时,他尚年幼,并未真正从父亲那里得到学问上的直接培养,但人们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到,梁氏家族的精神血脉在他身上流淌着。比如他对世界的好奇之心,比如他言谈中的幽默风格,皆是与父亲、兄姐一脉相承的。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目睹“神舟”飞船载人成功,梁思礼用一生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神舟载人飞船圆了国人飞天的梦想,而参与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的梁思礼也圆了父亲的科技梦。梁思礼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的一生虽经历坎坷却光辉灿烂,他以不懈的追求谱写了新中国航天的不朽乐章,也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梁思礼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祖籍广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1924年8月出生于北京,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9月,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航天导弹
航天梦,我的梦
导弹燃料知多少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导弹转运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