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功勋中的九三人

2016-09-29王世铎

民主与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九三学社两弹一星邓稼先

王世铎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炽热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举世震惊。

首都北京,许德珩家中。许德珩读了《人民日报》号外,激动不己。许老举起报纸,面对来访的严济慈连声赞叹:“了不起!这是哪个搞出来的?”严济慈笑答:“哪个?去问你家女婿嘛?”直到这时,许德珩尚且不知,原来是自己的爱婿邓稼先,悄悄干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许德珩之女许鹿希回忆说:“因为那个工作是非常保密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因此,我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闻名遐迩的“铁砚山房”,他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嫡孙。1945年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毕业,经同窗好友杨振宁联系,于1948年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1950年,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邓稼先取得了博士学位后第九天,便与200多名欧美留学生一起,冲破阻力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从此,这位20多岁的“娃娃博士”与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专家一起,投入了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邓稼先从接受研制“两弹”的特殊任务之时起,就定下来舍生奉献的决心。他告别夫人许鹿希时说:“以后家里的事全托付给你了,我的生命全部献给未来的事业了!”就这样,1958年以后,邓稼先神秘地“消失”了。

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上,邓稼先冒着严寒酷暑,风餐露宿,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单身汉的生活。

“十年动乱”期间,邓稼先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忍受着妻子被批斗抄家、同胞三姐被迫害致死的精神折磨,排除掉极“左”路线的干扰,与战友们一起坚持进行核试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实验手段,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邓稼先是核试验的领导,却总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有一次空投预试,氢弹未能爆炸。为了查明失败的原因,邓稼先说了句“谁也别去,我是总指挥!”,只身闯进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的试验场,双手捧出哑弹……就是这一次,射线侵入了他的躯体。然而,病情逐渐加重的邓稼先,执意坚守戈壁试验区,拒绝调回北京治疗。从此,病房成了他的工作室。

距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不到三年,我国又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一时间,国际上纷纷猜测,中国研制氢弹是不是得到了苏美专家的帮助。杨振宁来到中国访问,看望邓稼先时,也禁不住探询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中国的“两弹”研制。邓稼先沉默未答。当杨振宁返美前夕,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他意外收到了邓稼先委托信使送来的一封便笺。原来邓稼先征得周总理同意,将“两弹”完全是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实情写在纸上,以报老友。杨振宁读罢,感动得泪水奔涌而出……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当人们以敬仰的心情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已辞世而去,终年62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王淦昌、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与邓稼先,作为我国核武器的主要研制者,还曾于1986年5月荣获“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1934年,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王淦昌获得范旭东奖,赴美短期工作。

1950年,王淦昌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他主持宇宙线研究,领导建立了云南高山宇宙线实验站。1956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副所长,领导一个以中国物理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组,开展基本粒子的研究。1959年 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被杨振宁称为“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唯一值得称道的工作”。

中苏关系恶化后,苏方以高薪挽留。王淦昌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毅然归来。1961年王淦昌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从事核物理研究和科研的领导工作。1964年12月,在王淦昌倡导下,我国开始进行激光核聚变研究。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核聚变获取核能做了开创性工作。王淦昌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贡献,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王淦昌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种荣誉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50年后仍然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王淦昌还曾担任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0年10月,经严济慈介绍,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为第五届、六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九三学社还有一位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社员,那就是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

赵九章(1907~1968),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开封。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学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成为我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

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赵九章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解放军渡江前夕,坐落在南京北极阁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抗拒“成命”,一起留了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年,赵九章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1965年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文革”中,赵九章受尽迫害与折磨。当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以前赍志而殁。

赵九章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开拓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卓越才智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九三学社两弹一星邓稼先
毛泽东阻止九三学社解散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稼先的故事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