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路径
2016-09-29
李昊昱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业的支柱,面临着如何顺利闯过“资产质量关、经营转型关、改革创新关”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难题。作为公司治理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在促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新领域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努力落实国务院及各级监管机关关于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促进国有大型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行业却面临经营困难的挑战,中小型企业受到总体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产能低迷,资金融通紧张,银行经营面临的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影响,风险爆发的几率增大。同时,随着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证券投资、结构性融资等新业务将出现井喷式增长,新型产品将迅速涌现,全面管控各类风险的难度日益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大产品创新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新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对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从而为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平稳运营提供保障。
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新的内外部挑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由单一业务向综合化资产管理服务转型。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势必会进行经营管理措施的不断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加快重大决策落地和推进银行金融转型。而内部审计为了更好地的发挥作用,也需要紧随变化做出调整,持续组织对重要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做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同时,注重反映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独立客观的视角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或建议,当好深化改革“催化剂”,促进银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保证责权利分配的合理有序,在激发基层单元活力的同时有效防控潜在重大风险。
作为对银行内关键管理人员责、权、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体系中作为监督者的角色逐渐显现。内部审计部门以维护银行运营的安全性、效率性为目标,客观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及时反馈风险信息,并提出降低、转移或规避风险的建议,能够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更有效地把控风险。按照最新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通报高级管理层,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银行管理控制机制的地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银行治理体系的绿色通道,应对新常态下的经营管理挑战。
内部审计履职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审计工作的深切期望推动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和改进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在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之处。
在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发挥咨询职能,协助管理层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成熟期,风险管理流程逐步整合到企业经营流程中,内部审计更多地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确认职能。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风险管理流程也面临着重构,内部审计应及时调整审计理念,更多地发挥咨询作用,提醒管理层以引起其对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业务流程的注意,并对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提出意见。而当前内部审计对变革时期风险管理体系重构的合理性、整体运行的有效性等关注较少,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国有大型银行以国际化经营方式应对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经营压力,境外机构的成立日益增多,其经营业绩占集团整体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对国际化进程中境外机构所面临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履行职能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以国内业务为基础进行搭建,对境外机构的审计管理架构及审计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且由于各境外机构监管环境、经济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差异较大,对国际化进程中各境外机构面临的战略风险、监管风险、市场风险的布局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监管环节的重要一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对经营转型措施的效率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意见,使得经营转型得以成功实行。但目前内部审计开展的审计项目中战略审计、管理审计等审计项目开展较少,甚至从未涉及,难以为战略规划、管理结构建设提供有效监管与合理反馈,在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常态下,各类风险的演变速度逐渐加快,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及时提醒管理层关注重大风险,是内部审计发挥独立客观、纵观全局优势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思路主要依托于审计项目,以行内制度和监管规定为主要依据,开展事后检查,事中事前审计开展较少,对业务当下实际面临的风险缺少必要的研判,也无法有效预见风险,同时对区域整体风险布局的演变和外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关注不多,风险敏感性不强,难以及时识别评估风险,无法对公司管理层提出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建议,鉴于此,内部审计的开展需要以风险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风险事中监控与发现能力。
内部审计发展新路径
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国际化发展进程和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要求,建立覆盖境内外机构的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真正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审计重点由境内市场为重心,向境内外机构并重转变。按照条块结合的总体思路,重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明晰内部审计部门各内设处室境外机构审计工作职责,试点设立境外区域审计中心,逐步完成集团和区域两级相结合,分层次、集约型的境外审计机构全球化布局。
内部审计需要加强对风险事件的前瞻性研判。一是继续深化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完善审计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业务过程的在线监控,快速查找并化解风险;二是不断推进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专业监督检查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审计对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深入分析;三是建立涵盖全球的外部风险信息系统,有效分析研判国内、国际环境为集团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四是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通过数据演算及时发现业务发展趋势和客户交易行为变化,实现内部审计进一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测转变,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内部审计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后台部门,而是转型发展的“智囊谋士”。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基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规范引导审计人员业务操作。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监理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内部审计的事后验证机制,促进审计项目运作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