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史料应用
——以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为例

2016-09-29刘晓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隐士苏格拉底史料

刘晓华

(浙江东阳中天高中,浙江东阳 322100)



基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史料应用

——以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为例

刘晓华

(浙江东阳中天高中,浙江东阳322100)

历史课程内容浩如烟海,历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历史课程改革紧锣密鼓,而历史研究的恒久依托是史料。新课程需新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是当下富有教育智慧又充满挑战的一种路径。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典型素材突出主题,如何选取适当角度解析主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主题教学设计依托于史料,对史料的取舍、过滤、加工是此种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针对目前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被滥用和误用的现状,本文从教学主题的确立与分解、史料应用的策略与反思两个方面,探讨当下的史料教学。

教学主题;教学设计;史料应用;学科素养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12

历史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笔者所见的各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皆模块专题式设计,体例新、跨度大、有条理,但弊端也很明显。教材模块专题设计使课程结构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线索被弱化,通史观念模糊,学生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此种设计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人为割裂,失去了三者的内在关联,学生难以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本质;初高中课本差别大、衔接少,教材模块专题设计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学习经验背离,使得高中生历史学习难度加大。教材结构设计来自顶层,而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寻找应对策略。选择适合的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更好地达成知识目标,还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思想内涵,达成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主题教学设计的内涵指:以教学主题为中轴,在系统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发展,以达成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1]。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外延指:遵循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教学主题的性质和特点而开发的,体现实操性,反映教学特殊性的精细设计形式。该设计依存于“主题式教学”, 内容通过探究性问题来呈现,形式则通过交流合作与对话来表达,教学目标通过“教与学的逻辑”去接通“知识与认知逻辑”。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就是以主题为中轴来构思教学设计,设计重点在于教学过程系统的设计,教学过程系统各要素中,教学主题居于核心位置,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确定的教学主题包含着其应达成的具体教学目标,同时也确定了要实现此教学目标应该采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限定了在本教学主题内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主题中轴性”,根源于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论假设与学生思维整体性特征。主题教学设计灵感的产生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需要寻觅适宜的史料,依托于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指一切重视并较多使用史料的历史教学方法,近年来史料教学正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这是对英美史料教学法的引介,也是学术界实事求是风气的弘扬,同时也是对高考导向的回应。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不可再现,这决定了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献记载等史料来研究历史,同时也就决定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学生感知确证历史的知识来源,是老师为学生搭建触摸历史的桥梁。史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它拓展了历史知识,往往能够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并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分析,来印证课本中的结论。这个过程使学生经历了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的。史学大家钱乘旦先生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如何在主题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取舍应用史料,本文以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蒙昧中的觉醒》一课为例,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主题的确立与分解

(一)寻找课魂,确立主题

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经常出现碎片化现象,史料的丰富让历史老师们常常觉得难以取舍。据笔者观察,很多老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搜集了很多史料,觉得都不可或缺,追求材料的丰富,结果变成了材料堆砌;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主题不明;追求细节的生动,结果导致整体混乱。如何才能提炼出准确的课魂,笔者首先反复的研究如何结合教材,如何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意见》中三个独立目标之间有何实质性的联系,教师想传递给学生怎样的感悟和启发。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对《蒙昧中的觉醒》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感受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精神[2]53。比对课本,这些目标分布于课本的三个子目当中,就像珍珠散落一地需要一条线,将这些点状分布的目标串联起来。笔者反复研究了教材、《教学指导意见》、查阅了大量古希腊思想史和欧洲思想文化史文献,梳理出本课的主线是: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在古希腊的体现。笔者领悟到本课的课魂是:从神本到人本,从自然到自我,人的价值被逐渐重视。找到了这一课魂,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修正如下: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感受人文主义的力量。这一目标的设定,站在更高的角度统筹全课内容,提升全课品味,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形成强有力冲击。

好课要有好灵魂。“课魂”即一节课的灵魂,她是一节课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一节课的精神主线,她统摄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课魂就像空气,无形却有性,缺之,一节课就只能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历史教学设计应该像散文创作一样“形散而神不散”,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均要紧紧围绕“课魂”展开。通过寻找和确立“课魂"”,让历史课有线索、有中心、有高度、有深度,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在课魂的引领下,确立教学主题,取舍史料,避免堆砌,这是教学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分解主题,按图索骥

教学主题的确定,使教学设计的方向明确,接下来需要选取视角对大的教学主题进行分解,使教学设计既体现课标要求,又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价值被逐渐重视”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如何让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对学生形成情感态度的冲击,还需对该主题进行适当分解,这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蒙昧中的觉醒》一课,讲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涉及公元前五世纪古代希腊的智者运动,同一时代但并非同一流派的苏格拉底,以及稍后出现的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注重人的价值,不迷信权威,但智者们忽视道德,追求功利,而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斯多亚学派包括古代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认为“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理性,万物皆有理性,奴隶与高贵的人应该平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证“天赋人权”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结合教材和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本课内容可以整合如下:

教学设计主题教学内容注重功利,怀疑神灵,否认权威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理性,关注道德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课内容不再是分散孤立,就事论事,而是每个内容都有明确的主题,这些子主题形散神不散,全都服务于“人的价值”这一课魂。这张表格其实就是本课搜集和取舍材料的大纲,老师可以按图索骥。

二、史料应用的策略与反思

(一)凸显主题,课魂引领史料搜集

无史料,不成课,史料泛滥,亦不成课。中学历史教师与历史专家的职责不同,史料占有方面,无需像历史学家一样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历史教师们必须学会选择和取舍。在高中阶段进行主题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不仅能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而且能融实践、理论、课堂教学于一炉,集知识、能力、素养提高于一体,从而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主题教学设计对史料取舍的首要原则就是凸显主题。在丰富繁杂的史料中,搜索能够准确体现课魂的材料,不能让材料喧宾夺主,淡化甚至偏离主题。在史料选定的基础上,对史料间的逻辑性进行梳理,使史料及其逻辑性与教学主题保持一致。材料的取舍可以是不同角度的,但主题只能有一个。

《蒙昧中的觉醒》一课在史料选择中,选择面很宽泛,笔者在甄选史料时,始终考虑与“人的价值被重视”这一教学主题的密切关联。例如开篇引用了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原是忒拜国的王子,雅典德尔菲神谕预言他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为了避免悲剧发生,王子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他,然而王子却被邻国科林斯国王捡到并收养。王子成年后,从神谕中得知了自己的命运。为了逃避神谕中的厄运,他离开了科林斯国,却恰好踏上了去忒拜国的路,中途因冲动失手误杀了微服私访的忒拜国王。王子到达忒拜国后,机智地识破女妖的咒语,替忒拜国除掉一害,并被拥戴为新的国王,迎娶了先王的王后。经过一番周折,俄狄浦斯最终未能摆脱“杀父娶母”的厄运[3]232-237。笔者简析,这则悲剧宣扬的观念是“人是神灵的玩物”,无论如何努力,人始终逃脱不了神的摆布;接着,笔者出示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最后展示普罗塔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组史料形成材料链,清晰勾勒出古希腊人关注的焦点由“神”到“自然”再到“人”,从而出现了人文主义,由此水到渠成地切入本课主题。课堂过程中,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的辩词、运动会标枪死亡事件的责任认定、熊与隐士的故事、苏格拉底言论系列材料,也都紧紧围绕“人文主义和人的价值”这一主题。

(二)守住底线,去伪存真过滤史料

荣孟源先生在《史料和历史科学》一书中将史料按形式分为四类:书报、文件、实物、口碑。若按史料的性质分类,也可分为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和传抄史料四类。剪伯赞先生在《史料与史学》一书中,将史料分为考古学史料和文献学史料。近几年史学研究中,把史料区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说法也颇为流行。

基于利于区分史料,提高史学可信性的立场,笔者主张把史料划分为三类:(1)原始史料,或称第一手史料 ,(2)派生史料, (3)无根史料。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可算作原始史料,如历史遗物,亲历者或目击者对亲身经历之事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的记载。派生史料是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它必须有明确的来源。没有明确来源的史料应归入无根史料。无根史料中,有一部分是毫无依据的谣传,该种史料可信度极低,甚至完全不可信。另一部分无根史料实际上是有可靠来源,但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查明,于是被归为无根史料,这类史料符合历史逻辑,但真实性有待考证。

《蒙昧中的觉醒》一课,网络或者杂志上经常出现虚拟红人“帕帕迪”,内容概述如下: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三十岁(公元前399年时),是家庭中的男主人。帕帕迪有资格参与陪审法庭审判员的抽签,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均未抽中后,这一次他如愿抽中了黄豆而不再是黑豆,从而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他参与审判的对象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是年70岁。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陈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帕帕迪根本听不懂苏格拉底的发言,但他竟然听见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与审判,深感被辱的帕帕迪决定举手投票投他有罪,参加审判的501位法官投票表决,以超过半数的281票通过有罪判决。苏格拉底拒不认罪,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4]。

关于苏格拉底被审判的记载可以参看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等名著,柏拉图的《申辩篇》里也提到了控诉苏格拉底的检察官的名字,但没有“帕帕迪”。“帕帕迪”的故事,只是某位老师为公开课而虚拟的历史人物,经过网络传播的放大后,让不知情且不深究的人误以为帕帕迪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希腊民主的滥用和误用,理解苏格拉底用生命表达对理性与思想自由的捍卫,但必需向学生说明清楚,故事虽然符合历史逻辑,但却是典型的无根史料,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场历史的想象和虚拟,而非真实的历史。面对浩如烟海,鱼目珍珠共存的史料,要守住底线,去伪存真。

(三)能力立意,立足课堂加工史料

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历史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用单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大能力[5]93。没有史料,以上能力的培养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史料教学与其他史学研究有所差别,要立足课堂,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每堂课仅有四十五分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读完并且读懂史料,这就需要对引入的史料做必要的加工。原始史料往往文字量大,行文艰涩,而课堂上的呈现方式主要是PPT或者导学案,参照高考试题的材料长度,每则材料控制在200字左右,是个比较讨巧且务实的标准。加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转化呈现方式,二是删减史料。

在《蒙昧中觉醒》一课中,笔者对克雷洛夫《熊与隐士》的寓言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寓言梗概如下:一位没有亲人的人,孤独一人隐居在深山老林里。隐士的生活十分安逸,欣赏美丽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享受山风和小溪。然而却没有人能与他共同享受这些决乐,隐士非常寂寞无聊。一段时间过后,隐士自己也觉得离群索居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他去散步,要想找个伙伴。看见一只健壮的大熊,隐士脱下帽子,向他的新朋友鞠躬致意。他的熊朋友也很高兴,伸出一只毛茸茸的爪子与他握手,并且成为了好朋友。在一个人的漫长独居生活中,隐士找到熊做他的伴儿,心里十分开心,他门整天形影不离。在一个明朗的夏天,他们计划要到山上去溜达,还要翻过山去旅行。天气炎热,隐士的体力比不上熊,隐士感到有必要睡上一觉,就躺下来,熟睡在草地上。熊忠实地守侯在朋友身边,帮他站岗,扇风。一只苍蝇落在隐士的头上,熊赶紧驱赶,可是赶来赶去,那讨厌的苍蝇总是绕着隐士飞来飞去。熊情急之下,它搬起一块大石头,等到苍蝇停在隐士的额角上,就使劲儿把石头砸向苍蝇。结果,苍蝇被砸死了,隐士的脑袋也裂成了两半,隐士不久就去世了[6]。

该故事主题与本课内容契合,但用PPT方式呈现,就显得篇幅略长,会对教学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需要进行故事缩写。笔者最终呈现在课堂的内容如下: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抱起大石砸向落在隐士额头的苍蝇。结果苍蝇飞了,隐士的头也成了两半。经过对寓言原著的删减及呈现方式的转化后,更加符合课堂节奏,同时又紧扣教学主题。利用这则修改后的史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古希腊关于知识和美德的主张,理解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在史料选用时不宜过于直白,史料之间逻辑关系科学,针对史料的设问有梯度。让学生通过探究史料,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四)论从史出,依托史料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处理好史证、史实和史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树立“证据意识”,秉持客观立场,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当我们知道了历史方法以后,就要带着自己掌握的方法,寻找和利用史料。不走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不从史料中走出来,也不算了解历史。史料与方法相辅相成,方法融于史料之中,史料归于方法之内”[7]。

历史课本囿于篇幅,对人物和事件的陈述难以充分展开。历史不全是抽象和理性的,它是由具体的细节组合而成的。历史人物不全是脸谱化,他们有血有肉,有寻常人的感情与生活,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并不像教材所介绍的那般骨感。主题化教学设计中,鉴于教学的需要,应适当增补史料。向学生呈现史料的方式大致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先摆出史实,然后呈现史料,直接加以论证和说明;另一种先呈现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归纳要点,从材料中认识史实。这两种常见的史料呈现方式或是从史实到史料,或是从史料到史实,史料和史实之间相互印证。

《蒙昧中觉醒》课文中有如下表述:普罗塔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文主义的滥觞。几乎每位中学教师在强调该观点积极性的同时,都会补充该观点造成个人主义膨胀,社会混乱的消极影响。但如何让学生接受并理解这一评论,教师需要用史料来搭建学生理解历史的桥梁。笔者在讲授该内容时选取了如下案例:在一次运动会上,一名观众被标枪刺死,他的亲人提请法庭审判,确定谁应该是这一事故的责任人。陪审员的职业分别是:生产标枪的手工业者、运动员、运动会的组织者[8]189-192。该案例是笔者根据《哲学的童年》整理而成,属于派生史料。笔者据此设计问题:你认为陪审员们会做出怎样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发言,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而这正是笔者刻意提供给学生的一次体验,以此证明“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带来的“尺度不一”。如此设计,填补了教学空白,让整个教学流程更加顺畅,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智者学派的评价问题。

通过史料的取舍和加工,引领学生触摸感受历史。通过对史料的应用和分析,让学生理解结论背后的本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史料应用对于主题式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阅读、多积累,让丰富的史料助力教学思路的形成和教学结构的处理。如此的历史课堂,才是生动的、丰富的、真实的、接地气的。

[1]袁顶国 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2]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J].世界文学评论,2006(1).

[4]夏辉辉.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虚拟:从“雅典农民‘帕帕迪’”说开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5]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6]沈阳学大教育 .寓言故事[EB/OL].http://shenyang.xueda.com/News/132126.shtml.

[7]李时岳.回顾解放以来在史与论关系问题上的斗争[EB/OL]. http://www.eduzhai.net/edu/310/jiaoxue_88757.html.

[8]杨适.哲学的童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学术编辑黄彦震]

[责任编辑李亚卓]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hematic Instruction:Taking the Awakening of Ignorance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Press as an Example

LIUXiao-hua

(ZhongtianSeniorHighSchoolofDongyang,ZhejiangDongyang322100,China)

Theme-based teaching design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choosing, filtering, and process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is kind of teaching desig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hot iss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theme and the strategies and refle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design;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discipline accomplishment

2015-12-28;

2016-01-31

刘晓华,浙江东阳人,东阳中天高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

■教育技术

G632.4

A

2095-770X(2016)05-0048-05

猜你喜欢

隐士苏格拉底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苏格拉底的信仰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苏格拉底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隐士的文艺范儿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苏格拉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