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2016-09-29赵建国

社会保障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政变量

李 佳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李佳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基于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实证分析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显著。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不同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与地方投资行为、政府行为以及财政能力等因素有关,而与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水平关系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需要关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适度性,以及建立正常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的必要性。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这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长久健康发展。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地区间财政政策的差异研究近年来被重点关注,以探寻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为促进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参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压力迫切要求我国必须扩大内部需求,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已经达成共识。但现实中我国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柯卉兵,2009)。[1]在此背景下,哪些因素是影响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如何?社会保障能否发挥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作用?这些正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针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方面,Feldstein(1996)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了个人储蓄,不利于资本积累,所以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2]而Bellettini等(2000)认为,在OECD国家中,社会保障促进了经济增长,[3]但是Barro(1974)认为在引入父母利他主义动机以及代际间财产赠与动机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对物质资本积累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中性。[4]赵建国(2012)针对我国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中性偏负。[5]近年来新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另一个主要的分析框架。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物质资本为中间变量,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媒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第三因素的重要调节作用,如贾俊雪等(2011)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信念因素,详细考察其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共同影响,结论认为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传统文化信念均有助于遏制社会保障的不利影响,[6]丁少群(2013)则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好助推器作用。[7]可见,国内外关于二者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

目前已有研究大多选取广义的社会保障支出为对象,即全部社会保障支出的总和。与此不同,本文以狭义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研究对象。按照Barro的理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应该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故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Zou等(1996)认为各种财政支出的效应不仅取决于财政支出的比例,而且还取决于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即各项财政支出存在最优比重,如低于最优比重则是“生产性”的,反之则是“非生产性”的。Zou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政府经常性开支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这与Barro的结论正好相反。[8]不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归结为“非生产性”的支出,减少了资本积累,故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象多是贫困阶层或老年团体或农村人口,对促进居民消费有直接影响,具有正外部效应,故有利于经济增长。

综合而言,已有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现有研究主要以时间序列的全国数据为样本,尚缺少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这不利于分析各地区不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性,忽视了地区财政支出特点与经济特征;其次,现有研究以描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现状为主,很少有针对这种差异具体原因的完整分析,这不利于全面深入理解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间的差异特征,尚缺乏一般性的规律总结;最后,现有研究虽然普遍意识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在具体实证分析中却忽视了经济增长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反作用的影响,即模型内生性问题。针对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的双向互动关系,本文拟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解决实证分析模型中内生性问题,深入分析社会保障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理清影响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差异的影响因素,为社会保障更好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建立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机制提供参考。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具体设定为:

Yit=c+SHBZit+Zit+it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时间,it代表误差项。被解释变量Yi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用人均GDP增长率表示。SHBZit代表社会保障变量,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表示,则度量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

Zit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1)物质资本投资比率。用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度量;(2)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用当地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3)劳动力比重。用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度量;(4)对外依存度。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度量;(5)政府干预度。用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度量;(6)老龄化水平。用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度量;(7)地区虚拟变量。由于我国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这种影响,引入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和中部赋值为1,分别为DUM东部和DUM中部,西部赋值为0;(8)时间虚拟变量。为考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引入两个虚拟变量。其中2003年和2007年新农合工作以及城镇居民保险的广泛开展,普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为考察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故分别设置时间虚拟变量DUM2003和DUM2007。为了消除变量中的异方差以及非线性影响,以上变量除虚拟变量外,均取自然对数。

本文将用系统矩估计方法(SYS-GMM)对此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以解决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该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主要体现为两点:(1)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的反向作用关系,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双向影响会造成内生性问题;(2)本文列出了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遗漏变量现象,如不可测度的或难以测度的因素,如文化、政府效率、投资环境等因素,这也会造成内生性问题。解决这种面板数据内生性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由Arellano和Bover(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进行估计。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8-2013年全国30个省区数据。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以及海南共12个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以及湖南共9个地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共9个地区。所有数据均按照相应的价格指数平减到1998年价格水平。需要说明的是,2007年以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07年以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除了受教育平均年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外,其余数据均根据《中经网》数据整理而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表1 社会保障经济增长效应的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

注:各变量系数括号内为z统计量,各检验值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1的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可知,Arellano-Bond的AR(1)和AR(2)检验表明,各模型的残差序列均存在显著的1阶序列自相关,但是并不存在2阶序列自相关,说明模型设定合理。Sargan过度识别检验均接受“模型过渡约束正确”的原假设,表明模型中的所用的工具变量有效。所以从整体看,模型估计效果较好。下面将分析表1中各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系。

除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外,模型核心解释变量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社会保障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越大,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便越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卫生支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对低收入群体或者老年群体进行经济补助以帮助这些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由于这部分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越大,其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便越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强。可见,扩大政府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虽然对西部地区有正向影响,但是并不显著,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率过高,已经成为政府的经济负担,促使“非生产性”特征开始显现,导致其超过了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所造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Zou(1996)的结论,即每种财政支出均存在最优比重,小于这个比重则是“生产性”的,大于该比重则是“非生产性”的。这提示我们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同样存在类似最优问题。说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发挥促进经济增长作用,需要关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重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我国未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努力减轻西部地区的财政负担,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其他控制变量影响如下:(1)物质资本投资系数显著为正。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关系中西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西部地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大,而东中部地区逐渐减小,表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2)人力资本投资系数均不显著。这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本没有有效发挥,人力资本质量亟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系数大于东部地区,说明增加人力资本更加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3)劳动力比重系数在中部地区显著为负,东部和西部为正,但均不显著。这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在减弱;(4)全国总体的对外依存度系数显著为负,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部地区为正,西部地区为负,但均不显著。东部地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对全国而言,过度依靠国外需求则不利于经济的持久增长;(5)全国总体的政府干预系数显著为正,而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中部地区为正,西部地区为负,但均不显著。总体而言,过多的政府干预还是不利于经济增长,今后应尽量避免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调动私人部门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6)全国总体的老龄化系数显著为负,东西部为负,中部为正,但均不显著。随着老龄化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已经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东部发达省份,人工成本的快速提高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7)2003年时间虚拟变量显著为正,而2007年时间虚拟变量只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这意味着2003年农村“新农合”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城镇居民保险的效果还有待观察,这说明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必须高度重视积极的社会政策对农村的影响,尤其类似社会保障制度这类民生工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效果更佳。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表2 社会保障与各经济变量相关系数结果

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接下来分析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通过表2的相关系数结果可知:(1)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系数为正,且在全国和中部地区显著。这说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受到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但并非完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少有关。此外,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变量如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比率系数、对外依存度、政府干预度等大多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正相关,这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2)财政收入系数均显著为正。财政收入越高,政府越有能力支付较高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3)人均产出系数在全国显著为负,中部和西部显著为正。在中部和西部人均产出的提高促进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而在东部则不显著。全国整体的系数为负数,说明各地区人均产出的增加没有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区域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全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老龄化系数只有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其他地区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中部地区老龄化问题加重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东部和西部,老龄化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率,这意味着老龄人口的财政社会保障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全国整体的系数反而为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影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一般规律因素与地方投资行为、政府行为以及财政能力有关,而与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关系并不显著。不同地区各因素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关系影响程度不同,但方向一致。故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受到供给方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到需求方影响较小,这意味着目前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仍是被动式支出,应该构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规划和测算,在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提高财政支出的制度性和透明性。

四、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1998-2013年我国30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研究发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西部地区不显著。各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与地方投资行为、政府行为以及财政能力等因素相关,而与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水平等关联并不紧密。

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除了需要不断缩小地区间的人力资本质量差距等因素外,保持地区间适度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差异非常必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水平需要引起重视。西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较高,说明超过一定最优比例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非生产性的,当然这其中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故如何保持适度性的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其次,鉴于目前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被动增长机制,未来应不断加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预算管理,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不仅考虑供方的财政支付供给能力,同时还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等需求因素带来的社会保障需求,构建制度化和透明的供需结合动态调整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的重大作用。

[1]柯卉兵:《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载《公共管理学报》,2010(1)。

[2]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and saving: New Time Series Evidence,National Tax Journal,1996,49(2)

[3]Bellettini G,Ceroni C B.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ssessment,ResearchinEconomics,2000,54(3)

[4]Barro R J.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4,82(6):1095-1117.

[5]赵建国、李佳:《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非线性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载《财政研究》,2012(9)。

[6]贾俊雪、郭庆旺、宁静:《传统文化信念、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载《世界经济》,2011(8)。

[7]丁少群、许志涛:《社会保障水平、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载《中国经济问题》,2013(11)。

[8]Zou Hengfu.Taxes,Federal Grants,Local Public Spending,and Growth,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6,39(3)

(责任编辑:H)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ffectof the Fisc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LI JiaZHAO Jianguo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YS-GM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public expenditure of social security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astern and the central of China,yet it is not significantly to the western regions.Regional fisc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re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rules such as local investment behavior,government behavior and fiscal capacity,but ha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with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ging population.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ration of the growth of fisc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as well as the need to establish a normal fisc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growth mechanism.

fisc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economic growth,SYS-GMM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财政变量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