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家园”

2016-09-29叶金培

林业与生态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构架家园

文/叶金培

话说“家园”

文/叶金培

我习惯把“住区环境”称作“家园”,这样感到更亲切些。

说到“家园”,自然首先便想起儿时的家园,那是我童年的梦,它让我终生难忘。上海弄堂里的石库门,杭州那一边是巷,一边是河的宅院,夏日夜晚宅院与小巷里纳凉的嬉笑声。四、五十里的邻里情……我深深悟到了“家园”的真谛,那是心与心的真切交流,那是真我的流露、心灵的归属。尽管那时家园的物质并不丰裕,然而精神是充实的,人情是真切的。每想到此,总有无限眷恋之情。

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现代化的提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家园即“住区环境”正在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众人瞩目的“卖点”。

一时间,“住区环境”的建设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旋风,什么“欧陆风”(欧风)、“新加坡风”(亚风)。境外景观设计公司纷纷抢滩登陆,而且成绩斐然。国内的景观设计师们在这股洋“风”面前,也不甘落后,纷纷迎头赶上,投入市场。都力求做出自己的理念、特色和风格。

如今,“住区环境”真的成了景观设计师们的“重头戏”,成了每一个景观设计师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同时,也成了每一个“住户”所最为关心的问题。

的确,在工作实践与耳闻目睹中,“住区环境”的建设真有不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住区环境”的定位

宋代郭熙曾经讲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从泉高致山水训》)。在这里,“山水”是指广义的“景观”、“环境”而言。我们认为作为“住区环境”当是以“可居”为主之环境,因此,我称之为“家园”。

“家园”首先是一种理想的寄托。它是居者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精神家园”与“理想家园”。

钟长统、陶渊明、白居易的生活——“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优哉游哉”是一种方式,一种品位,我称之为“隐逸生活”。

与此相反,历朝帝王则追求一种“帝王生活”、“神仙生活”。——自秦开始,在帝王的“家园”里便有“一池三山”,蓬莱仙境之作。

历史上的“家园”,由于均由居者亲自筹划,将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融入自己的家园之中,故而“园”与“人”能够那样贴切,真所谓达到“园如其人”的境地。

时下的“家园”则是由开发商为住户策划、建造的、更多地是表现了业主的理想—追求,而住则多半只能是“择其所好”而已。

然而,正如[美]约翰 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好的社区是给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景观规划将寻求人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寻求人间天堂的创造”。“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

西蒙兹关于社区及景观规划“体验”的理念,实与中国——“感悟”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这点上东西方的理念是如此相同,这正说明“住区环境”——“家园”必须从“它所服务的对象”出发,从他们的理想与生活方式出发,这是“家园”成败优劣的关键。正如西蒙兹所指出的那样,“设计的方法实质上并不是对于形式的追求,也不是原则的应用。真正的设计方法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规划只对它所服务的对象具有意义,应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带来便利,融洽和乐趣。”

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追求“神仙生活”、“帝王生活”、“隐逸生活”等生活方式自然不同了,但它们的影响也不能绝对排除。

根据个人的“考察”,深圳时下的生活方式大致有下述几种类型:

“贵族化生活方式”

所谓“贵族”在现今社会中,多指“双贵”(物质与精神)。他们看重自己的“价值”与“身份”,因此选择“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家园,对环境、景观则强调“独占性”。

“白领阶层生活方式”

在这里,多指“新新人类”。他们或选择“TOWN HOUSE”,或选择“SOHO”这类住区。他们追求“闲居”,向往简单、典雅的环境。与前者相比,他们不爱张扬。

“工薪阶层生活方式”

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因地而异,在深圳,即使是工薪阶层,也有不少已步入“后小康”型。他们有一定的资本,也不缺品位。但他们追求“安居”。对环境景观则要求“以人为本”,适用而平稳妥贴。

“外来打工者生活方式”

在深圳这个“移民社会”,外来打工者来自东西南北中,他们过的是“暂居”生活。他们也企盼着有属于自己的“家园”,至少也希望他们的住区环境能给他们紧张的生活带来平衡,给他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慰藉。多希望能为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营造一个家园。

景观构架

是把社区建在景观中,还是在社区中造景观,这有很大的区别。

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城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

吴良镛先生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

“山水城市”的理论是景观文化的发展。“景观”的概念扩大了。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的同时,必须要有一个“城市景观规划”,二者融为一体,正如钱学森先生建议的那样,用造园的手法来建“山水城市”。

要建设一个好的“住区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景观构架”。

在时下的“住区环境”设计中,对此亦有所考虑,如“水系”、“大围合”与“小围合”中的主次景观之分,又如“景观通道”(“景观走廊”)之统率等。但更多的还是那些几乎无处不在的细部雕饰,那种近似“拼盘”的“拼盘文化”。有时候简直丰富到无以复加,几乎很少有“空白”之处。“功能主义”的“平均法”,对“人本主义”是考虑了,但却忽视了“人文主义”,忽视了“文化”。

究竟我们的“住区环境”要做到什么程度?在现代社会中,在双休日,节假日如此之多,如此之长的时下,难道真的要把住户圈在住区里不动吗?这非但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

因此,“住区环境”的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度”,即使对近郊,对卫星城镇的住区来说也是如此。

这个“度”就是景观的“构架”、就是景观的“氛围”、就是景观的“异质性”。

我们所谓的“景观构架”,除了要考虑多的“水”系外,对植物材料的系列尚需予以重视,结合“风水”、结合风的“挡”与“导”,哪些组团位于“森林”,哪些组团位于“园林”;哪些组团的植物高、哪些组团的植物低、哪些组团的配置疏、哪些组团的配置密,这些都应从整体上把握,形成大的“景观构架”。

在“景观构架”上,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非常优秀的作品,如“圆明园”的山水构架;如“拙政园”的山水构架;如“网师园”的水石构架等。这种从大处着眼,统率全局的观念与手法,在时下“住区环境”的设计中是值得借鉴的。

借景与造景

“住区环境”的营造,同样离不开对周边环境的一个“借”字,所谓“嘉则收之,俗则屏之”。

但是,时下的房地产开发商们,较多地是热衷于在盘子内造景,造“亮点”、造“闪光点”、造“卖点”,而对周边环境则注意很少。如深圳某“花园”,明明其紧邻天然的山地公园,如果能把这一景观“拉进来”,则住区环境将具有“不可比性”。然而遗憾的是开发商却将山地公园“推”了出去,而在盘子里大搞“多国风情”。“住户”与“多国风情”如何结合?

时下,特别是南方的开发商,在“住区环境”中多喜欢用“水”,理由是“水为财”。

“水为财”,这是现代一些中国人的观念,然而历史上更有以“君子好德”观水,要比以“财”观水无疑品位要高得多。如果说“环境”能对人潜移默化,环境能“造就人”的话,那么在家园中又何尝不可以以“水”作载体,以水的不折不挠为题宣传一种“德性”呢?

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应该予以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

在“住区环境”中理水必须考虑水深、水位的保持及水质的保持。

时下,在大多数住区内开发商对“水”情有独钟,更有“亲水住宅”之说,在古代的“家园”中,水被誉为“园林的灵魂”。园林而水而“活”,然而它们均考虑到水源,有的是能接通天然水源,有的则在水下有井与地下水相通。

时下,不但住区时时为水,且水路漫长,在此不得不提因地制宜的问题。我们要学习传统,因地制宜地理水,该有则有,该无则无。该聚则聚,该散则散。水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所要表现的氛围出发,这才合理。

外来文化

如前所述,在“住区环境”设计中,“外来文化”占有很大优势。然而,我们是否知道我们自己的优势呢?

几千年来,我国创造了独特的山水文化,景观文化与园林艺术。法国文豪维克多 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说:“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与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东西方的艺术其思维模式是如此的不同。

不仅如此,东西方艺术在所追求的境界上也是不一样。东方艺术是“梦幻艺术”,西方艺术是“理念艺术”。非但在思维模式上,东西方艺术在空间意识上同样有质的区别。西方所追求的空间是“实在性”的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使用”(“技术性使用”)的关系,东方所追求的空间则是“虚拟性”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多是“感悟“的关系。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1743年致达索的信中说:“我真是羡慕中国人这富有独创精神的想象力。我开始认为,同中国人相比,我们的思维是多么的贫乏和缺少创造性。”事实也正是如此。日本的一位学者则更明白地指出:“中国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的表现,世界未来的美学思想应该是中国的美学思想。”

在“住区环境”设计上,确实到了“切实探讨发展模式问题”的时候了。

当然,由于中国几千年文明毕竟是一种“内陆文明”——一种内向、防范、求稳定的文明类型。因此,这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身的局限。在景观艺术、园林艺术的长期发展中,由于与西方失之交臂。因此,中国的景观艺术、园林艺术只是在自身轨道上的“自我完善”而没有西方那种“创造”——“化合成新的事物”。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进来了,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外来文化,它们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它们那种“多元”、“开放”,甚至“无拘无束”的理念。它们那种“体验”的方法,确为我们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我们要学习SWA、BELTCOLLINS、EDSA以及雅科本的理念与方法(而不是照搬其形式),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风水”理念,“梦幻”的思维模式,“感悟”的创作方法来消化外来文化。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构架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绿家园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