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情:跨界之殇
2016-09-29文|张旭
文 | 张 旭
湘鄂情:跨界之殇
文 | 张 旭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从34家门店的鼎盛,到现在仅余寥寥几家;
从A股民营餐企第一股,到最后停牌;
从更名中科云网,到湘鄂情商标转让;
……
湘鄂情用短短几年工夫,把很多企业要走的路都走完了。
回看湘鄂情惊世败局之路,也许不止对餐饮人有用……退两难!
湘鄂情,这家曾经名
进扬天下餐饮企业的衰落路径,彰显了高端餐饮这两年无奈又无助的极端困境。
高端餐饮转型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大董、北京宴通过菜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应对“八项规定”的严格要求,并小有成效。
但湘鄂情似乎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从关店舍车保帅,到品牌延伸意图再创辉煌,再到跨界转型另谋他途,几乎就是整个中国高端餐饮乱象的一个缩影。
起步,从0到1
湘湘菜馆是湘鄂情的前身,创办于1995年,在深圳打工的孟凯从此转型做了老板。或许他从未想到,在十几年之后,这个小小的餐馆竟然发展成一个上市公司。
从40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湘鄂情的店面规模越来越大,孟凯仅用两年时间,就让经营逐步走上正轨。
孟凯的野心绝不在于此,1999年他北上京城,马不停蹄地做市场调研。
信息汇总后,他夜不能寐:当时北京虽然餐馆林立,但中高端餐饮市场基本处于空白。
孟凯毫不犹豫地投资300万元,成立了北京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
随后,孟凯两次增资扩股,迅速在北京抢占市场,到2002年北京几家分店总营业面积已达8000平方米。
从0到1,巨大的中高端市场需求,让湘鄂情赚了个盆满钵满。
上市,华丽登顶
从成功到持续成功,很快,湘鄂情启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走上了连锁发展之路,新开店面的面积直逼上万平方米。
但迅速的扩张,在为湘鄂情品牌战略升级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为其后期的转型失败埋下伏笔。
从大众餐饮到中高端餐饮,湘鄂情通过区域战略的差异化设定,实现了深圳大众定位和北京中高端定位,以融合各大菜系为基础,迅速抢占了市场。
特殊群体的庞大消费,有力地支撑了湘鄂情的高速发展。
市场红利带来的巨大成功,让孟凯看到更大的前景,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资产、品牌整合。
私募,管理团队、股东内部增资,孟凯筹近亿元资金,收购优质加盟店全部或部分股权,实现对加盟店的管理,同时加大直营店开店比例。
此时的孟凯,十分清楚湘鄂情品牌的重要性,战略调整全部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单核突进,打造全国连锁餐饮品牌”战略,迅速积累了强大的品牌势能。
品牌一立,势破如竹。
2009年11月11日,湘鄂情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A股民营餐饮上市第一股,创始人孟凯也以36亿元身家一跃成为中餐第一富豪。
连锁、整合、扩张、上市,孟凯和湘鄂情仅用六七年就攀上了各自的巅峰,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转型,人算之外有天算
人性的弱点在金钱面前往往显露无遗。
湘鄂情的成功,让孟凯看到了更大的市场。
聚焦湘鄂情的单核发展战略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2011年拓展房地产的多元化发展开始了。
但人算之外,还有天算。
2012年,控制公款消费的“国八条”出台,早已走入歧路的高端餐饮,几乎全被一棒子打死。
在中高端路线上越走越高的湘鄂情们首当其冲,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3年湘鄂情亏损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全年营收8.02亿元,亏损竟达5.64亿元。
迅猛下滑逼迫孟凯做出应对策略,湘鄂情把转型第一步聚焦在餐饮供应链上。
有终端优势的餐饮上溯供应链,看似顺理成章,其实背后深藏巨大的陷阱,特别是标准化、规模化都还不足的中餐,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供应链所需要的边际规模效应。
而达不到足够的规模效应,几十年逐步形成的传统供应链,岂会轻易让出市场。
隔行如隔山,规模效应不足,以及市场把握和管理上短期内很难磨合到位,让湘鄂情的第一次转型尝试以失败告终。
上游走不通,就往下走,湘鄂情开始转做大众餐饮。
高端餐饮的知名度高,管理的规范和团队的强大,转做中低端的大众餐饮应该没问题吧?
其实不止湘鄂情,当时很多中高端品牌餐饮企业都做过类似尝试,以致形成一股大牌开小店的风潮。
只看到自己的优势,看不到自己的劣势,是所有人的通病。
高端餐饮只看到自己在品牌和管理上的优势,却没看到自己做小店时,由于低不下身段,造成面积大、人员多、工资高、管理链条长等方面的劣势。
在笔者有限的认知里,几乎所有中高端餐饮转做大众餐饮小店,最终都铩羽而归。
同样的悲剧,湘鄂情也难以避免,转型大众餐饮战略在试水一年后戛然而止。
现在说也许是马后炮,但在大牌开小店风潮刚起时,就有一专家断言这种转型思路不对,风潮难长久。
因为中高端的大店与大众的小店,有着完全不同的企业基因,用适应了大店基因的人员和思维管理小店,根本打不过已在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流程化方面走了很远的简快餐连锁店,甚至在持久性上,还打不过生命力极强的夫妻式小店。
跨界,一场逆天败局
上游供应链路断,大众餐饮梦绝,章法已乱的湘鄂情转身走上了跨界之路。
“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这盘棋已经没法再继续往前走了,高端餐饮没了,低端餐饮我提前一年做了,也没成,已经无路可走。”孟凯当时就转型如此回答记者。
从环保到影视,再到互联网公司,湘鄂情呼风唤雨,辗转腾挪,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然而,苦苦折腾一年,湘鄂情这些“大招”并未给股民和企业带来一丝帮助。
从轻松到手的一手绝世好牌,到打成一手逆天烂牌,湘鄂情的大败局究竟何时开始的?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从鼎盛时期34家门店到现在仅余寥寥几家,从上市成A股民营餐企第一股到最后停牌,湘鄂情只用了短短几年工夫。
2014年8月湘鄂情更名为中科云网,跨界转型之彻底,餐饮业可谓无出其右,直至湘鄂情商标最后转让,湘鄂情已经与餐饮业无关。
很多人将湘鄂情的败局归结为盲目转型,但如果不这样转,湘鄂情会不会走得更好呢?正如孟凯所说,本是根基的高端餐饮不行了,上游供应链尝试也失败了,大众餐饮尝试也没走通,不跨界还有其他道路吗?而且不论环保还是影视,以及互联网,都是更为火爆的行业。
说法看似合情合理,而跨界打劫的成功者也比比皆是,难说对错。
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跨界打劫者的成功,却没看到跨界成功者对未来市场的准确洞察,以及前期漫长的艰辛准备和无数次的失败尝试。
当时,已举步维艰的湘鄂情,实际上早已不具备这种大跨界式转型的条件。
而频繁的转型,也显示出湘鄂情极度缺乏耐性:浅尝辄止的业内转型犹如隔靴搔痒,马不停蹄的跨界转型更如病急乱投医。
败因,光想走最容易的路
正确的战略选择固然重要,但能否坚持一个方向深耕细作更为重要。
湘鄂情和孟凯也许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人都喜欢走自己认为最容易的路,以前的成功经验,让他们觉得选对战略方向最为重要,也最容易成功,从而忽视了在深耕细作上与战略相匹配的提升。
如日中天时得意忘形,只想跑得更快,忽略了补自己的短板,下行变革一旦出现,往往面临严峻的挑战,猝不及防下如果不是想着如何过冬,而是想着另起炉灶或许更容易,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已基本没有空白的情况下,加上自身势能、融资、团队等都已不如往昔,很难成功。
湘鄂情和孟凯可能也懂上面这个道理,但已被绑上资本战车的他们,已经没有勇气或者能力挤破泡沫,只能心存侥幸地继续吹大泡沫,以期渡过难关,以致最终无法收拾。
正应了那句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成功后,不管是多元化的跨界转型还是从高到低的试探性变革,都要顺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相比湘鄂情令人眼花缭乱的左冲右突,甚至最后跨界转型,紧守专业,坚定一个方向,持久走下去或许更为靠谱。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显然成功几率更大。
即使强如宗庆后,他所领军千亿规模的娃哈哈,在多元化过程中依然麻烦不断。
而苹果、华为一直围绕自身核心优势,坚定一个战略选择,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升级,终达到今日的辉煌。
编辑:
冰人48845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