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
2016-09-29李金林李璐欧阳哲
李金林,李璐,欧阳哲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学院,北京 100081)
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
李金林,李璐,欧阳哲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学院,北京 100081)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北京市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子系统,以及分析在新城发展层次划分基础上的新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构建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协调和谐运行,通过新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在机制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实现从新城规划建设到新城运行维护再到新城更新进步各个发展层次新城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优化,以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模式。
生态理念;新城;发展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新城建设,在规划与施工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存在,如地铁建设尚未列入总体规划,城市布局不合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混合交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输水管道、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环境破坏现象的建设过程凸显。新城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缺少新的就业机会,就业和居住的分离,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等实际问题,都使新城的发展受到了挑战和限制。所以,寻找生态新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城镇建设之路,具有实际意义并对北京市新城建设的未来趋势具有研究价值。
将生态理念引入到北京市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种趋势。一方面来源于新城人们对于本身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相互关系中,他们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打破平衡又创造新的平衡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要素分析
(一)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要素构成
北京市新城的生态要素与城市生态要素的内容基本符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新城特有的要素细节。北京市新城的生态模式要素是研究模式构建的基础,它将模式中对于各个空间概念上的联系明朗化,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研究生态模式下的要素构成,即静态研究;另一个是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动态研究。总的来说,新城的要素可以分成4个大的类型:环境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同时,在各个类型中有更为详细的构成维度,如图1所示。新城的生态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总体作用又对新城的发展起平衡的作用。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新城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太阳、空气、淡水、森林、气候、岩石、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矿藏以及自然景观等,这个维度是我们常说的狭义的生态,是我们生存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环境要素对于每个城市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新城而言,它的环境要素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它的把握也有更多的可调整空间。不管是其中的规划用地还是在实际中建设运行以及新城的变革进步时期,环境要素对新城的支持、容纳、缓冲、净化等正方向功能以及排斥、疏离、过度等负方向影像会对新城的存在与发展潜力产生至深的作用[1]。环境要素对新城的发展大致有几大功能:(1)服务功能。促进物质生活和居民生活的改善;(2)制约功能。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制约;(3)净化功能。对新城的水、空气、土壤等进行净化;(4)调节功能。调节新城的资源配置、供给与需求;(5)输送功能。包括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的输送;(6)维护功能。如生态环境、安全防火等;(7)效益功能。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通过发挥这些功能,环境要素或促进或制约新城的发展。因此对于新城保留的与即将开发的环境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是建设北京市新城的首要任务,它比其他3个要素更具有基础价值。
2.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涉及到新城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方面,它的要素基础是新城的居民,如他们的人口数量、生活消费等。社会要素不仅包括居住、服务、供应、医疗、旅游以及居民的心理状态,还会涉及文化、艺术、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社会要素常常是新城所在的人群在自身活动中产生的,主要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社会要素会受到自然要素的影响,同时,社会要素也是在新城规划建设时期应该了解的一部分基本情况,因为这将影响新城的基础设施种类、密度、定位和投资,对于社会要素的了解在新城建设初期往往要依赖新城的中心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分析做出预测,在建设运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基础数据的调查与反馈,及时进行建设调整。而在比较成熟的新城发展阶段,这种社会要素的变化往往与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同时市场会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调配作用,实现社会要素一部分的优胜劣汰,而另一部分受政治要素的影响,因为社会要素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产品类型,市场不能适当或完全调控,这时新城的政府就会从公共利益出发,对于硬件社会要素进行增减改,对于软件社会要素进行调整指引。社会要素是与新城居民息息相关的要素,它在北京市新城发展各个阶段的变动性比较显著,一般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是北京市新城各个要素中决定新城自身吸引力的要素。
3.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涉及新城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贸易、金融、建筑、通讯、科技等。在新城的经济结构中生产系统、消费系统、流通系统都呈现新城的特点。与一般城市的经济系统一致,新城的经济要素也以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能量从低质到高质的高强度集聚,信息从低序到高序的连续积累为重要特征。只是新城的经济要素的发展往往是比较滞后的,在规划初期除了产业和交通,其他基本上都比较空,经济要素的重要性是随着新城的发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于从城镇成长起来的新城,一般之前城镇的产业在新城建设中其地位会有所改变,如农业将不再是新城的重要产业,相应的,随着新城功能的不断健全以及对于中心城市的支撑,它的第三产业会慢慢发力,对于工业而言,北京市新城的第二产业往往会受到政策要素的影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政府会对新城的产业进行规划定位,以通州为例,政府在对通州新城进行定位时,便公布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2],可以说,新城的经济要素是北京市新城决定新城综合竞争力的要素。
4.政治要素
政治要素这里主要是政府的管理与决策、包括政府的计划、政策、方针、法令等,在环境要素方面,政治因素可以通过调控污染、开发利用、投入水平来发挥影响;在经济要素方面,政治因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投资总额、增长速度来产生影响;对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就业政策、养老体制、教育保障等产生影响。事实上,在北京市新城的建设中政府还会对新城的人口、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产生价值观、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政治要素在北京市新城发展对其方向和宏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新城发展模式要素的关联分析
北京市新城的要素系统中,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系统的发展,以达到新的平衡。不过各种新城的自然要素都受到人工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新城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综合性[3]。如图2所示,北京市新城生态要素中,政治要素往往以政策形式反应出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环境政策,而其他3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彼此的制约与促进关系中,如环境的污染会导致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而经济的增长速度过快又容易加剧环境的压力,一旦超出环境的容载能力便会引起社会资源的不足,影响社会秩序。而社会要素中,如果人口的增长没有合理的速度与结构,也会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这里4个要素之间往往呈现“一赢多赢,一损俱损”的现象。北京市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是将四者的积极关系与影响充分发挥,抑制或减少消极关系的产生与其带来的影响。
二、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新城的发展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概念,在空间概念上,它表现为四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时间概念上,就是新城发展过程的层次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概括说就是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一)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层次划分
按照新城发展的时间顺序,模式由3个层次组成,分别是新城规划建设时期、新城运行维护时期和新城更新进步时期。每个层次的存在时间长短根据新城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如图3所示。
1.新城的规划建设
对于新城的规划建设层次,这一阶段新城的政治要素与环境要素对其影响远远超过经济和社会要素,而新城的规划建设主要是对新城的面貌、新城的吸引力进行分析,考虑的相关要素包括环境要素的资源、绿地、污染物等;经济要素的土地开发、产业类型、招商引资等;社会要素中的人口、基础建设、基本生活保障、主体建设、服务性建设等。随着这一阶段的结束,建设项目会呈现明显下降,新城开始创造社会价值,人口随着建设的完成而不断增加,新城的交通压力开始日益显现。
2.新城的运行维护
在第2个层次运行维护阶段,其主要作用的元素是经济和社会元素,表现为新城结构与功能的完善以及新城的增长。这个阶段是一个以分化与整合为特征的阶段,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发展,不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资源结构都在不断的成长完善;而新城的增长包括点线面的增长,起初一般是由点及面,某一个要素的良性发展会对与之相联系最为紧密的要素产生影响。当然在这个阶段,不可否认是存在着潜在危机的,一旦危机或变革发生,也就进入了新城更新进步的阶段。
3.新城的更新进步
对于比较成熟的新城,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应是最长的,在新城变革开始到新城的衰退之前都属于更新进步时期,严格意义上变革的形式有“变革延续”“变革更新”“变革衰退”。当然,这里的定位是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位,认为更新的结果是进步,而不是衰退[4]。事实上,变革是双刃剑,是由于内在或外在的某些要素的改变而使得城市作出的调整过程,一种可能是随着新城的发展,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的适应新城的经济基础而作出的更优的调整;另一种可能是新城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外在的动力迫使它进行调整改变这种状态,如政策的介入,市场的调控等。对于生态新城而言,新城更新进步的目标是达到社会的完善、经济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新城发展的3个层次存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层次,但是新城发展的第3个层次与第2个层次有的时候在内容上也会有相重合的部分,如新城的进步与变革完成时,又会经过一个时间的调整与适应,是这时期的特点与内容与运行维护时期十分相似,我们可以认为是第2层次与第3层次的往复关系促使新城更新换代,完成不断的适应与进步。
(二)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机制分析
生态新城的发展模式除了静态的要素联系,还有动态的运行机制保证整个模式的运转,这些机制分为内在机制、外在机制以及动力机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推进新城的发展。
1.内在机制
新城城市的系统结构的稳定与功能的协调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城的3个层次之间的上升以及各个层次内部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都由这种机制在起作用,这种内在的调节机制一般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的。
1)自发调解机制。新城早在规划与建设阶段,其原有的结构便具有内在的和潜在的多种功能,这是人们设计新城的出发点,也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提炼,这是这种功能真正是在之后的运行维护阶段才一再凸显其作用,之后随着新城的发展愈见其重,当外部变化引起新城城市内部发生变化时,新城可以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发的调整空间组织内容和发挥多种功能潜能,取得与新功能相适应的关系,虽然,这种调节十分自然,但是过程缓慢,是新城生态得以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机能[5]。
2)结构-功能相适应调节机制。这种情况出现在新城的自发调节机制效果不强或无效时,常常是由于一些突发或非常规的变化,如中心城的环境突然恶化、寡头垄断产业入驻新城对产业结构引发的变革等,这种情况在运行维护的成熟期以及变革时期非常容易出现。此时,只能通过系统结构和功能在变化上的相互配合来进行调适,有时需要将新城各个要素的组合现状打破,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并经过时间的磨合与协调,建立一种新的动态平衡。也就是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矛盾循环,这种重组过程是对新城运行的重造,使其不断适应生态系统的要求,因此对于变革的敏感性是新城采取适当方式调节的基本要求。
2.外在机制
新城除了内在的机制促使着它发展,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是其成长发展的源泉,这其中两个重要的外在机制的实施主体是新城居民和中心城市。
1)新城居民对新城满足能力的需求
满足居民的生活生产基本要求是一个城市存在的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新城的居民一方面来自之前的城镇居民的就地转化,另一方面来自建设后期的乔迁住户,这两部分居民对新城的城市需求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数据资料显示,发现旧居民(居住年限在5年以上的)更加关心的是就业及生活质量,新居民(居住年限在5年之内)更加关心交通和环境状况。这事实上反映了不同居民的生活追求,新城的发展是要兼顾满足新老居民居住的期望的,这是保证新城持续运行,指引投资方向的重要的环节。一旦居民的需求无法合理满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由和解释,就容易导致新城“变革”的产生,从而增加新城管理的风险[6]。因此,作为新城发展的外在机制,对于居民需求的关注贯穿整个新城的发展层次,因此,了解与反馈居民的需求与要求是保证新城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2)中心城市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事实上,新城是一个生态的系统,而新城与其中心城之间也存在着一个生态系统。在城市理论中,从城市产生、兴起和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城市与它所在的区域之间,不仅是地域空间联结的关系,而且一致存在着社会、经济、资源等多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得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得到统一,城市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7]。因此。不论是城市还是新城的发展都有区域性的特点。正如新城最先的产生是基于中心城市的发展一样,良性的新城与中心城关系应该是彼此互补,彼此促进的。随着中心城的发展,社会要素往往先行发展,但最终对新城的“造血”能力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是经济要素。而新城的发展也应改变观念,不再是中心城的“睡城”,而是自己拥有产业与经济增长点的城市生态,这种“借力”是目前包括北京通州在内的现代生态新城建设的重要方向与选择。
3.动力机制
生态新城的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是使得模式的各个层次不断推进的力量模式,是最终实现新城发展的原因所在,有效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机制将有助于推进新城的发展,完善新城的建设。
1)经济动力
在新城内,除了人口的增减变化,还有其他的个体,尤其是经济个体如工厂、公司、商业网点等,均有其自发的发展能力,这些个体的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过程必然从总体上带动新城各组成要素的更新与扩张,从而引起新城空间结构与布局形态的变化,产生由内到外的扩张力。经济的动力是新城发展的助力器,当然这种动力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正向动力是新城良性发展的基础,而负向动力却是新城走向变革的关键,如果在变革中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也会威胁到新城的竞争力、吸引力甚至是新城的存在,中国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成为“鬼城”的新城,这些新城的经济没有形成吸引反而成为了经济负债,最终导致了只有城、没有人的危机。
2)交通动力
交通是连接新城与中心城的生命线,日本等国家的新城都将交通的规划放在新城规划的首位,因为人们在选择新城的居住时,会不自觉的对比交通的便利性,包括新城的公交系统的完善程度,新城的快速交通,新城的干线公路以及铁路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事实证明,随着交通的便利程度的提高,新城对居民的吸引力也呈现上升趋势,不过从另一方面,新城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不够成熟的时候,交通的压力,尤其是上下班的交通压力会非常大,这时不是要交通建设停滞,反而是向更高速更便捷发展,吸引商业投资,不断加强新城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居民在新城解决工作机会成为可能,达到良性的循环,因此,交通的便捷程度与新城发展层次的高低方向上是一致的,即新城发展层次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高。
3)规划管理的规范性
新城的产生与发展是带有政府或建设者的人为规划的痕迹的。我国的大多数的新城规划布局都要经过总体规划来确定,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管理而形成,但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过于依赖于规划的文字结果,缺少在建设中重新评估规划的可行性,于是一些本可以在建设时期避免的规划错误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导致了设施建成之后的资源浪费,因此规划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其后的各个层次都应重新评估与衡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正确引导新城的健康生长。
4)用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力
新城的用地情况对新城的发展影响通常表现在:用地形态及地貌现象——决定新城的城市布局形态、地基承载力——决定地基处理的费用、地势与地下水深——决定防洪排涝、土壤肥料——土地质量、用地大小——发展余地、植被绿化条件——环境景观、坡度高低——市政及工程投资等。这些对应关系反映了新城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对城市用地的综合要求,它必然影响新城的生长方式、方向与形态。只是这种影响力,有时表现为新城发展的助力,有时又是新城发展的阻力或门槛。
5)重大投资项目的推动力
国家或政府的基建投资对于新城的发展非常重要,建设与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新城的吸引力和竞争实力。当然这种影响力也分为正负两个方向,这与国家与政府的决策息息相关,从这一点上讲,政治要素对其他各个要素的潜在影响力又一次凸显出来。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城发展模式的构建
生态新城的发展模式应是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元素相互协调的,在新城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进步的各个层次都有效发展的模式,是时间与空间多维度的生态模式,是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本文针对于新城中在传统小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城为研究对象,因此将这种模式定位为“传统小城镇——新城”生态发展模式,如图4所示。
整个模式注重研究新城的各个要素与层次之间的关系,在规划建设时期,开始时的规划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的,这种政策的作用是指导、调控和完善,因为政策的这种先导性,要求其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这个政策规划的过程中,考虑的全面性将影响规划的实施,所以生态意识形态,生态调控体系、生态规范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标准管理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政策考虑都应形成规划前指导,规划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规划方案实施并完成基本硬件建设后,整个新城发展进入运行维护时期,这时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都在各自运转,社会子系统中,人口、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开始受运行机制的影响而变化,经济子系统的经济生态位和环境子系统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趋于成熟,这个过程是新城成长的过程,也是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扩张的过程,完成小城镇到新城的转变是完成旧的城镇居民与新城居民的互通融合过程,即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融合,也包括居民整体与整个新城新环境的融合,当然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政策引导的,尤其是新城文化在居民层面的认同度的普及将影响整个新城的社会质量。随着3个子系统的发展完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在更新进步阶段,实现的新城发展目标是完善的新城城市体系、雄厚的新城经济基础、共生的新城环境体系,这其中一些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新城的发展水平和子目标达成情况。新城的结构功能的协调、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素质的提高、人口结构和数量的调控、市政服务体系的完善、交通通讯的便利、新老居民融合与邻里关系的和谐等是进步的新城的社会模式,新城经济与中心城经济之间的联系,新城的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新城自身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新城在经济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其在经济要素进步时期的衡量标准,环境方面要求达到完善的污染处理方式与设备、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城市绿化以及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更新进步,这样便实现了3个子系统的生态化循环发展,在经济要素协调、制约、支持、基础、效益、驱动以及环境要素服务、净化、调节、输送功能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相互统筹、综合控制,实现新城的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与运行。新城的生态模式最终的标准是希望实现新城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优化以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因此这种模式的运行不仅是看新城的发展情况,也必须时刻关注中心城的生态影响。将整体性作为衡量模式运行的又一个标准,是不仅仅新城自身受益,也关系着中心城的和谐发展。
当然,如果可以实现几个要素的共同完善与发展是最优的情况,但是在一些时候,每个要素的发展实力是不同的,如在新城快速扩张的一段时期中,社会要素中人口或者基础建设的速度会比较快,容易使人忽视环境要素的影响,又比如经济要素呈现蓬勃发展的时期,容易使政治要素的影响力和调整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在某种要素发展占据主导位置的时候,对于其他要素的持续性关注显得尤为重要,适时的进行调整,匹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是保证新城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另外,在生态模式中,每个要素是有评价指标来进行过程控制的,具体而言,生态新城的环境要素生态指标项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新城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机动车尾气达标率(100%)、建成区绿地率(35%)、建成区人公共绿地(40%)、自然保护区占百分比(12%)、森林覆盖率(10%)、水土流失治理率(45%)、生态农业占百分比(50%)、循环经济占百分比(50%);社会要素生态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0.8%),人口预期寿命(75岁),人口密度(3 500人/平方千米),万人高等学历数(1 180人/万人),劳动力文化指数(>1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2.5%),万人拥有医生数(20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人),基尼系数(<25),就业率(90%),社会管理水平(高效、务实、民主、廉政);经济要素生态指标包括:年均经济增长(1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70%),科技进步贡献率(>70%),单位GDP耗能耗水 (吨标煤/万元),人均GDP(10万元/人),环保投资占GDP比重(>2.5%),恩格尔系数(<12%)[8]。在实际建设中,这些指标的达标程度可以作为量化的评价标准来使用。
生态新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一方面具有生态城市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也根据其自身形成原因拥有自身的特点,在生态新城的发展模式中,最终的落脚点是实现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与共荣。
[1]彭文英.北京新城环境及建设问题探讨[J].城市,2009(10):61-66.
[2]柴彦威,塔娜.北京市60年城市空间发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9(9):1421-1427.
[3]马道明著.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陈红霞,西宝.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发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1-95.
[5]余建辉,张文忠.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群体空间自相关分析[J].地理研究,2010(5):820-829.
[6]刘佳燕,王伊倜,苏航.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新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以广州大都市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1):125-130.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张珂,冯向东.对城市生态规划理论问题的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
Development Mode of New Town in Beijing Cit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Idea
LI Jinlin,LI Lu,OUYANG Z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By using system theory,through analysis of component factors and subsystems of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ew town in Beijing City,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eco-new town on the basis of the hierarchical division of eco-new town development,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new town in Beijing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The development mode is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subsystems of the political,the economic,the social,the environment,to realize the eco-optimization from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the operation,maintenance and upgrading of new town,and to achiev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new town and central city via the action of internal mechanism,external mechanism and dynamic mechanism.
ecological idea;new town;development mode
F061.5
A
1009-3370(2016)01-0089-07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112
[责任编辑:宋宏]
2015-07-30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CSB009)
李金林(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inlinli@b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