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平保卫战:甲午战争中重创日寇的一战
2016-09-29知行
◎文/知行
盖平保卫战:甲午战争中重创日寇的一战
◎文/知行
开赴海城前线的清军
宋庆
徐邦道
1894年初冬,日寇取得甲午海战胜利后,分两股从陆路侵入辽东半岛。在盖平(今盖州)保卫战中,清军将领张光前、杨寿山、李仁党、章高元、徐邦道等率部与强敌乃木希典部激战,在大清河、凤凰山等地有力地打击了进犯的日寇,最后在伤亡重大、无后续援兵的情况下退出盖平。日军虽然占领了盖平,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校以下36名被击毙,298人负伤,死伤共计334人,是战争爆发后伤亡较多的一次。
海城失守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六(1894年11月3日),日军第一军指挥官山县有朋建议加快进攻步伐,在冬季继续对华作战,被日军大本营否决。心高气傲的山县有朋拒不执行大本营的命令,直取海城,企图进军山海关,随即被撤回国内,其职务由原第五师团长陆军中将野津道贯(1841—1908)接任。
虽然更换了主帅,但日军第一军却一刻不停地在逼近海城,战斗随时都会打响。
海城是东北重镇,位于鞍山、盖平之间,地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尽管如此,清军派驻在海城的兵力却少得可怜,形势岌岌可危。十一月十七日(12 月13日),日军仅出动了第一军第三师团的6000余骑兵和步兵、20多门大炮,就将海城一举拿下。
海城西、北、南三面的牛庄、辽阳、盖平等地都是清军的驻扎地,聚集有上万人。为防止占领海城的孤军被清军围歼,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取消了冬季宿营计划,继续推进陆战,在中国领土上飞扬跋扈。
围困日寇
因鸭绿江防线崩溃而撤退的四川提督宋庆,在海城失守后积极联络清军各部,力图将功补过,收复海城。
宋庆亲率部下毅字军,联合姜桂题(1843—1922)率领的铭字军以及刘世俊的河南嵩武军,以高坎作为后方,在牛庄、田庄台、营口一带筑起防线,驻守海城西侧。为防止日军第一、二军会师作战,宋庆又命张光前率领其所部新庆军与章高元所部山东嵩武军通力配合,驻守盖平。徐邦道所部的拱卫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驻扎在盖平西北的蓝旗厂,兼顾盖平、营口两地。三路清军呈三足鼎立之势,相互配合,不失时机地袭扰日军,阻断日军的军粮供应通道,将日军困在海城。
孤悬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长桂太郎(1848-1913)生怕被清军聚歼,多次向日军本部发出求援信号。十一月廿五(12月21日),日军本部命令第二军组织混成旅团前来解围。
严阵以待
极端军国主义分子乃木希典负责指挥这个混成旅团。十二月初八(1月3日)上午,日混成旅团兵分两路,由普兰店出发,进犯盖州。乃木希典率领主力部队,沿复州大道北上;隐岐大佐率领右翼支队,沿东线至盖平道路北进。
十二月十三日(1月8日),日军主力部队开进熊岳城。孤守海城的桂太郎命令驻守析木城的佐藤大佐同混成旅团中的第一旅团取得联系。双方决定,第一旅团负责打下盖平,佐藤部前往大石桥,负责阻断清军退路。
盖平清军与日军比较,阵容并不雄壮。章高元率领的山东嵩武军、广武军和新募福字军以及张光前统率的新庆军总计13营,兵力约5000人,是一支统属不一的混合型队伍。为防日兵进犯,清军也有所部署。
张光前率嵩武军杨寿山、李仁党所部组成左翼,驻守盖平以东的凤凰山;章高元带领嵩武军的主力部队作为中路屏障,防守南门外的正面;章高元旗下的广武军由帮带参将李世鸿统率,组成右翼,驻守在盖平西南的龙王庙子;嵩武军还在盖平南门外大清河北岸和向南通往金州的大道两处,各筑起近1000米的防御战线,另在冰封的大清河面上再次泼水筑冰,以阻挡来犯之敌。
激战凤凰山
十二月十五日(1月10日)凌晨,乃木希典指挥日军分三路向盖平发起猛烈进攻。日军攻击中路的先锋部队是第一联队的第三大队,他们成批次地冲向清军阵地。章高元所部嵩武军的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以密集的火力,给日军以迎头痛击。大清河河面开阔,视界良好,清军火力密集,隔河阻击十分有利,日军大队长今村少佐只好命令部队避开正面火力,寻机迂回进攻。
进攻清军右翼阵地的日军左翼部队,由步兵第十五联队第二、第三大队组成。在河野大佐的指挥下,双方在盖平西南的龙王庙子交火。广武军李世鸿带领所部将士顽强抵抗,打死打伤日军将校以下官兵10余人。
率领步兵第一联队的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和一个骑兵小队的右翼支队指挥官隐岐,眼见日军两路部队接连受挫,急忙组织日军扑向盖平城外制高点凤凰山,企图拿下凤凰山,以居高临下攻击县城。在他的指挥下,香川少佐率领第二大队向凤凰山阵地发动了疯狂进攻。驻守凤凰山阵地的清军总兵张光前急令亲庆军、嵩武军旗下2000余人依山势排成作战队形,对前来进攻的日军展开猛烈射击。日军先是调来大批行营炮,狂轰清军阵地,继而率兵冲入清军阵中,开始了惨烈的白刃战。凤凰山一役,清军将领杨寿山、李仁党、张奉先壮烈殉国,张光前惧敌怯战,率军撤离,丢失了凤凰山阵地。
血战大清河
占领了清军阵地后,中路日军的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和右翼日军的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一起,共同推进至大清河河岸,野战炮兵第二大队也攻至此处。几次交火,清军多处阵地被日军占领。
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日军步兵企图越过大清河。但在清兵的反击下,连连跌倒在冰面上,前进受挫。见此情形,打下凤凰山的日军隐岐大佐亲率两个中队,从盖平南门城墙缺口入城,绕至章高元所率守军背后阻截,令清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幸而徐邦道率领拱卫军三营及时赶到,方解其燃眉之急。两路清军合力发起反击,日军死伤累累,冰面上留下一具具尸体。畏惧的日军不敢向前,有的士兵更是转身逃向对岸。
乃木希典见状,亲自持刀督战,驱赶士兵过河。由于之前清军在冰上浇水,导致冰面更加斜滑不平,日军士兵“为之滑倒,随起随倒。其困难实不可名状”。清军士气大作,趁机追击,冰面上再次倒下一批批日军。
然而,就在这时,隐岐指挥日军攻入了盖平城,从城楼上炮轰伏在掩体中的清军。苦苦支撑的大清河北岸清军被两股日军夹击于中间,渐露败迹。强行渡河的日军部队此时也攻到阵前。章高元、徐邦道所部渐渐抵挡不住,同时败退,撤至海山寨以北的葛原店地区。乃木希典下令第十五联队联队长河野率部进驻海山寨,阻截清军连通北方的道路。清军只得又退向营口一带。日军则挥师北上,支援海城。
第一恶战
盖平之战是辽东陆战中的重要之战。由于地处辽南沿线门户,很大程度影响和左右了辽南战场的作战局势。对日军来讲,占领盖平后,前哨部队即可顺利开进到大石桥、太平山一带,距离海城仅有数十公里。至此,第三师团三面受围的危险状态基本得以解除。同时,也打通了第一军与第二军的联系通道,两军自此可以彼此联络,协同作战。对于战败的清军而言,盖平失守,则意味着辽河下游的营口、田庄台等地将面临日军的威胁。为防范盖平、大石桥一线的日军,清军必须分兵而守,这样收复海城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在盖平保卫战中,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校以下36名被击毙,298人负伤,死伤共计334人,是战争爆发后伤亡较多的一次。据日本方面史料记载:战斗中,混成旅团长乃木希典的“大衣被三颗敌弹打穿……旅团长的副官被敌弹击伤,旅团长副官的乘骑被击毙”。
驻防清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仅章高元旗下的嵩武军就损失了分统、营、哨官十多人,爱国将领杨寿山、李仁党、张奉先、李世鸿等人均战死沙场,捐躯报国。其中,清军右翼广武军帮带李世鸿的牺牲最为壮烈。
激战过后的清军弹尽援绝,李世鸿毫不退却,他抽出靴中的匕首,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在刺死了多名日军后,李世鸿身中数十弹而亡。
清军虽然战败,失掉盖平,但章高元的嵩武军和徐邦道的拱卫军不畏牺牲、骁勇善战,在日军的炮火中毫不退缩、奋勇杀敌,实为清军之楷模。章高元和徐邦道一样,在清军中素有“骁将”之称,每临阵,“率骑马前行,以率士卒,视弹子如无物”。在盖平保卫战中,“恃勇血战”,毫不畏惧。嵩武军在章高元指挥下,打得英勇顽强。
盖平知县何守谦,抱印守城,誓与全城共存亡。
据《盖平县志》载,战后,日军破例掩埋了清军阵亡将士的遗体。获得了盖平的日军“与海城倭相倚,而辽东兵事愈棘矣”。
盖州城位处辽南平原,蕞尔小城,无险可守,但是守城清军同仇敌忾,奋不顾身,顽强阻击,甚至以短刀肉搏,让日军遭遇了进入中国东北后的第一场恶战。在这场恶战中,骄横的日军被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无畏勇气和寸土不让的顽强斗志所震慑。
盖平之战,日军评论:“是役也,为中日战争中第一恶战,日本军人尝称之。”其对日军打击之大,确是甲午战争以来所少见。
□本栏编辑/牛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