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国人虚岁
2016-09-29□周露
□周 露
何中国人虚岁
□周 露
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作“虚岁”。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让人容易迷惑的事情。
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春节有一副经典对联,叫作“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最能反映春节增岁的意义。
在户籍制度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报出自己的准确年龄。实际上,在大众文化水平普遍极低的情况下,记住自己的准确年龄既没有什么必要,也超出绝大多数人的能力。
年龄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便于汲取资源。中国人的虚岁来自战国时代实行军事集权的秦国,其在公元前375年创立了户籍制度,到公元前231年开始登记年龄,目的主要有两个——征税和征兵。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其中,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
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书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或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这种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同年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岁。
(摘自《百科知识》)
“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婆姨”一词为陕北、山西一带方言,陕北地区主要指妇女,山西一带主要指妻子。
但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年轻“婆姨”在逛街,这里就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指“已婚女性”,所以“婆姨”不止是对妻子的称呼,也是对女性的称呼,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一说法。知道“婆姨”的两种意思后,尽量还是不要乱用,如果你把没结婚的女性也叫婆姨,会让人生厌。在陕北,一般会把没结婚的女性叫“女子”,再小一点的叫“女女”。
而据学者研究,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唐《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优婆塞’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想当初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而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也都是“优婆夷”,后来省略为“婆夷”。随着“婆夷”这个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成了“婆姨”。
(摘自《文史博览》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