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实施“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
2016-09-29
新时期‘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开放合作研讨会
6月22日,由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联合主办,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时期‘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开放合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作主旨演讲;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分享了GIS在智慧国土中的应用;Esri、阿里云、华三分别围绕“地理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介绍了各自的思考和实践。
大家的演讲都提及了一种现象: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这种政务系统数据分散、不一致且各行业之间融合少的现状直接制约了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能力的提升。他们建议,在“互联网+”领域,政府可以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对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突破部门之间行政隔阂,以便将松散的政务服务进行统一和流程再造。同时通过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共享,促使政府部门联动创新、优化服务,改善多头管理的问题,使企业和个人避免信息的重复填写和到处跑路提供证明的繁琐,真正通过让“数据多跑腿”,实现让“百姓少跑腿”。
工作重点和思路
重点是推进跨部门横向共享协同
围绕《“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贯彻落实,推动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全过程管理,解决突出问题,注重效能和绩效评价,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第55号令),《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25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的通知》(发改高技[2012]1986号)和《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3]266号)。
建设两网、五库、十五项工程
虽然仍旧是两网(内网和外网),但强调了把原有的专网要逐步迁移到内网和外网上来,今后,国家不再支持专网建设;当时提出了五大基础数据库,即在原来的四库(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库)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库”;在建的原来的金字工程还继续推动。另外,还提出了十五项主题工程的概念:健康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金融监管、社会信用、生态环境、应急维稳、执法监督、民主法治、执政能力;还有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等七个工程。旨在提升四大能力:提高处理国计民生重大事务宏观决策能力;提高检测和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能力;提高社会公平普惠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维护网络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三大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
电子政务建设迈入共享协同、突出效能、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既面临强化共享协同、突出整体效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形势,又要有效破解条块分割、纵强横弱、自成体系、信息孤岛的老问题。新时期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要按照实现“三个转变”、坚持“三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的总体思路推进。“三个转变”是指建设目标的转变,要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建设方式的转变,要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系统模式的转变,要从粗放离散的模式向集约整合的模式转变。“三个原则”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项目的取舍和建设内容的选择,均应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以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为落脚点。按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整体要求,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优化业务流程,改革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型。这是确定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合理设定部门建设任务的主要原则。提升信息能力的原则,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电子政务项目时必须围绕提升信息能力的原则规划建设内容。重点提升处理国计民生重大事务宏观决策的能力、提升监测和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能力、提升社会公平普惠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提升维护网络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能力。这是确定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具有必要性的主要原则。构建整体系统的原则,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必须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必须整体性和系统化的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必须发挥信息化支撑多部门协同水平提高、监测、决策、服务的信息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大幅提升党和政府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和效能。这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效促进部门间实现业务协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发挥国家投资效益的主要手段。“三个重点”和“两个纬度”,重大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两个纬度”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信息化能发挥关键作用。
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在创新为民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呈现“重应用、重服务、重实效、重管理”的特征。陆续出台了电子政务相关政策法规,内容涉及工程管理、平台建设、网站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建设更加规范。应用系统建设更注重部门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为窗口,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
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并不断完善
国家电子政务内网骨干网络初步建成,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继续提升,业务承载能力稳步提高,形成统一互联、安全可信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有力支撑了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效促进了部门业务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网络覆盖率方面,已连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4个市(地、州、盟)和2317个县(市、区、旗);截至到2013年底,地市级和区县级覆盖率分别达到94.3%和81.2%;已接入政务部门约11.1万家,接入终端超过153.6万台。在业务承载能力方面,已承载中纪委、国务院应急办、审计署、安监总局等30多个中央政务部门的全国性业务应用;已有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安监总局等26个中央政务部门使用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端超过153.6万台;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基于政务外网部署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应急平台、社会保障、文化共享、卫生医疗等业务应用系统总计已超过3750项。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其中,“十二五”规定的两大库基本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现在,人口库在公安部已经独立出一个人口管理中心,人口库不仅仅是把公安部掌握的身份证数据,而且还已经将计生、社保和民政等几个主要部门的信息实现了共享。政府部门基本上对数据的整合做了很多的应用,基础地理库在各个部门得到应用。
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打破条块分割的僵局,多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发展趋势。以海关金关工程为例,海关总署与15个相关部门和23家银行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交换。电子口岸跨部门联网应用项目已达69个,入网企业约91万家,日处理单证数量达135万笔,电子口岸门户网站日点击率超过560万次。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实现了进出口领域综合治理,增强了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能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基本实现网络化协同监管模式和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系。
重要应用系统应用更加深入
国家电子政务重要应用系统不断取得新成果。一些重要信息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各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拓展和深化政务信息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多部门合力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以金保工程为例,截至2013年底,部、省、市三级网络已贯通到除西藏和青海玉树地区之外的全部地市,覆盖323个(96.1%)地市节点。社会保障卡广泛应用于医疗保险即时结算,27个省份已在辖区内实现异地就医的持卡即时结算;符合行标的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4亿,发卡地区覆盖全国3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4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部地级以上城市的87%,城域网已覆盖90.8%的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83.5%的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联网机构覆盖29个省份154个地区(含省本级)的196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累计发布2723万个招聘岗位信息。全国3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系统,在全国97%的县级社保机构应用,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在22个省份的55个地市使用。3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9个地市(含省本级)开通12333电话咨询服务,全国12333咨询员人数达3300人,年处理来电近6000万。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电子政务工程软硬件国产化大幅度提高。金关工程二期截至2015年4月,设备数量国产化率为91.8%,资金国产化率为85.4%。新农保项目国产化的产品比重和资金比重均达90%以上。信息系统建设按要求将等级保护或分级保护制度落到了实处。一些部门根据需要建设了同城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确保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建设和运营模式实现集约化
如“金关”工程二期采用集约化建设模式,实现了数据集中、系统集中、资源集中和环境集中的“四个集中”。新农保信息系统试点工程项目网络系统复用“金保”工程一期的基础设施,避免了重复建设。
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如人口库已交付35项标准文档,涵盖基础、技术、管理三方面,8项业务类型、16项子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