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巨子:做生意也为爱国
2016-09-28程贵涛
程贵涛
1848年,朱葆三出生于浙江平湖一户军官家庭。父亲卸任后,家庭收入锐减,九口之家的生活日趋困难。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决定让朱葆三去上海学艺谋生。当时朱葆三年仅14岁,离开家乡时,随身仅带一只旧竹箱和一副旧铺盖。
他经老乡介绍到协记吃食五金店(卖罐头食品和小五金的商店)当学徒。他到达这家店铺时,店里有一个店小二正在接待一位洋人顾客,这位店小二还能说几句英语。朱葆三在店门外等了一会儿,待顾客买了东西走后,才进店内问那位店小二:“这里是协记吃食五金店吗?”店小二笑着说:“Yes!”朱葆三不懂英语,以为对方说“不是”,提着行李就走了。朱葆三没走几步,那位店小二追了出来,问道:“你是不是新来的学徒朱葆三?”朱葆三点点头。接着,这位店小二把朱葆三领进店来,成了他的师兄。
学徒生活苦且累,但母亲临别时的谆谆嘱托,时时激励着朱葆三奋发图强。所以,他白天工作很晚、很累了,晚上还练习珠算,攻读商业尺牍。当时,上海滩华洋杂处,洋人势力很大。和洋人做生意,会讲几句英语作用很大。师兄每个月花三块大洋到夜校读英语,由于能说上几句,就容易与洋人沟通,从而卖出很多货物。朱葆三无力负担英语夜校每月三元的学费,就把每个月仅有的0.5元零花钱存下来。师兄认为他小气,常嘲笑他。朱葆三也不计较,待第二个月的零花钱发下来后,朱葆三将两个月的零花钱一起交给师兄,请他当自己的英语启蒙老师。师兄见他有如此刻苦的精神,很感动,就把自己从夜校学的英语全部教给了他。朱葆三的英语就这样入门了。此后,他经过自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学会了珠算、记账、经纪等做生意的各种本领。
在协记这个小铺子里,朱葆三一干就是17年,从最低级的学徒工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当上了总账房、经理等。后来协记关门歇业,已具备经商能力的朱葆三依靠自己数年的积蓄,在上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慎裕五金店,专门与洋人做大五金生意。
慎裕五金店开业以来,由于朱葆三熟悉业务,调度有方,加上他早年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他在与洋人交涉时不必经过买办,也不需要翻译,洋人也乐于和他直接打交道。朱葆三的生意也因此蒸蒸日上。
朱葆三经商的成功不但在于他刻苦学习经商本领,还在于他善于广结善缘。他结交的两位朋友对其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这两个人便是叶澄衷和袁树勋。
叶澄衷也是年少时因父生病而家道衰落,被迫来到上海闯荡。相似的生活阅历让他和朱葆三一见如故,说话投机。两人结识时,叶澄衷已是上海滩的巨富,朱葆三还是只有一家店面的小老板。叶澄衷也是开五金商店起家的,他发现朱葆三确实是一个能人,于是有意扶植,将自己在福州路新建的大楼以最低的价格出租给朱葆三。朱葆三将慎裕五金号迁到这里,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袁树勋是朱葆三的另一个密友。袁树勋任苏松太道时,朱葆三已是商界大佬。庚子事变后,袁树勋经手庚子赔款,他全数委托朱葆三向资金雄厚的上海钱庄折放生利息。袁树勋上交朝廷的利息一般按官利计算,而钱庄上的利息则比官利高很多,中间的差额就是其好处。由于朱葆三经手“庚款”的折放贷款,他经营的五金店也就成为上海滩的金融中心,每天清晨起就高朋满座,各钱庄的经理都来与朱葆三相商用款。这就大大增强了朱葆三在金融界和工商界的地位,并为其日后支持革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辛亥革命前后,因同情革命党人的遭遇,朱葆三等宁波帮大佬发起组织“宁商总会”,掩护革命党人秘密集会、暂避风头。
朱葆三还曾在辛亥时期的革命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辛亥革命光复上海之后,革命党人于1911年建立了地方革命政权——沪军都督府。初建的沪军都督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都督府领导人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考虑到朱葆三在金融界的地位,推举其为财政部长。朱葆三临危受命,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不领薪水,纯尽义务。
辛亥革命前,上海道库公款存于各钱庄,上海道台在上海光复后躲避到租界,并将存折送交外国领事,不让沪军都督府提用。各钱庄以无存折为由,也拒绝向都督府付款。情急之下,都督府领导人将上海钱业会商处总董事扣留,导致与钱业的关系十分紧张。关键时刻,朱葆三多次出面斡旋,上海钱庄同意由朱葆三核实之后给收据,先后向沪军都督府提供现金36万两,从存于钱庄的上海道库公款内抵付。当时的上海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上海道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
除此之外,朱葆三还帮助沪军都督府从多家外资和华资银行取得借款,并获得工商各业的许多捐款,使沪军都督府渡过财政危机。
在商海打拼成为上海商界领袖的朱葆三越来越感受到民族兴旺的重要性,所以他除了兴办实业外,还大力兴办教育。晚年他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创办和投资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上海公立医院、上海孤儿院等。
朱葆三由穷孩子成为清末民初的商业巨子,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艰辛与努力。然而,没有国,哪有家?生意越发达,越期望国家的强大,所以,他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并不遗余力地支持进步革命党人,这就是他的爱国方式。
编辑/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