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
2016-09-28罗燕
罗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25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在农业领域提出这一理念,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方向,也引发了新一轮探讨“三农”问题的热情。
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业界很多人都在期待,“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会给农业发展带来什么改变?
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当前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
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落地到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会有什么不同?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研究员伍振军的研究,2015至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合计高达2.5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进口农产品被大量消费,自己增产的产量却存进了仓库,这正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供给侧出了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相对于经济领域的五大任务,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要完成的是三大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方面是对农产品进行去库存,调整粮食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体包括降低成本来提高价格竞争力。同时,要在质量安全上满足消费者需要。
“农业的产能不仅不能去,还要加强,要保护,这是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农业的投资还是不足,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并且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李国祥说。
他强调,去库存不是不收农民粮食,造成供不应求。供给数量充足这一点没有错,现在是结构、品质有问题。优质的农产品不足,这部分需要提升。低端、劣质的农产品过剩,这部分要降下来。
在他看来,生产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长此以往,将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成本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成本太高,改革的过程中把土地收入作为农民的重要一项收入,现在要对此进行反思,要鼓励股份合作制,农民以土地入股,不要盲目抬高土地租金。二是劳动力成本高,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以机械替代劳动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高,可以通过土地测评、精准施药、开展社会服务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滥用,利国利民,对生态环境也有好处。
去年以来,农业部开始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并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
李国祥就此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农业部的这个行动有一些成效,但还没有全面铺开,也不够深入。比如,有的地方测了土壤,但没有相应的配方,农民还是不知道怎么施肥。“这方面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大。”
大农业、大食物
近年来,我国农业不断遭受“价格天花板”封顶和“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开始逼近,生态环境的红灯亮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亟须变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相对于工业,农业供给侧改革更加复杂。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进行改革是有难度的。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一定规模,以农业为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像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他向《民生周刊》记者分析,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下,公司很难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如果农业生产者能将种、养、加工、销售结合起来,产品将会更加安全健康。
这种融合需要一定的规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
“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更有优势。”李国祥说,“不过,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等需求也更高,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可以预期,更多惠农政策将由‘普惠 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
郑风田认为,“互联网+”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新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可以从田间直达餐桌。这样直接销售,为了让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产品,农业生产者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就是要创新思路,创新思路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要用互联网+新的机遇来改善我们的农业、提高我们农业的竞争力。”
他认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支撑农业发展,改造农业,可为政府、企业、农民提供决策支撑,让农业的产品、技术、专家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分享,通过溯源可以帮助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而电商等新的业态能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新的粮食安全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依然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与“十二连增”相应的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三农”。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据业内专家预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可能在此稿的基础上形成。
“这些年农民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政策导向,应该说这套体系有它的时代背景,也确实有它的正面作用。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要对过去政策进行反思,要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比如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叶兴庆说。
而郑风田认为,片面统计增产就像统计带血的GDP,有误导作用。粮食生产过程中用了多少化肥农药、粮食品质如何、满足了多少需要这些都没有在统计中体现,这样的粮食安全是虚假的安全。“现在人们需要的是安全的食品,在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很多农产品的质量跟不上,出现了中国人到国外买高价大米等现象。”
“粮食安全应该从单一目标转变为多目标。”郑风田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除了数量之外,粮食的品质、效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要考虑。
按照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农业供给侧改革最终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李国祥认为,应该形成优质优价体系,让优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与一般农产品区别开来,让消费者了解、选择。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2015年12月26日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要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水平,不必再追求连年数量的增长。要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