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如何走出被“托”困境
2016-09-28廖新波
廖新波
医疗最重要的资源是谁?毋庸置疑,当然就是医生。
医改已经六年了,有五项工作不断地深入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医务人员的价值到底如何呢?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工作都出现捉襟见肘的状态?其实就是没有解决医生的价值问题。
我们可以从黄牛党说起。为什么会存在医疗机构的黄牛党呢?其实黄牛党炒号全国遍地都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价格各异,从120块钱炒到三千五千,这就是人们认可的一个市场价。是黄牛党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吗?问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忽视了医生的价值,专家看病为黄牛党打工,这是一个很悲痛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有给医生劳动价值一个合理的价格。
最近我有看到关于医改的报告,有些医生认为服务价格增高了,我觉得非常可怜。医生在如此的体制下,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再一个,分级诊疗是否落实,其实这可能也是一个伪命题。在国外有没有分级医疗呢?有,但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我听到过最好医院、最大医院的院长抱怨,在他们医院里面其实有80%的病人是不应该跑到北京来,这说明我们就医的观念没有改变。
为什么在中国分级医疗一直推行不下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医生没有流动。现在民营医院也在办医,我们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人才流动难。
怎么样才能够走出“托”的困境?怎么样使“托”离开?又怎么样使我们的医生良禽择木而栖,医院筑巢引凤?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解锁,一个是剪链。
第一个是解锁,这方面有很多顶层设计,包括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展,加强基层建设,同时打破单位福利制度,取消行政化等。当这个锁解开之后,医生就会自由选择去哪个医院,医院院长就会根据自己的医院发展,给医生提供一个可以作为的平台,但是这条路可能很难。
第二个是剪链。医生提供服务,该收多少钱与医院无关,也与药品检查检疫无关,这可能会造成费用的增加。我一直认为,医改使得费用下降是一个伪命题,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医生的劳动价值完全被大处方、大药房绑架,被医院的创收建设绑架。如果真的要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只能是医院或者政府根据社会的价格来雇佣医生,从个体到医院,医院到个体,再回到医院,这样一种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医生和医院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医生抱团在一起,不同的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组团,跟不同的医院进行签约,这不是我们的独创,而是政策,上层希望我们这么做,能不能做到要看民营医院的能力。
(本刊记者刘燕交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