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分钟里的完美生活

2016-09-28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生活圈步行设施

骆晓昀

人的生活如何改变,人的需求如何改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会适应这些改变

9月2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提出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构建社区宜居生活圈。

一年前的夏天,上海规土局公务员的朋友圈中,出现了一份调查问卷。

这份名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特征》的调查表,收到有效样本142个。这142个调查样本,给出了上海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

出行距离1~2公里,圈域范围7~8平方公里

“我们希望了解到样本个体对社区的依赖度,对设施的使用频率,设施与设施间的关联度。哪些设施应该在5分钟内能够到达,而哪些设施对距离的要求没有那么敏感。”童华(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童华全程参与了《导则》的研究和制定。

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随后扩展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集中、地区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农村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日本政府于1965年制定了《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广域生活圈”的概念,作为均衡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方均衡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1977年日本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生活圈开始真正深入到城市范畴,提出“定居构想”的开发模式,即构建居民以家为中心,一日中进行包括购物、休闲、通勤(上学)、社会交往和医疗等各种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行为空间。

其中包括定居圈(分区层面,由若干个定住圈构成)、定住圈(单元层面,由若干个居住区构成)、邻里(街坊层面)。

日本开始提出“定住圈”的时候,韩国的住区规划也提出了居住区、邻里、组团层面的小生活圈。

日本的定住圈、韩国的小生活圈等,与目前上海规划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模类似: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出行距离1~2公里,圈域范围7~8平方公里。

紧凑邻里组成的街区

2014年上海完成了“生活圈”项目的基础研究。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其后上海规土局梳理了前期研究成果,着手制定了《导则》。

“我们先找了几个与上海比较接近的城市比如东京和首尔,研究后发现,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案例。此后再搜寻欧美国家案例,从中分析街道、设施、住宅、环境、开放空间应该如何设置。”童华说。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坐落于美国洛杉矶沿海的一处废弃的航空公司基地,是洛杉矶西部最大也最重要的新的城市填充社区之一。西靠林肯大道,北临巴洛纳小河,东接麦康奈尔林荫道,南连蒂尔街,离太平洋海岸1.6公里。

该社区的规划理念是建造一系列由紧凑邻里组成的街区,以及可持续的、尊重环境的社区场所。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现居住人口约7000人,拥有超过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

整个雷普亚维斯塔的规划结构分为“一带四片”。一带是社区西部的一大块湿地,并向东延伸成一条带状的绿地。“四片”分别为四个功能分区:居住生活区,提供不同类型的住宅;中心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校园区围绕3.2公顷的社区公园布置,配套餐饮、零售、托儿所;商住混合区,提供就业岗位等。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内的邻里街区包含了一系列的广场和公园,公共空间的面积为半公顷至几公顷不等,且都根据周边住宅类型的需求,配置不同的娱乐和社交设施,吸引居民在任何时间都能在此活动。社区内所有道路、邻里绿地、其他公共空间都向所有人开放。

街道按照步行导向的原则设计,街坊按照100~200米间距划分,方便步行。建筑物有序面向街道,过渡空间地带经过仔细设计:行道树按照7.5~9米的间距种植,树与树之间布置座椅、垃圾箱和合适的灯光照明。

公交沿社区主要街道运行,连接居民区与社区内办公地点、市场、海滩、以及洛杉矶主要的就业和娱乐中心。

家里不设洗衣房和车库

如今的上海,邻里社交圈的氛围日益淡漠,与成熟生活圈的特点背道而驰。

而这方面可以借鉴的样本南公园合作居住社区,则充分体现了交往互享的特点。

这是一个位于美国萨克拉门托市的城市生态居住区,建成于 1993 年,占地 1.37 公顷。

该社区居民可以共享近29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它包括一个公用房屋、一个工作室和几个自行车库。被动式太阳能供热的公用房屋,是社区的核心,主要用于聚餐、社交及为客人提供住宿;还有一些共享的设施,如洗衣房、儿童娱乐室、青少年娱乐室等。

各居民家中不再设有洗衣房和车库,大多数居民家中没有多余的房间。社区每周聚餐3次,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成人付2美元,儿童付1美元即可参加。

门廊、小路、院子等半私密的社区空间促进了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院子中玩耍的儿童。

居民都致力于管理社区的能源、上下水、废弃物处理、交通等事务,关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该社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比当地普通居住区高了20%。

被改造的“棕区”

另一个案例是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这个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中心城区的项目,占地 2.4 公顷。

该项目是将被污染的城市“棕区”(废弃的、闲置的工业或商业用地)改造成一个生态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里的用地从 1993 年起被空置,因曾是沥青工厂而被污染,土地由市议会拥有。然而,一年后,哈利法克斯生态城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城市论坛”中,该项目被评为最佳实践范例。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规划是一个有 800~1000名居民的居住、商业、文化混合功能的开发方案,其规划格网呈方形,公寓街坊围合一个个方形庭院和广场,为避免重复,没有一个庭院采用同样的形式围合,并穿插圆形要素作为主题。

建筑都是由专业建筑师和“赤脚建筑师”——居民共同完成的,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是独特的,设计充分反映住户的内在个性。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的思想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

管理组建立土地信托公司或土地银行来购买土地、控制财政,对区内生态开发的不当行为提出警告;生态开发公司的建立取代传统的开发商,是社区基本的开发实体;社区委员会则代表社区内的租户、拥有者、使用者,处理社区内部冲突及需求,利于居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参与设计、维护和管理。

缩短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

所谓土地综合利用,就是在规划和设计中,把工作、居住和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综合地予以考虑。如此,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工作和享用各种服务设施,缩短每天的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

“步行生活圈”亦是如此,在生活圈内增加工作岗位,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使每个居民可以维持生计,也是规划的努力目标。

开放空间(小区集中绿地、街头公园及广场)共同使用频率较高

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萨顿市的一个城市生态居住区,小区有82套联体式住宅和160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

该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系统,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策略,减少能源、水和小汽车的使用。

这里实施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的“绿色交通规划”。比如,社区内提供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出行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条公共汽车线路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小汽车共享服务等。

美国的雷普亚维斯塔社区也通过平衡工作和住房,使得居民居住地接近工作场地,以达到鼓励步行,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的目的。

适应生活的改变

根据上海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上海的社区环境与居民需求存在高度不匹配的情况,社区需求已不局限于物质需求层面,对精神层面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生活圈的打造需要回归到人的需求层次。因此,上海市规土局在《导则》中建议: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应根据居民的需求程度和步行到达的程度,以家为核心将设施按照5分钟~10分钟~15分钟圈分层次构建。

要尤其体现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对家与设施关联度的高要求,如在5分钟圈层上尽量布局幼儿园、公园、养老设施以及菜场等老人、儿童使用度较高的设施。

开放空间(小区集中绿地、街头公园及广场)为儿童、老人共同使用频率较高、且步行可达的设施,故也应优先布局于5分钟步行范围内。

针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还应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类型。重点针对儿童加强养育托管类设施,如学龄前养育托管,学龄儿童集中接送托管点等;针对老人注重完善居家养老设施,如社区食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教育等。

受互联网的影响,居民们减少了去水电煤缴费处、电信营业厅等设施的次数,同时增加了前往休闲设施、绿地和健身设施的需求。因此,未来将减少部分公用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体育设施。

“目前,科技的发展影响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的生活如何改变,人的需求如何改变,‘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就会适应这些改变。”童华说。

猜你喜欢

生活圈步行设施
魔方小区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广州市黄埔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天山游牧圈与绿洲圈融合的分析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