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新生班级朋辈心理互助的实验研究

2016-09-28段姗姗汪紫薇

关键词:朋辈实验班新生

段姗姗,汪紫薇

(阜阳师范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阜阳 23603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新生班级朋辈心理互助的实验研究

段姗姗,汪紫薇

(阜阳师范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阜阳 236037)

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8个新生班级进行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干预后发现,朋辈心理互助对促进高校新生班级凝聚力和新生环境适应效果显著。实验班级在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适应性困扰减少;实验班班级气氛良性循环,更为真诚、尊重、接纳和了解;实验班新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所提升,尤其是在人际、抑郁、焦虑和敌对等方面。

积极心理;朋辈;心理互助;新生适应

班集体是大学生的第一个集体组织,也是高校实施学生管理的基本载体[1]。随着大学课程制度及培养模式的转变、校园多元文化渗入等原因,大学班级概念逐渐弱化,辅导员及班干部的干预作用逐渐降低,班集体也逐渐缺乏优良运作方式。以往以“班干部引领班风建设”的自上而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对于“90后”大学生变得“心有余力不足”。

20世纪70年代中国港台地区的学校率先引入朋辈心理辅导范式[2],随后朋辈心理辅导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被积极推广和广泛认可。虽然“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不同,称呼不一,但都包含“同龄参与”、“自助助人”、“心理支持”、“半专业培训”的特点。据此,本研究将其称为“朋辈心理互助”。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朋辈心理的研究多为思辨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效用分析、模式探讨、实施途径等方面。由于质性研究普遍没有提出具体操作方式步骤和效果。2010年后,一些学者开始用量的研究探索朋辈心理的应用现状、实际作用、评估方式等。其中有关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中的研究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大学新生适应期的焦虑、抑郁和人际敏感性[3-4],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寝室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力持续3个月以上[5]。但已有研究更多着眼于团体辅导形式,缺乏系统规范的朋辈心理互助方案的实施验证;更多研究以新生个体心理素质作为实效评估指标,缺乏对班级的整体评估;思辨的质性研究仍为多数。

因此,本研究针对大学新生适应困扰,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干预探索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高校新生班级的影响力。

1 研究方法

1.1实验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阜阳师范学院2013级文科和理科4个专业,通过访谈辅导员、班委和班级学生后,抽取8个自然班级,分别设置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个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同一专业、同一辅导员。共有298名大学新生参与实验,其中实验组有效人数为151人,对照组有效人数为147人;问卷有效率为98.3%,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66人。

1.2实验设计

1.2.1朋辈心理互助方案设计

本研究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及大学新生班级特点,精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户外素质拓展三类活动,组成朋辈心理互助方案。方案针对新生适应的主要困扰来设计,具体内容详见表1。

1.2.2方案的实施

朋辈心理互助活动每周一个单元,每次一个主题,每次历时2.5小时。活动从第6周开始,共持续8周。其中每种朋辈心理互助形式均设置不同指导者、助手、嘉宾、观察者,力求实现分类指导、交叉观察、全面反馈(见图1)。每次活动均按照“热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比较设计。

本研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笔试、心理素质测评、实践考核筛选心理系大三学生;同时需完成20课时的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培训及16课时朋辈心理实务操作培训。

表1 新生适应朋辈心理互助方案

图1 朋辈心理互助方案实施安排

1.3评估方式及工具

为了检测朋辈心理互助方案的成效,促进方案的有序推进,项目使用了事前-事后-跟进的评估方式。实验前,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完成了《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6]、《班级气氛自评量表》(SRCCQ)[7]、《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三个量表的测试评估。实验中,每次活动后助手和观察者均需填写《观察者反馈表》评估活动效果;实验结束后,除了通过三个量表进行实验后测,班级同学还需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还进行了全程录像。

2 结果分析

2.1朋辈心理互助对高校新生班级适应性的作用

对新生适应各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除职业目标维度外均没有显著性差异。8周的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在学习方法困扰、人际关系困扰、资源利用困扰上的得分均显著下降,尤其是人际困扰下降极显著。同时,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数据发现,实验班的总分及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资源利用各维度上的后测得分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班。说明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干预对高校新生班级有一定影响力,朋辈心理互助能够有效大学新生在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资源利用方面的心理困扰。研究同时发现,在职业目标困扰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得分都有显著增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实施的朋辈心理互助单元中对大学生如何应对职业目标困扰可能考虑不足,干预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出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担忧。其次对照班在独立生活困扰上的后测显著高于前测,这与实验班后测得分较低的趋势不同,这也可能与朋辈心理互助对实验班的干预有关系。在后续的跟踪访谈发现,实验期间4名朋辈辅导员均加入了实验班级QQ群,他们会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线沟通”方式与班级成员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生活学习困扰;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实验中的小组尤其是户外素质拓展中的小组成员生活学习中更倾向于相互提供生活和情感支持;班级心理委员与班委的关系更紧密。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新生适应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N=298)

2.2朋辈心理互助对高校新生班级气氛的作用

对班级气氛各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班级气氛总分及各因子前测均没有显著性差异。8周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干预后发现,实验班在真诚、接纳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在总分及真诚、了解、尊重、接纳因子上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而对照班的前后测在总分及各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朋辈心理互助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新生班级气氛的良性发展存在一定影响力。尤其对真诚、接纳两个因子的干预作用更为明显。实验班访谈中发现,朋辈心理互助能为成员提供一种安全的人际氛围,让成员感受到班级接纳,使其更易开放自我,敢于尝试新行为、认知和情绪表达方式。同时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也为班级干部提供了一个真诚、尊重、接纳的领导者榜样。

2.3朋辈心理互助对高校新生心理品质的影响

从SCL-90的得分比较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心理症状自评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后,实验班的SCL-90后测总分及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前测,说明朋辈心理互助对实验班存在一定干预作用,实验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改善;同时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三因子上的改变并不显著,这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8],说明实施的朋辈心理互助对这三方面困扰的改善无明显效用。在后测中发现,实验班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及总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班,虽然其他因子上差异并不显著,但从各因子平均分来看,实验班所有因子的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班新生在朋辈心理互助实验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对照班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照组的前后测得分除抑郁因子外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各因子的后测平均分都比前测高,这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得分趋势完全相反,说明如果没有实验干预,随着时间推移,新生并不能有效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话,其心理困扰会有所增加。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班级气氛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N=298)

表4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心理症状自评上的差异比较(N=298)

3 讨论

3.1朋辈心理互助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第一学期是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每个新生融入新环境都会有一个适应期,但个体适应期却有很大不同[9]。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FARS上的后测数据显示,各因子平均分都低于前测。说明大学新生适应期的确存在。但经过系统的朋辈团体辅导实验干预后,实验班的各类困扰分数都显著低于前测和对照班。说明实验干预有助于缩短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自然进程,降低适应不良。可以说朋辈心理互助将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

与传统入学教育相比,朋辈心理互助更有优势。首先,它能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自助-互助”的模拟环境,降低了新生现实生活中适应不良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例如在“千里相会”和“人际有道”中,存在人际困扰的同学可以在自由活泼的气氛中通过“大风吹”、“滚雪球”、“握手高手”等活动实现多元人际互动,达到短时间熟悉新同学的目的,既降低了现实沟通压力又能从对同伴的观察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情绪ABC”中,小组成员在分享“我的心情”心理图画后,深刻了解了自己及同伴的“喜怒哀惧”表达的异同,更容易悦纳自己、共情同伴的消极情绪体验。干预后的访谈发现,此单元中的小组成员在实验后更倾向于彼此提供情感支持,心理开放度更大。

其次,通过朋辈心理互助可以让班集体为新生提供更有力的社会支持。朋辈心理方案中的心理沙龙主要以分享交流为主。新生以活动为索引,自愿表达感受、交换想法。例如,在“等待爱情”的沙龙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嘉宾分享了学长学姐的爱情经历和见解,鲜活的案例对于有恋爱困惑的新生可谓是一剂良药;在“学海无涯”的沙龙中,不同年级的朋辈和新生都发表了自己大学学习的不适应,这让存在学业困扰的新生既找到了“同盟军”,缓解其学业恐惧感和考试压力,又可以迅速地从师长、朋辈身上获得适应大学学习的间接经验。

3.2朋辈心理互助是高校和谐班集体建设新载体

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能为班级成员提供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使成员更易接受集体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的动机[10]。和谐班级意味着“内部+外部和谐”。内部和谐表现为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个体和谐,外部和谐表现为班集体班风优良,良性竞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朋辈心理互助有效关注了个体和集体的“情感”和“行为”,通过辅导促进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促进了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共同和谐发展,实现了班集体内外部和谐的平衡。

我们在朋辈团体辅导的8个单元中均设计了个体与团体的互动,尝试通过团体动力促进班级内的个体互动,从而提高个体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例如在“亲近校园”单元中,通过小组比拼探索校园内的资源利用方式,培养新生积极参与意识、感恩意识、合作与责任意识,促进了高凝聚力班集体的形成;在“人际有道”单元中,通过“信任背摔”、“盲行”、“妙解千千结”等活动中,让个体体会到集体关怀与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和超能力,提高了班级向心力;在“独特的我”单元中,通过“我的核桃”活动帮助新生尤其是独生子女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学会采择他人观点,有助于形成和谐寝室班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新生班级朋辈心理互助实验证明,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循环”的重要心理干预方式。以朋辈心理互助为主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既能降低新生在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资源利用方面的心理困扰,提高新生适应力和积极心理品质;又能为大学新生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建立真诚、尊重、接纳的优良班级气氛。同时,与以“讲座+大会”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相比,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更快,具有自发性、亲近性、义务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的特点,可以实现新生班级的“他助-互助-自助”的双向多维成长模式。

[1] 孙迎晖,李红梅,王晓川.高校班级凝聚力及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 (2):43-47.

[2] 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3] 侯玉婷.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的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黄雪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68-1369.

[5] 李虹岳.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 王才康.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33-37.

[7] 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8] 钟向阳,韩云金,张莉.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的影响力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51-155.

[9] 张冬梅,赵晓川.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6):1496-1498.

[10]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freshmen class of peer counseling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DUAN Shan-shan,WANG Zi-wei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AnHui 236037,China)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peer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on Fuyang Normal College 8 freshmen found that the peer counseling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upon promoting class cohes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freshmen.Firstly,the experimental class has the apparently reduced adaptive troubles in learning,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distress.Secondly,the experimental class has a good circulation of class atmosphere in sincere,respect,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Thirdly,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in experimental class has improved,especiall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depression,anxiety and hostility.

positive psychology;peer-counseling groups;psychological assistance;freshmen adaptation

G448

A

1004-4329(2016)03-082-05

10.14096/j.cnki.cn34-1069/n/1004-4329(2016)03-082-05

2016-06-08

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14SK019);安徽省高校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69);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AH201410371068)资助。

段姗姗(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

猜你喜欢

朋辈实验班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