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新品种‘晋青椒7号’的选育
2016-09-28梁燕平智海英马海龙杨俊强
牛 伟,梁燕平,智海英,马海龙,岳 青,杨俊强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太原 030031;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太原 030031)
1 育种目标
甜椒,俗称灯笼椒、柿子椒、菜椒,是茄科辣椒属辣椒的一个变种,是我国普遍喜食的一种重要果菜,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1]。山西省晋东南、晋中、晋北是我国重要的甜椒生产基地,也是北菜南运的重要基地[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商品性好、耐贮运能力强的国外甜椒品种进入山西市场,‘中椒4号’因果个较小、商品性较差已无法满足栽培的要求,逐渐被淘汰[3]。由于倒茬周期短、品种抗性弱、气候变化异常,病害发生严重,适宜保护地设施栽培的国外甜椒品种在露地栽培中,落花、落果、落叶现象频发,炭疽病发生严重,影响了甜椒生产的健康发展[4]。针对山西省青椒生产基地对品种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甜椒新品种选育目标:选育适合山西省地膜覆盖栽培,植株生长势旺,方灯笼形,大果肉厚,外观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的丰产品种[5-6]。
2 选育过程
2.1 亲本来源
母本是利用国外引进的甜椒‘仙井213’与中国农大的农发杂交,经4年6代自交分离、定向选育的自交系,代号为‘C20’。茎绿色,卵形叶,叶色深绿。花柱和花药均为黄色。植株长势强,植株高度60 cm,株型紧凑。果实方灯笼形,深绿色,果面亮泽。平均单果质量300 g,平均纵径10.9 cm,横径10.4 cm,果肉厚度0.8 cm。抗病抗逆性强。
父本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果型甜椒‘百利P.S西椒’杂交1代中自交分离,经4年8代定向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代号为‘C21’。卵形叶,叶色深绿。植株生长势强,植株高度65 cm,株型紧凑。始花节位第9~第11节。果实方灯笼形,绿色,平均单果质量220 g,平均纵径9.5 cm,横径9.0 cm,果肉厚度0.7 cm,坐果多。抗病抗逆性强。
2.2 选育过程
2008年在山西省农科院园艺所试验地试配组合 100个,2009年进行组合筛选试验,‘C20’בC21’组合挂果较早,方灯笼形,果实个头大,果面光滑亮丽,总体表现突出而中选,编号‘202’。2010—2012年,在忻州市后播明村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照为‘中椒 4 号’和‘翠龙 216’。‘202’组合在3年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提早上市,产量高,果形周正,果皮翠绿亮泽,商品性好,果肉厚,耐贮运,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辣椒新品种生产试验(山西省辣椒新品种审定试验将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合并为生产试验),2014年通过山西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专家组田间考察鉴定,2015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青椒7号’,审定编号为晋审菜(认)2015010。
3 试验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2010—2012年,在忻州市后播明村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温室育苗,3月初平盘基质播种,2叶1心期分苗到苗床,5月初定植,单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株距0.3 m,大行距1.1 m,小行距0.5 m。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2010年小区面积20 m2,每小区定植120株,2011年、2012年小区面积33 m2,每小区 200株,对照为‘中椒4号’(CK1)和‘翠龙216’(CK2)。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常规栽培。结果见表1。2010年‘晋青椒7号’平均 667 m2产量4 913 kg,比 CK1增产 3.6%,比 CK2增产 0.9%;2011年平均 667 m2产量 4 146 kg,比 CK1和 CK2分别增产11.9%和7.0%;2012年平均667 m2产量5 160 kg,比CK1和CK2分别增产7.2%和4.9%。3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晋青椒7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果形周正,方灯笼形,果实个头大,皮色翠绿,果皮光滑亮泽,商品性好。始花节位较低,为9~10节,定植至始收平均为57 d,较CK1和CK2提早上市3 d和7 d。单果质量较大,平均252 g,产量高,平均 667 m2产量 4 740kg。平均果肉厚度0.7 cm,耐贮运。抗病抗逆性较强。
3.2 山西省辣椒生产试验
‘晋青椒7号’参加2013—2014年山西省辣椒新品种生产试验,组别为甜椒中晚熟组。2年均为春播露地地膜覆盖栽培,对照为‘晋黎602’。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小区面积33.3 m2。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常规栽培。2013年参试品种4个,收回有效数据试验点有5个,2014年参试品种5个,收回有效数据的试验点有6个,生产试验结果见表2。
表1‘晋青椒7号’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3.2.1 丰产性 2013年的生产试验,‘晋青椒7号’平均单果质量137.7g,较对照‘晋黎602’高0.4 g,全省5个试验点中增产点数3个,平均667 m2产量2 928.4 kg,较对照增产3.9%。2014年的生产试验,‘晋青椒7号’平均单果质量173.5 g,较对照‘晋黎602’高3.9 g,全省6个试验点中增产点数3个,平均667 m2产量2 589.9 kg,较对照增产3.8%。2年总计11个试验点,增产点数6个,增产点比例54.5%,平均 667 m2产量 2 759.2 kg,较对照增产3.9%。
表2‘晋青椒7号’在山西省辣椒生产试验中的结果
3.2.2 熟性 根据生产试验统计结果,定植至青熟时间,‘晋青椒 7 号’为 45~62 d,对照‘晋黎 602’为46~62 d;定植至红熟时间,‘晋青椒 7 号’为60~84 d,对照为 60~85 d,表明‘晋青椒 7 号’的生育期与对照‘晋黎602’相近,均属中晚熟品种。
3.2.3 外观及品质 根据生产试验统计结果,2013年‘晋青椒7号’平均果实纵径7.5 cm,横径7.4 cm,2014年平均果实纵径8.5 cm,横径7.6 cm,表明‘晋青椒7号’果实灯笼形,果形方正。果皮绿色,光泽度好。外观商品性较好,符合市场要求,能满足规模化商品生产的要求。
2014年,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依据 GB/T6195-1986、GB/T6194-1986、GB/T5511-2008、NY/T1279-2007等检测标准,采用凯氏定氮仪等仪器进行了品质检测,结果为:100 g果实维生素C含量89.3 mg,可溶性总糖5.20%,粗蛋白1.26%,100 g果实硝酸盐含量31.4 mg。
3.2.4 抗病性 2013—2014年生产试验,田间观察结果均表明,‘晋青椒7号’在一般正常栽培管理水平下,病毒病的田间危害较轻,抗病、抗逆性较强。2013年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了抗疫病田间鉴定试验,用辣椒疫霉在始花期齐门花“去头”后接种,接种后第10 d测量病斑长度,进行病情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晋青椒7号’平均病情指数为35.38%,显著低于对照品种‘晋黎602’(平均病情指数为40.24%),说明相同种植条件下‘晋青椒7号’对甜椒疫病的抗性显著高于对照。同时依据甜椒品种抗疫病分级标准,‘晋青椒7号’对疫病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
3.3 示范结果
2011—2012年,在山西省应县进行的小规模试点试验,其表现出生长势旺,果实方灯笼形,果个大,上市较早。667 m2产量 4 000—4 500 kg。2013—2014年,在应县及大同、怀仁、山阴等县进行了‘晋青椒7号’新品种及其简约化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因为采用基质穴盘培育壮苗,且病虫害防治及时,在中晚熟品种中又上市最早,前期售价略高,产量和产值较当地主栽品种‘巴欧’‘巨园216’‘中椒4号’等增产增收。
4 品种特征特性
‘晋青椒7号’属中晚熟甜椒杂种1代。植株生长旺盛,株型紧凑,整齐度好,植株高度55~60 cm,株幅60~65 cm。卵形叶,叶色深绿。始花节位9~10节,定植到始收55~60 d左右。果实方灯笼形大果肉厚,平均纵径9.3 cm,横径9.0 cm,果肉厚0.6~0.8 cm。青熟果实皮色翠绿,成熟果实皮色红色,果面光滑亮泽。肉质脆甜,100 g果实维生素C含量89.3 mg,可溶性总糖5.20%,粗蛋白1.26%,100 g果实硝酸盐含量31.4 mg。平均单果质量213 g,平均667 m2产量4 000~4 500 kg。田间表现抗病毒病能力及抗逆性较强。抗疫病田间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对疫病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
5 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
‘晋青椒7号’适宜山西省露地地膜覆盖栽培。太原地区春播露地地膜覆盖栽培,采用温室育苗移栽方式,3月初平盘基质播种,3~4周2叶1心期分苗到苗床或基质穴盘,苗龄70~80 d,苗期主要严防徒长及猝倒病。5月7日前后定植,667 m2栽苗4000株。定植前667m2施优质有机肥5000kg,追肥应本着少施、勤施的原则。定植缓苗后及时浇水、中耕,保持土壤见干见湿。适时采收,门椒早收或摘除,每次采收后,结合灌水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20 kg。田间水分不宜过多,注意排涝。前期病虫害防治应以防为主,定植缓苗后每10~15 d喷施1次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等广谱性杀菌剂,中期注意防治疫病、病毒病、蚜虫、棉铃虫等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