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关系*
2016-09-28史梦竹宋旭红
史梦竹 宋旭红
①中国.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E-mail:sxykdxsmz@163.com 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通讯作者 E-mail:sxtysxh3344@163.com
·论著·(发展心理)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关系*
史梦竹①宋旭红②△
①中国.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1E-mail:sxykdxsmz@163.com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通讯作者E-mail:sxtysxh3344@163.com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亲子依恋;焦虑;抑郁
情绪稳定性是人格特质的一种。一般情景下,情绪稳定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更多的体验到积极的正性情绪;而情绪不稳定的人很容易产生情绪反应,情绪状态起伏大,情绪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且更多体验到的是愤怒、紧张等负性情绪。国内对于情绪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主要集中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调节等与情绪本身相关的研究中。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给个体提供一个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1],它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起着持久的作用。而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从社会性角度对亲子依恋进行认识和理解,使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意义[2]。
已有研究证明,亲子依恋对情绪的调节和管理有着重要作用[3-4],同时,情绪调节与情绪稳定性有着密切的相关[5]。但还并没有研究对亲子依恋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索。大学生正值青少年期,情感体验丰富,又面临与父母分离和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情绪起伏波动大,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影响学习生活。本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为今后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山西某大学在校大学生并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1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4份(91%)。其中,男79人(51.3%),女75人(48.7%);大一34人(22.1%),大二32人(20.8%),大三44人(28.6%),大四44人(28.6%);独生子女62人(40.3%),非独生子女92人(59.7%)。
1.2方法
1.2.1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由英国的心理学家艾森克编制。问卷共有210道题,包含7个分量表,各有30个项目,分别测量抑郁性、焦虑、自主性、强迫性、自卑感、疑病症和自罪感。所有题目分正向和反向记分,正向“是”记1分,“不好说”记0.5分,“否”记0分,反向记分则相反。其中抑郁性、自卑感和自主性得分越高,情绪越稳定,其余维度则相反。
1.2.2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简版由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王树青和宋尚桂修订。本研究选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两个分问卷,每个分量表包含10个项目,分为信任、沟通和疏离3个维度。所有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选项均是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国内已有研究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大学生父母之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得分均显著相关(0.503~0.583),故将父亲和母亲的数据合并取平均值作为亲子依恋中信任、沟通和疏离的得分。
1.3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在抑郁性、自卑感、焦虑、强迫状态、自主性、疑病症和负罪感的得分分别是(20.52±5.38)、(16.70±4.50)、(12.32±4.66)、(12.29±4.71)、(19.00±4.31)、(9.95±5.13)、(11.93±5.16),与常模比较在抑郁性、自卑感、强迫状态、自主性、疑病症以及负罪感6个维度上都属于情绪不稳定性,只有在焦虑维度属于情绪适应性,说明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现状较差。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疑病症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和负罪感两个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中自主性随年级的上升显著下降,负罪感则显著增高,见表1。
表1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结果描述±s)
注:*P<0.05,**P<0.01,下同
表2 情绪稳定性与亲子依恋得分的相关(r)
表3 亲子依恋对情绪稳定性的分层回归分析±s)
2.2情绪稳定性和亲子依恋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见表2),情绪稳定性的抑郁性、自卑感和自主性均与亲子依恋总分、信任、沟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疏离呈显著负相关;焦虑、疑病症和负罪感均与亲子依恋总分、信任和沟通呈负相关,与疏离存在显著正相关;强迫状态与亲子依恋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和疏离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总体显示亲子依恋质量越高,情绪越稳定。
2.3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和亲子依恋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情绪稳定性各维度为因变量,亲子依恋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3。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和是否独生等人口学变量对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后,亲子依恋对情绪稳定性强迫状态以外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沟通和信任对抑郁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信任对自卑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疏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疏离对自主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疏离对疑病症和负罪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
3 讨 论
本研究中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状况较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6-8],提示在大学生辅导与教育工作中,注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之前类似研究结果相一致[8-9]。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疑病症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更多关注,潜移默化使其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敏感。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自主性显著下降,负罪感却显著增高,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从刚进入新环境积极主动融入集体到慢慢习惯适应,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所以自主性下降,但年级的升高又会面临考研、就业等问题,压力增大而又难以解决问题,负罪感逐渐增
强,结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亲子依恋质量越高情绪稳定性越好。Kathryn A Kerns[10]等的研究显示,儿童安全的依恋关系和积极情绪、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刘启刚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对情绪调节能力发挥影响作用,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调节能力发挥间接作用[3]。个体与家庭稳定的情感依恋能够稳定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维持较高的情绪管理水平[4]。而良好的情绪调节和管理能力又有助于维持情绪的稳定性。固亲子依恋质量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情绪问题时通常能采取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和亲子依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因素的影响之后,亲子依恋能够很好的预测大学生情绪稳定性除强迫状态以外的其余因子。另外,除抑郁、焦虑因子外,疏离对其他情绪稳定性维度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提示亲子依恋中疏离对孩子情绪稳定性的影响更大。姜红娟[11]研究也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会长期对个体抑郁、焦虑等心理造成影响。这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增强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可以从改善大学生的亲子依恋入手,尤其要关注父母对孩子的冷落疏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而提升大学生情绪稳定性。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只探讨了两个变量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第三方变量的中介或者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1]王树青,宋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1):32-37,43
[2]刘玉梅,高健,王英,等.母子关系与女大学生友好相处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02-604
[3]刘启刚,周立秋.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3,6(2):34-39,55
[4]杨国文,彭金玲.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64-1366
[5]陈郁.情绪稳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10):213-213
[6]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6):96-99
[7]朱敏.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1):33-35
[8]朱敏,姚本先.某高校430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4):406-408
[9]刘连龙,徐丹,何山.情绪稳定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预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399-401
[10]Kerns K A,Abraham M M,Schlegelmilch A,et al.Mother child attachment in later middle childhood:Assessment approach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mood and emotion regulation[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7,1(9):33-53
[11]姜红娟,邓云龙,潘辰,等.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自尊、情绪稳定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705-710
http://www.cjhp.com.cn/(欢迎查阅,免费下载)
The Status of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hi Mengzhu,Song Xu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A total of 154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by Eysenck Emotional Stability Scale and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Results:The score of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was a lower level,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But single-child and non-single chil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t=2.144,P<0.05)with hypochondriasi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s with autonomy(F=2.933,P<2.933)and guilt(F=3.407,P<0.05).Parent-child attach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stability,and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stability.Conclusion:Parent-child attachmen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stability.
College students;Emotional stability;Parent-child attachment;Anxiety;Depression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150313013-5)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06-0925-04
10.13342/j.cnki.cjhp.2016.06.035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