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起源综述
2016-09-28张明仪
张明仪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笙的起源综述
张明仪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最早使用自用簧的乐器。笙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关史书、典籍、文献中从殷商时期起就有对笙的记载,先秦时期笙和竽在宫廷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笙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许多专家、学者们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依据,此论文以各类期刊、文献、硕博士论文等作为参考,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依据进行整理和综述。
【关键词】笙;起源;笙竽;先秦时期
一、前言
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而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各朝各代都不可或缺。此外,它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二、研究文献分析
关于笙的起源,历史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对其研究的时间都集中于先秦时期。从殷商时期的“随”、“女娲”做笙,到周代各时期的史书中对“笙”的记载,都有一些相同和不同的观点。
关于研究“笙”的起源、历史发展的专著并不多,李光陆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笙艺术》中有几篇文章写到过。相关的学术、学位论文期刊却有不少,大部分文章的观点、依据大致相同,还有一些文章内容只是简单提及,点到为止,其中有几篇专门写“笙”的历史起源的文章,观点依据明确,内容比较详细。
三、研究内容综述
关于笙的起源,一些文献、期刊、典籍中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观点如下:
(一)“随”、“女娲”作笙说
《世本》十五篇中的《作篇》记载了上古各种器物技术的发明及礼乐,其中就有“随作笙”;在《礼记·明堂位》中有记载:“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根据这些人物传说中的推测,远在三千年之前的商朝已有了笙的雏形①。但是后来也提到,随和女娲都是传说之人,不能作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来证明商朝就有了笙,例如李光陆的文章《论笙与芦笙的源革》中就提到他们无法作为真实依据②。虽然无法证实,但通过其中的描述能看出“笙”在当时的重要性。
(二)甲骨文“龢”即“笙”
在各种与笙相关的书籍、文章中提到,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龢”即“和”,是小笙③。关于“龢”字,一篇文章提到,关于笙属乐器,目前发现的最早可考资料为河南殷墟甲骨文中的“龢”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载注释《说文解字》曰:“经传多借和为龢。”可见,“龢”字在流传过程中渐变为“和”。④又通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龠部: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以及我国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H:he和(龢咊)”,可以断定,史书中记载的乐器“和”即甲骨文中的“龢”。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释和言》中也提道:“龢”为笙⑤。有一篇关于论笙的形制及发展的论文提及“芋、笙、巢、和”的历史渊源,比如《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通过这些典籍的记载,得出的结论是用芋、笙、巢、和这四个字来区分大小种类的笙属乐器⑥。这篇文章也说明“和”表示小笙。梅雪林在《笙的历史与现状》中也提道:“笙的起源很早,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竽’的象形文字记载。”⑦
(三)《尚书》中的“笙”
梅雪林在文章中提到了《尚书》对笙的描述。《尚书》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尧舜到夏商周时期的内容。《舜典》是《尚书》的篇章之一,记载了虞尧的言行:“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八音克谐”中的“八音”就包含了笙。在另一篇《益稷》中有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中提到了演奏笙⑧。但是关于《尚书》的真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问题,之前甚至有人认为《尚书》是伪书。所以里面关于“笙”的记载,其真实性也待证实。而且梅学林在文章中也表明:“关于《尚书》的疑窦还有很多,诸多问题尚无定论,因为《尚书》中牵涉到笙的文字记载,想要寻求笙的源头,只有先借助于《尚书》获得暂时的答案。”
(四)八音“匏”之属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纯音乐类的专书。《乐记》中曾有记载:“土曰埙,竹曰管,革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王玲娟、程东真在《〈乐记〉器乐词的义类分析》一文中写道:“匏”是我国先秦时期匏制有簧管的用于演奏的吹奏乐器。《乐记译注》:“所谓匏和笙,都是簧管发声类的乐器,匏比笙大,据说有四十六支簧管。”《礼记译注》:“匏,同笙一样,也是一种利用簧管发声的乐器。”“笙”是我国先秦时期匏制有簧管的用于演奏的吹奏乐器。《说文》言:“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释名·释乐器》言:“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竹之贯匏,以瓠为之,故曰匏也。这说明了匏和笙都是簧管发声乐器⑨。周代已经有“八音”的记载。刘再生在《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中写道: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记载,其中“匏”指的就是“笙”⑩。笙被归为“匏”之属,说明在周代已经有笙。
(五)《诗经》中的“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最早的记录是西周初期,最晚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作品中有不少关于笙的描述,梅雪林提到《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经·小雅·鼓钟》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还有《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写道:“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⑪”《诗经》中还记录有六笙诗,是《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⑫。这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文字内容。王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关于“笙诗”的性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其义而亡其辞”说,另一种是“本无文辞”说。经过一些论证,他总结出,六篇笙诗原本真实存在过,只是其文辞亡佚了,应该是一种可信的结论⑬。但是无论如何,《诗经》中都有不少对笙的记载。《诗经·小雅》中都是西周、东周时期的作品,这说明笙在当时已经比较广泛地存在了。
(六)史书中的“竽”和“笙”
史书中也有对“竽”的描述。有人认为“竽”指的就是笙,在《韩非子·内储说》中有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解老》有载:“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说文》中有载:“竽,竹三十六簧也。按,管乐也。”《荀子·正名》中有载:“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史记·苏秦列传》中有载:“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以及“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文音在《笙》一文中写道:“在我国早期记载中有两种笙,即笙和竽。其区别在于笙体积小而簧少,竽体大而簧多。他把笙和竽都归为是笙⑭。”相同的观点在《笙的制作》一文中也有体现:“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竽(笙的一种)。”笔者之前看了杨荫浏先生写的《笙竽考》,其中在“笙和竽的区别和关系”中写道:“汉代以前,人们一方面用笙来概括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另一方面,他们又同时兼用笙和竽两种不同的名称来区分两种乐器。所以史书中的‘竽’是不是指的就是‘笙’还是一个问题。⑮”通过《礼记》中《乡饮酒义》的“笙入三终,主人献之”可以分析得出,这里的“笙”可能是指笙和竽两种乐器及其他的笙类管乐器。一些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史书中如《周礼》《仪礼》《淮南子》,同时记载了笙和竽,也可看出笙和竽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乐器。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写道:“笙师”:掌教龠、竽、笙、埙、籥、箫、篪、笛、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一方面,说明在周代就有笙师这个乐官;另一方面,杨荫浏先生认为可以说明当时的确有用“笙”来概括笙和竽两种乐器的习惯。⑯
(七)其他先秦时期史书中“笙”的记载
还有一些先秦文献中对于“笙”也有记载。《荀子·乐论》中有载:“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箎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国语·周语下》有述:“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墨子·非乐》中有载:“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李光陆编写的《中国笙艺术》中有一篇林富贵的文章《笙的起源及发展》,文中提到《礼记》的记载:“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可以看出“笙”的普及程度。《礼记》是西汉时期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上面写到的记载出自《礼记》中的《檀弓上》,一些文章写到,《檀弓》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献。⑰
(八)考古发现
对“笙”的起源研究有重大意义的是一项考古发现。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由此可以证明笙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四、小结
通过以上学者、专家据古代各文献、典籍中的记载所描述的关于笙的历史起源的罗列,我们看出笙在先秦时期就普遍出现,并且社会地位也很高。最早在舜时就有对笙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广泛。虽说提到“随”和“女娲”作笙属于传说,《尚书》的内容真实性也待考证,但是这些都可以作为笙起源的可溯之源。从《诗经》《周礼》等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在周代初期便出现了笙,但是论实物的话,考古发现的笙可以证实其在战国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春秋前期笙就已经存在。
注释:
①刘文祥.浅谈笙的起源与发展[J].艺术交流,2002(4).
②李光陆.论笙与芦笙的源革[J].艺术教育,2010(06).
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中国笙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林富贵《笙的起源及发展》);梅雪林.笙的历史与现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4);王磊.浅谈笙的历史源流[J].艺苑,2009(07).
④张月.笙属乐器命名流变及类别考述[J].黄河之声,2012(18).
⑤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⑥钟之岳.论笙形制的变革对其演奏艺术的发展影响[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⑧⑪梅雪林.笙的历史与现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⑨王玲娟,程东真.《乐记》乐器词的义类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⑩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⑫孙志成.乐器“笙”的历史溯源及历史演变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10).
⑬王永.“笙诗”性质的几种解说再辨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03).
⑭文音.笙[J].乐器科技简讯,1976(02).
⑮⑯杨荫浏.笙—竽考[J].乐器科技简讯,1974(03).
⑰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杜明德.《礼记·檀弓》中的孔子形象——兼论《礼记·檀弓》可能的成篇时代[J].齐鲁文化研究,2009(00).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57-03
作者简介:
张明仪(1996-),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专业方向:音乐表演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