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鸳鸯谱》的喜剧概说

2016-09-28曾浩月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川剧

曾浩月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川剧《鸳鸯谱》的喜剧概说

曾浩月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本文以青春版川剧《鸳鸯谱》为例,通过分析喜剧情节,探究该剧的艺术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川剧;《鸳鸯谱》;喜剧概说

2015年5月21日至2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座谈会”。在会议的第三天,笔者在锦江剧院欣赏了由成都市川剧院排演、梅花奖得主陈巧茹复排的青春版川剧《鸳鸯谱》,领略到了川剧的喜剧美。

川剧拥有丰富的喜剧剧目。川剧《鸳鸯谱》是川剧大师刘成基导演的经典剧目,艺术价值极高,他在剧中饰演了乔太守这一角色。

唐思敏在《川剧喜剧情节形态概说》中写道:“塑造鲜活的川剧喜剧人物性格,完成优美高雅的川剧喜剧艺术,川剧喜剧的情节形态,有着特别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艺术作用和艺术使命。”[1]并将川剧喜剧情节概述为“拉、闹、藏、错、奇、扮、巧、吃”八类。《鸳鸯配》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是典型的喜剧,笔者将其喜剧情节拟归为“巧”和“闹”。

生活中隐藏着的诸多巧合被运用到川剧之中,既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又符合艺术内在的情理。章诒和在《在喜剧的王国里——川剧喜剧学习札记》中讲道:“川剧作家对喜剧情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构筑喜剧的情势方面,即抓取生活的瞬间,造成戏剧的机趣,迫使角色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势之中。”[2]83《鸳鸯谱》中有多个情节是因“巧”而展开的,因巧而出错,一步错而步步错,故而引出了妙趣横生的喜剧故事。第一场“庙会”中,刘秉义之妻谈观氏携女惠娘入庙,为其子刘璞之病求神问卜;徐雅携其女文姑、裴九老携其子裴政亦来庙求神;秀才孙润也于此时来庙观光。刘慧娘因拾得孙润的诗句而对他产生爱慕之情,而裴政与徐文姑亦一见钟情,这完全符合古典戏曲中才子佳人相识、相恋的情节走势。可川剧喜剧独出心裁之处就在于两对恋人在临别之际互赠信物寄托终身,但在慌乱、匆忙之中却错交信物。这一错虽打破了观众的预设情节,却也在情理之中。妙龄男女产生爱慕、互订终身,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不被允许的,只能偷偷摸摸,所以交错信物合乎情理,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制造了悬念。第一场因巧出的错,致使第二场“托媒”中孙润与徐文姑、裴政与刘惠娘错订婚约。更巧的是,孙润之姐孙珠姨已与刘璞订亲,谈氏按在城隍庙求签所得旨意,迎娶孙珠姨过门。刘璞拜堂冲喜轿临门,孙珠姨却怕刘璞病重,贻误终身,托病不肯上轿。孙母用乳娘之谋,强命孙润男扮女装,代姐出嫁。轿到刘家,刘璞果然病重难起,无法起床拜堂,谈氏便命刘惠娘女扮男装,代兄与“嫂嫂”拜堂。是夜,孙润与刘惠娘皆认出对方,方知因错交信物而错订婚约,二人遂私自结为夫妻。剧中“孙润代姐出嫁”“慧娘代兄拜堂”两个情节都因“刘璞病重”而成立于情理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超越了生活,故而在观众的意料之外,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也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笔者认为《鸳鸯谱》的后半部分的喜剧情节主要是“闹”出来的,“闹”出矛盾,“闹”出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形成喜剧情节。余秋雨说:“动作(情节)也罢,性格也罢,要成功地表现出来,必须经历一条无法避免的途径:纠纷和冲突。既然戏剧人物的性格是个别、具体的,那么只要一付诸动作,就必然和旁人的目的发生对立和斗争,这便是情节。”[3]283剧中,在孙润与刘慧娘私自结合之事泄露后,刘母和刘父将孙润传至跟前,向他大闹了一场。而后裴老九气急败坏地找刘秉义讲理,二人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再加上卷入是非中的谈氏,三人又大闹了一场。当裴九老扭着刘秉义去官衙要求伸冤时,谈氏又闹至孙府,并将孙母拉去官衙。徐雅认为孙润与刘蕙娘的结合违背了孙润与其女的婚约,又将孙润拉至官衙;孙珠姨为救母亲弟弟,也前往官衙。这样,三对青年及其长辈,还有两个人证(刘家丫头和孙家乳娘)齐聚官衙,满堂吵闹。封建家长们的闹,展现出其虚伪的封建道德的本质和丑陋的核心。在“闹”中,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撕掉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假面具。最后,乔太守快刀斩“乱”,将错就错,判孙润与刘惠娘、裴政与徐文姑、刘璞与孙珠姨结成夫妻。这一“乱点鸳鸯谱”之举,使有情人皆大欢喜,也使全剧的思想主题得到了升华。

该剧对封建社会礼法制度所制造的丑恶进行着撕毁性的讽刺与揭露,把讽刺喜剧转化为一场闹剧,在悲剧事件里挖掘出喜剧因素,在喜剧表演中烘托出沉重的氛围,令人叹服。但是,笔者认为该剧也存在不足之处,关键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例如:乔太守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人物,其性格模糊,并没有成为剧中的亮点;三对恋人中的主线孙润和刘慧娘戏份最多,却未把他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法枷锁的精神表现到位,导致剧作的反封建色彩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1]唐思敏.川剧喜剧情节形态概说[J].四川戏剧,1998(2).

[2]章诒和.在喜剧的王国里——川剧喜剧学习札记[A].戏剧论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27-01

作者简介:

曾浩月(1991-),女,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戏曲、川剧。

猜你喜欢

川剧
川剧版画传四方
川剧条纲戏舞台创作探究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