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德茶叶出口的贸易态势及其拓展空间

2016-09-27张鹏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9期
关键词:白茶红茶茶叶

张鹏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原本没有茶,17世纪初,荷兰的远洋商船经爪哇来到澳门,将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因德国西北部的东弗里斯兰与荷兰接壤,最早与茶结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德茶叶出口,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目前占德茶叶进口总量20%以上。当前中国对德茶叶出口贸易,既存在风险和阻碍因素,也面临着进一步拓展的新的市场空间。

一、中国对德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德国茶叶出口贸易,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绿茶需求旺盛,中国出口德国茶叶增速较快。至1999年达7720.7吨,占德市场比重14.6%,取代印度第一地位。从2000年起,由于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趋严,中国出口开始骤减。至2003年降至4463.6吨,占德市场比重8.0%,回落到第四位。其后经数年努力,出口逐渐有所恢复,2007年再度成为德国最大茶叶进口来源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加之德国茶叶标准提高,2009年中国对德出口降幅23.4%。近几年来,中国茶叶农残有所控制,对德茶叶出口相对良好。2015年对德茶叶出口12478.1吨,金额4970.2万美元,占德市场份额22.4%,居第一供应国(表1)。同时为中国对欧盟出口茶叶第一国,约占输欧总量50%以上。

近年来,我国出口德国茶叶的产品结构,相对较为稳定。以绿茶占主导地位,其次红茶,再次特种茶,如花茶、普洱茶和乌龙茶等。2015年,中国输德绿茶、红茶和特种茶的比例,分别为71.9%和20.1%和8.0%。出口贸易方式上,始终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及其它贸易极少。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国出口德国茶叶,其中内包装大于3千克的散装茶叶,数量12393.1吨,占总出口量99.3%。出口最多的省份是浙江,占全国70%以上,其次为湖南、福建、云南、安徽等省份。现有的茶叶出口,主要是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茶叶公司、湖南省茶叶公司、上海天坛茶叶公司等茶叶出口商。

二、 德国进口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进口市场多元化,茶叶生产国竞争激烈

德国茶文化风行较晚,最初被视为药物在药店出售。德国境内森林密布,花果繁盛,花果茶是德国家庭必备的日常饮品,有上百种花草茶和果粒茶。原料主要是一些浆果,如蓝莓、覆盆子、接骨木果、樱桃、葡萄、玫瑰果等;而向日葵花、矢车菊、紫罗兰、玫瑰等,则作为调色和装饰。虽名为“茶”,其实只有花果,与茶叶没有多大关系。茶的崛起,一方面是药用保健功效,如防癌、防病和减肥等,被德医学界认可。二是德国茶商的推动,广采世界茶饮料配方,分纯味型、熏香型、红绿茶混合型、药茶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21世纪以来,德国从世界进口茶叶稳定增长,由2000年进口量3.50万吨,金额0.98亿美元,增至2015年5.72万吨,2.22亿美元。以进口量计,年均增速4.5%左右。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口有所减少,其后渐复回升。德国茶叶进口市场,相对较为多元化,其茶叶进口来源国,主要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2015年,德从上述五国的进口份额,依次为21.8%、21.0%、13.6%、7.5%和4.6%。应该说,世界茶叶的主要生产国,在德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在德茶叶进口来源国中,近年中国增速较快,2000-2015年,德从中国进口茶叶年均增速8.1%,高于从世界进口均速4.5%,中国是世界唯一的七大类茶叶出口国,对德茶叶出口仅占全球4%左右。红茶方面,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品质较高,占据德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红茶不具竞争优势,长期徘徊不前。绿茶方面,中国虽一枝独秀,但越南和印尼等国,也不容忽视,目前中国虽为德茶叶进口第一来源国,但近十余年来,其实所占份额不断波动。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相比,并非绝对主导的一枝独大,德茶叶进口均价,最高为斯里兰卡4.56千克/美元,其次印度4.25千克/美元,中国3.98千克/美元,居第三位。

(二)红茶进口占主导地位,偏好中高档袋装茶

德国人的饮茶习惯,红茶占绝对主导地位。由于在各种热饮中,咖啡仍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料。是故受其影响,德国乃至欧洲的传统茶文化,消费者始终偏好色泽较深、接近咖啡色的红茶。2015年德国从世界进口红茶4.02万吨,占茶叶总进口量70%以上。德国人最爱红茶,其次绿茶,药茶与花果茶,也颇受欢迎。德国人均茶叶(红茶和绿茶)消费量为26升/年,其中红茶占比例80%,居绝对主导地位。绿茶占比为20%,相对处于附属地位。德国茶叶销售渠道较为丰富,以零售为主、专卖为辅,主要有超市和连锁店(60%)、零售店(18%)、宾馆饭店餐饮(13%)、邮售和其它渠道等。

由于德国民众收入和福利水平较高,消费者大都以中高档茶叶为主。对茶叶卫生标准要求也高,不喜散装茶叶,偏好包装精美,便于冲泡的袋装茶。若按茶叶消费量,德国人年均0.6公斤左右。虽不及爱尔兰和英国,但茶叶进口均价超6000马克/吨,居全球之首。据德茶叶协会统计,按包装方式,德茶叶市场产品上千种,其中85%以上都是双囊的袋泡茶形式。饮用散装茶较少,不愿在茶汤中看到茶叶。其壶泡法“冲茶”,以金属制作的网状茶漏进行过滤。中国散装茶难以主导欧洲市场,此也为原因之一。

(三)茶叶贸易大国地位突出,质量安全监控严格

近年德国茶叶贸易大国地位日益突出,其进口茶叶,国内存量和加工再出口各占一半左右。2015年德国茶叶出口2.51万吨,占进口量44%左右,出口市场涉及欧盟、美国等96个国家和地区。除强大的工业基础,还有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德国茶叶协会,定期对茶叶来源国的农药残留状况进行分析评判。一旦发现问题,将对原产国的茶叶生产进行干预,对涉及种植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检查。由于常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局限性,近年中国茶叶农残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德国所采纳的欧盟农残标准,自2000年以来,相关法规频繁调整,常一年多调,仅2015年就进行9大项修订。项目不断增多,限量愈趋苛严。截至2016年2月,茶叶农残限量增至478个。此外则采用“默认标准”,即检测仪器极限0.01 mg/kg。不断加强对中国茶叶农残检查力度,限定抵达的特定空港及海港,强制10%比例检查,不达标就地销毁。

欧盟茶叶农残标准,无论数量和要求,都远高于中国。中国2014 年《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涉及茶叶28项,欧盟则有478项。近年来,欧盟RASFF预警通报中国茶叶农残情况:2012年45次、2013 年28次、2014年30次。至2015年,不完全统计有25次之多。产品涉及高档珠茶、蒸青茶、花茶、白茶和乌龙茶等。通报频次最多的农药种类,主要有啶虫脒、吡虫啉、三唑磷、噻嗪酮、灭多威、毒死蜱等16种。而中国仅规定其中4种农药的限量要求,且比宽松德国标准宽松很多,其它12种则未规定。

(四)坚持“零风险”原则,保护民众消费健康

德国茶叶市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零风险”原则。做为欧盟成员国之一,为保护民众的消费健康,在食品安全政策上,对一些毒性风险未定的所谓“新型污染物”,并不参照国际FAO/WHO安全性评价原则。而采用欧盟典型“零风险”原则,只按照自己的考虑点进行制定。屡开世界先例,不惜违反WTO原则。比如蒽醌类物质,并不是农药,在自然界的多种植物中存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对人类可能致癌”,但“证据不足”。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并不存在人为添加情况。目前茶叶中蒽醌成因不明,风险情况未定。检测技术不成熟,且检测结果稳定性差。但2013年,欧盟对中国茶叶蒽醌残留限定0.01mg/kg。至2015年5月,始放宽为0.02mg/kg。这既不符合本地区法规,也违反WTO《SPS协定》的“科学证据”原则,有人为设置贸易壁垒之嫌。目前中国被检出频次最多,乃输欧茶叶风险之首。

另一个是高氯酸盐。属于一种溶解度高的有毒物质,流动扩散性强,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2015年,德国茶叶协会曾对多国茶叶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产自中国的所有茶叶样本都含高氯酸盐,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尚未发现。由动物实验显示,可能会影响人体碘的吸收,导致甲状腺或其它疾病。但动物实验的剂量,明显高于人体的日常生活接触水平,故不能作为人类健康风险的结论。且茶叶生产加工中,也不存在人为添加的情况。目前,欧盟正酝酿针对中国茶叶0.75mg/kg限量标准,预计2016年颁布。虽说保护本地区民众的消费健康,而一旦实施,将对中国茶叶出口德国及欧盟产生极不利影响。

三、 中国对德茶叶出口的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

(一)茶叶出口运输条件改善、市场潜在空间较大

中德位于“丝绸之路”的两端,“丝绸之路”之名,即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命名。新的时期,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随着经贸合作战略的不断推进,无疑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新机遇。如2015年,中国茶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8.2万吨,较上年增长15.2%。且国际铁路贸易通道更快捷,可令“茶叶飘香新丝路”。如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渝新欧”,郑州至德国汉堡“郑新欧”,比海运节约15-20天。茶叶保鲜时令性强,一年一度新茶上市,以最快速度到达,实现优质优价。

此外,前面已经指出过,德国人的日常“茶”饮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国自产的花果茶。自2013年以来,德国权威机构检测发现,德市场流行的部分花果茶,含有一种天然有毒生物碱——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且含量“出人意料的高”。长期饮用可能存在健康风险,过量摄入则导致急性肝损伤,尤其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如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就选取221种花果茶样品,如甘菊茶、薄荷茶、茴香茶、荨麻茶等,进行检测。其动物实验显示,某些生物碱还可致癌和致突变等。显然,这对中国茶叶对德出口是一个利好消息,德国茶叶协会认为,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茶叶,近年正受前所未有的欢迎,尤其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热衷饮茶。应该说,中国对德国茶叶出口的市场机遇不单存在,且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二)多元化如白、黑等特种茶,拓宽市场空间

中国茶叶品类齐全,唯相应开发和推介不足,除绿、红茶外,其它特种茶出口占比很低。欧美国家研究发现,白茶相比其他茶类,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具抗癌、抗氧化、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血压等功效。且“一年陈,三年宝,七年可为药”,能长期储存。福建福鼎白茶,包括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等。借鉴欧洲红酒酒庄生产管理理念,建立“白茶庄园”6000余亩,标准化种植、采摘和生产。通过德国BCS有机认证,价格是普通大宗白茶3-6倍。浙江安吉白茶,原产地具非常明显的品质特征和优势。2015年出口德国,均价每千克90美元,是我国出口茶叶均价20多倍。

一般的轻发酵茶,对于饮食无规律的现代爱茶人,确有搜肠刮胃的“不可承受之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黑茶如普洱茶,则性温和,暖胃且不伤胃,更有减肥降脂、降血糖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抗癌甚至抗衰老的功效。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曾兴起普洱减肥茶热,风靡一时,均价高于红茶和绿茶价格。后因农残问题,新闻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生态检测》(Okotest)月刊和《检测》(Test)杂志等,不得不一度退出德国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农残控制,普洱茶出口逐步恢复,2015年出口德国达548.1吨。在当今绿色消费潮流下,德国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三)加快种植名优有机茶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中国2000年开始重视茶叶农残,曾一度显著下降。但常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局限性,近年茶叶农残遭遇难进一步突破的瓶颈。唯发展有机茶,才是突破欧盟壁垒的一条出路。德国茶叶协会统计,有机茶年销量800吨左右,占3.9%,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机茶遵循自然规律,采用有益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食品添加剂等。名优茶有一定知名度,具独特外形和色香味品质,如带毫芽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及造型工艺茶等。特定区域和产地,数量相对有限。应将二者整合,发展中国名优有机茶,优势叠加,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发展名优有机茶的有利条件,一是茶树品种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绿红黑白青黄,六大茶类,形成风格各异的特色名优茶。二是很多边远山区茶园,很少使用化肥农药,较易发展有机茶。三是名优有机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具价格成本的优势。2015年全国茶园总面积4316万亩,其中有机茶占6.2%。具体发展措施为:一是推动产业化和标准化,坚持“出口公司+基地+茶农”的农工贸一体化模式。二研发有机茶生产技术,如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生产应用等。三开发小包装产品,培育利润增长点。不做散茶原料供应商,占有属于自己的专享份额。

(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茶叶,走中高端茶叶的深加工之路

中国名茶众多,出口却绝大部分为散装原料,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应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走中高端及深加工之路,适应德国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重组等组建茶叶国际集团。重视品牌形象设计,开展名茶、名企联合对外宣传。构建国外分销渠道,打造中国茶叶名片。如云南省普洱市的品牌普洱茶,出口德国每千克达2000欧元。贵州省“绿宝石”绿茶和“红宝石”红茶,机械化采摘,规模标准化生产,经400余项欧盟农残检测,2012年出口德国均价16美元。在德两大高端连锁超市Kaufhof和Karstadt上架,获主流消费群体认可。2015年,获德国农业协会(DLG)颁发茶叶类产品金奖。

深加工方面,中国独特优势,在于绿茶和特种茶。一方面,可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德国茶机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走“科技兴茶”之路。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开发出口新产品,如袋泡茶、保健茶、速溶茶、饮料茶等。2014年浙江省“采云间”茶业,率先采用冲氮包装技术,解决绿茶常温保鲜问题,出口德国保质期达18个月。福建福鼎白茶,通过品牌引领、研发新品、铸长链条等途径,将茶产业推至高附加值的第二三产业。创新多样态的白茶衍生品,如与现代生物科技结合的虫草白茶、白茶木糖醇、氨基丁酸白茶胶囊等,开启白茶掘金时代。

(五)茶叶标准要加快与国际接轨,规避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茶叶拓展德国及欧盟市场,需解决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首先安全标准方面,应参照欧盟农残标准,加强对比研究,修订我国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产品标准方面,可与国际ISO接轨,增设内在物如儿茶素、总多酚及二者比例的指标,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其次,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突破农残瓶颈问题。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及平台建设,切实降低茶叶农残水平。第三,推进GAP、HACCP和ISO等国际认证,标准化生产。“过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质量有保证”,提高欧洲进口商的信任度。

对于新型污染物的出现,国家应加快进行立项研究,投入专项资金,组织相关科研力量,对污染物的来源途径、作用机理及相关的解决措施等,尽早研发成果并付诸实践。关于高氯酸盐问题,亦可沟通协商,争取欧盟不针对中国茶叶出台强制标准,或限量标准不过于苛严,避免无谓的贸易壁垒和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晓钟.德国茶叶标准提高对中印茶叶出口影响及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2(11):87-90.

[2]中国驻汉堡总领馆.中德茶叶贸易一览[N].中华合作时报,2013-2-19(05).

[3]任捷.中国出口欧盟茶叶质量及风险分析[J].茶叶,2014(2):65-68.

猜你喜欢

白茶红茶茶叶
《幸福的红茶时光》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绘本
蜜香红茶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香喷喷的茶叶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红茶与绿茶有什么区别?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