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性组织员工职业特点与规范分析

2016-09-27余仲华

人事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营利非政府公益性

余仲华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要求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益性的发展定位,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医院大部分是属于公益性组织。本文简要就公益性组织员工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规范作一些分析,以便于人们理解为什么公益性组织要破除逐利机制。

一、公益性组织的组织属性

公益性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为宗旨的、开展各种志愿性公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公益性组织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别于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概念,它包括公益性事业单位、民间公益性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等。我国有诸多的公益性组织。其中,既有党政机关所属的,如部分事业单位和大多数社会团体;也有社会上组建的,如民办非企业组织。

虽然在国际上非营利性组织、非政府性组织的概念应用较广泛,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非营利性组织及非政府性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而且在概念内涵及外延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而公益性组织的概念容易为人们接受,并且与我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沿革契合得较好,故人们习惯于沿用公益性组织,其中不仅涉及公益性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涉及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主性、志愿性等概念的理解。

(一)公益性

公益性是公益性组织的最根本属性,是与非公益性组织相区别的基本标志。公益性组织的内驱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是组织化的志愿机构。公益性组织存在基础在于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以共同价值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组织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而不是侧重于经济效益的考虑。

(二)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公益性组织的一个基本属性,指公益性组织不能通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来获得收入以维持自身的存续和发展,以此与市场中的营利组织相区别。但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公益性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会盈利,而是侧重强调它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在现实情况中,非营利组织也会取得一些收益,这些收益并不是返还给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而是投入到体现和反映组织宗旨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具体而言,它的非营利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公益性组织的一个根本宗旨,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获取利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第二,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而只能用于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自身的发展。第三,不能将组织的任何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三)非政府性

非政府性也可称之为民间性,是指这些组织不能像政府一样通过征税等手段获取资金、财产,以作为自身运作的支持,非国家的社会联系和协调机制明显,因此有别于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不隶属于政府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其活动不应受政府的制约,即使接受政府的资助,也仍然独立于政府之外,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责任能力。

(四)自主性

公益性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市场营利组织而存在的独立社会组织体系,拥有相对的自主权,在人事、财务、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等方面享有较为广泛的活动空间,在日常工作、开展活动等方面享有自主权,即可以在法律法规的限定范围内独立地开展业务活动而不受外界的干扰。虽然公益性组织要经常和政府交流,但是法律必须明确而有力地保证其独立的人格,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它不接受任何国家机构的领导、命令、指示,其内部事务在法定范围内不受非法的干涉。

(五)志愿性

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愿合作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发展的基础,组织组建和加入其中一般都是自愿,其组织成员往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通常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接受社会的检验。

二、公益性组织员工的职业特点

由于公益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特点,使得在公益性组织中的员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具体如下:

1.不谋求个人利益。即在价值导向上,要与组织的公益性相协调,在公益性组织中工作,更多的是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或基础,而不以纯粹的个人经济利益为导向,要求员工对公益性事业有极大的认同感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个人的经济利益是处于第二位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公益性组织中工作追求的不是自己个人经济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或赢得社会的尊敬。

2.崇尚志愿精神。即在职业精神和道德上,由于公益性的特点,该类型组织就要求其员工能尊重组织的宗旨,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自觉自律,多为组织和工作着想,要发挥个人的志愿精神。一旦组织的形象被损害,那么对于公益性组织开展活动来说就将面临较大困难,社会质疑的增加会使其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因此,公益性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3.注重非经济性激励因素。即在工作报酬上,相对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而言,公益性组织要低一些;在激励员工工作方面,报酬的作用不是绝对和唯一的。非经济方面的考虑对投身于公益性事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4.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即在工作知识、技能要求上,公益性组织对于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事业的人来说,一般要求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而言,要具有比较高的管理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与外界的沟通协调能力,要争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以维持和壮大所从事的事业。

5.职业发展定位于社会性与精神性。即在职业规划上,由于公益性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在这类组织中工作的人们大多不是把个人经济利益——收入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大多是为了社会利益或个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或价值实现,因此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是在社会利益或个人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指引下设计和安排的,大多是为了社会公益事业而奋斗终生,以此作为整个职业和人生的追求。

三、公益性组织员工的职业规范

企业是组织起来的资本,政府是组织起来的权力,而公益性组织是组织起来的志愿精神。因此,针对此类组织的特点,对员工的职业规范与另外两类社会组织形态有一定的区别,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为保证公益性组织的正常运作,需要对员工的工作规范做出明确的界定,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当然,其中的党员要遵循党的组织纪律约束。

1.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公益性组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崇尚公共道德,爱岗敬业,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2.技能和知识方面。公益性组织中的事业单位集中于基础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是知识含量比较高的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应地比较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才可能胜任此类工作。另外,公益性社会团体员工,对外的公共联系较多,要做好组织公共关系,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人际关系技巧,以利于工作的开展。总的说来,公益性组织除了对员工的道德、价值观、职业精神具有特别的要求之外,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适应公益性事业的特殊要求。

3.个人成长和进步方面。现在社会的变化很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工作开展的需要,要求公益性组织员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这在其职业规范中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提供公益性事业发展的人才保证,促进公益性事业的平稳持续发展。

4.维护公益性组织的社会形象。公益性事业是为广大的社会成员举办的,其社会形象好坏关系到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才有利于公益性事业的开展。作为公益性组织成员的员工有义务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自觉地进行有组织的宣传和推广,便于为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并推动公益性事业的发展。

5.财务纪律方面。公益性组织相对于企业等经济组织而言,财务上的往来要简单、清楚、合法。公益性组织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外,可能还会有较大量的外部捐赠、存款利息等来源。作为员工,要遵守组织的各项财务制度,不铺张浪费,尽量把资金用到公益事业上来,发挥公益性组织的真正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营利非政府公益性
爱婴室上半年营利双降,收购玩具商、投资MCN求增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
培养经营人才 探索营利模式
加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