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村的枇杷“熟”了
2016-09-26汤芮
◇ 文 图|本刊见习记者 汤芮
改革村的枇杷“熟”了
◇ 文 图|本刊见习记者汤芮
从黔江区黑溪集镇出发,沿着蜿蜒平坦的通村公路,行车约20分钟,就到了位于九曲河上游的改革村。
沿途成片的枇杷林和脆红李让人印象深刻,这是黔江黑溪镇引进业主打造的枇杷果园。
引进枇杷助村民脱贫致富
“你看我们的枇杷又大又好,每年都供不应求。”这是枇杷园主人周晴的话。
周晴是浙江温州人,之前开超市,认识了现在的妻子。2008年,跟老婆一起来到了改革村。看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荒废的农田,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在老家有种植的经验,他就想在这里自己创业,把这片土地利用起来。
第二天,他将土壤拿去化验,结果显示土壤非常好。这里日照多,土壤好,海拔也非常适合种植枇杷。“我当时就是一心想着带个产业回来,带动老百姓发展经济。”周晴乐呵呵说。
可刚起步,问题就出来了。“南瓜、枇杷树会吸收土里的营养,杂草太多,都长不好。”周晴说,每个月不得不请工人来除草,光是人工费都得花费上千元。不仅如此,南瓜和枇杷树都会滋生一些虫害,两者互相影响,反而还种不好,土地也难以滋养。
怎样让枇杷树长得好、土地利用率高、又让土地营养能够得以恢复?周晴着实犯了难。
转机出现在2012年,黑水镇政府开始推广“林下经济”,即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这一新思路,瞬间破解了周晴的难题。
“对,就应该养鸡,鸡是草和虫的天敌。”周晴开始盘算,鸡吃虫子,可以防虫护林,粪便可以育肥林地。林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利于鸡的生长,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疫病,土鸡的味道也会大大改善。
事不宜迟,周晴从湖北等地引进良种乌皮鸡4000只,开始在枇杷林放养。“平时鸡都会在林间找虫吃,也会吃一些杂草,我们再喂一些玉米、豆粕,保证土鸡的质量,根本就不用操心。”周晴说,枇杷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风降温,不易生病,十分利于家禽的生长。家禽吃草吃虫,粪便肥林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
周晴果园的“绿壳蛋”
2014年开始,枇杷开始挂果,小鸡仔也正好长大。
“一亩土地平均栽种50株枇杷树,每亩平均产量125公斤,按每公斤40元算,一共5000元。一亩枇杷园平均能养25只土鸡,每只土鸡约100元,就是2500元,加上3元一枚的‘绿壳蛋’,一年至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所有的加起来,就有超过10000元的收入。”周晴说,相当于每亩土地增值了一倍。村民种的枇杷如果没卖完,周晴以每公斤10元的保底价收购,还提供枇杷修剪、施肥、没投产前打药等技术支持。
在他的帮助下,村民们少则种了100株,最多的超过1000株,收入5000-10000余元。现在周晴的枇杷园有200多亩,年产约1万公斤。
村民迎来了新春天
在改革村,受到周晴帮助而脱贫的有60多户,廖玉仙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廖玉仙在改革村二组,现有10亩土地,种植了500株枇杷树。她和老伴身体都不好,老伴还有残疾,自己平时只能打打零工,家中没有稳定收益,年纯收入仅2000多元。周晴对他们家特别关照,请廖玉仙到枇杷园帮忙,也鼓励和支持廖玉仙自己种植枇杷。预计3年后,廖玉仙家种植枇杷带来的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而且,廖玉仙也开始林下养殖,她现在有100只土鸡,一天可以产蛋70枚,这也是一笔比较稳定的收益。
改革村的枇杷园种植面积已达到200多亩,且已全面投产,通过电商平台的推介,园区今年所产的枇杷全部都是客人上门采摘,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的销售。同时,在枇杷园内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今年养殖土鸡及旱鸭8000余只,土鸡、鸡蛋和旱鸭也实现了足不出户的销售。
园区正在扩大种养殖规模,现又流转土地近300亩,带动周边51户农户种植。预计到2016年底,实现1000亩的种植规模。同时,为了枇杷保鲜,在园区建成了一个冻库,为扩大规模和效益打好基础。
Loquats Grow Ripe in the Revolutionary Village
黑溪镇红李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