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2016-09-24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虎艳华
文/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 虎艳华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文/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虎艳华
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是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协同开展的教育。家、园、社区的协同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极构建家庭互助小组,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家庭互助小组是指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针对幼儿的发展问题和家长教育需求,由家长和教师、社区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利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资源进行的10个左右家庭的小组活动。它是一种既对幼儿有教育作用,又对家长有帮助的,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 “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 “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 “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 “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 “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 “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 “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 “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 “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 (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 ‘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 “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 “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将幼儿园的教育作用以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方式向社会辐射。为了向社区辐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成效,共同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中二班和大一班的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积极筹办了以 “携手社区,快乐互助”为主题的 “家庭互助小组社区活动日”活动。活动中,互助小组展示了自己的小组活动成果的同时也让社区的大小朋友共同受益,真正实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助、家庭之间的互助、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互助。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系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在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13B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