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及对策
——以福州市八所高职院校为例

2016-09-24张兆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维度

张兆延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及对策
——以福州市八所高职院校为例

张兆延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本研究以福州市八所高职院校127名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对其进行测查,探讨高职院校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福州市;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对策

职业倦怠是一个全球性的常见职业心理问题。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从国外经验看,职业倦怠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现在开始衰减。从国内情况看,这一问题进入人们视野的时间并不长。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职业倦怠高发是必然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的严峻,教师职业倦怠呈现高发趋势。尤其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有蔓延和加深的趋势。为此,本文试以福州地区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八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加以归因分析,提出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之策。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福州地区八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来自省属高职院校3所、市属高职院校5所(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校3所,一般校5所;公办学校5所,民办学校3所),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调查问卷130份。经统计,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97.69%。

2.研究工具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基于Maslach等人的倦怠问卷(MBI)三个维度: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自我成就感(PA)。问卷题目编制主要参考MBI的一共22道测试题,并根据我国国情,结合福州市八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访谈结果,对选项项目做了适当增删。

3.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2数据表明: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均值为2.5946、2.7381、2.1396,可以看出福州市八所高职院校辅导员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存在中度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偏低。

表2 福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表3 辅导员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3统计表明: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男性辅导员高于女性辅导员,女性辅导员在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维度上比男性辅导员高,但性别因素对去个性化、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差异不明显。

表4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辅导员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职业倦怠程度逐渐增强,自我成就感维度职业倦怠逐渐减弱。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都处于中度状态,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较为严重。

表5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工作3-5年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其次为5-10年,1-3年最低。去个性化的维度上,工作5-10年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其次为3-5年,最低的为1-3年。在自我成就感的维度上,工作1-3年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其次为3-5年,最低的为5-10年。

表4 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年龄上的差异检验

表5 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检验

表6统计表明:未婚辅导员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维度均比已婚辅导员职业倦怠高,但差异不显著。

表6 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检验

表7统计表明:学历因素对去个性化、情绪衰竭和自我成就感差异不明显。但是,本科学历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较硕士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高。

总之,调查统计表明福州地区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中度职业倦怠。其中,去个性化维度最为严重,有过半辅导员对目前的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说明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繁琐,任何部门都可以指挥辅导员,使得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作情绪,加上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连周末的时间都被挤占,更让辅导员感觉身心俱疲、压力重重、脾气变坏、情绪低迷、情感枯竭。调查显示:73.08%的辅导员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换做别的工作。

表7 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学历上的差异检验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

1.专业素养有缺失

调查发现,八所高职院校辅导员毕业于各高校不同专业,且大多数辅导员非思政专业或教育专业。上岗前,对辅导员职责尚不清楚,对辅导员角色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更缺乏思政专业知识与理论,导致许多辅导员无法面对学生进行较好的、精准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领,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

2.职业认同感不足

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不是把辅导员职业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而是把它当做一块“跳板”,从心底里并未认同辅导员这项工作,认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耗神多,枯燥乏味,这种职业认同不足的认识从心理上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岗位认知失当

调查表明,一些辅导员没有正确认识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往往抱着极其功利的思想,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工作能够立竿见影,看不见思政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这种受岗位认知影响的辅导员,往往工作不主动,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产生职业倦怠。

4.个人成就感偏低

高职院校辅导员多为年轻一族,他们对工作有热情,有激情,也有期待,他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取得骄人成绩,但现实中每天忙于学生琐碎的事情上,从年头忙到年尾,还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业绩,加上辅导员职务上升空间小,外出进修、培训等机会少,长此以往,难有成就感,容易消极怠工滋生倦怠情绪。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

1.对辅导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编制不足,人员流动频繁,辅导员满意度低等,说明高职院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加以重视、予以培养,表现在领导嘴上重要,平时次要,忙起不要,甚至提出人人都可以担任辅导员,导致辅导员缺乏自尊、自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调查显示,有49.79%的辅导员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转岗机制等,迫切希望有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相关文件和举措。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的不在少数,这大大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3.工作任务繁杂、负担重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当下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调查表明,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工作重心偏离等现象。不少院校要求辅导员除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承担院系办公室事务、学生公寓管理、后勤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接受校内多部门发布和安排的任务。工作量急剧上升,使辅导员疲于应付,工作浮于表面。

4.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

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管理不科学,造成辅导员发展方向不明朗,抑或发展渠道不畅通,辅导员在工作轮岗、职务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公平。而公平感的缺失容易使辅导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严重者诱发辅导员职业倦怠。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1.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意识是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越来越仓白,辅导员的权威性是越来越弱,学生的权益意识是越来越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空前增大,辅导员工作压力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扩招减招带来的影响

前几年,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扩招,造成学生数激增,生源素质下降。近两年,考生生源减少,为解决生源短缺问题,许多院校普遍采取降分录取,这样低素质生源让原本高强度工作的辅导员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学生自卑感、孤独感强,情绪容易失控,这使辅导员工作极为困难,心理负担重,容易滋生职业倦怠。

3.社会期望过高的影响

当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开始上升,随之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被赋予更高的期望。然而,现实中学生一旦出现学风滑坡、心理障碍以及突发事件时,辅导员便成了第一责任人,有事就找辅导员成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思维定势,这无形中给辅导员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诱发职业倦怠。

4.社会地位偏低的影响

一些学生和家长直接把辅导员视作教辅人员,说话不客气,缺乏应有的尊重。辅导员面对这种尴尬的地位,容易产生内心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消极、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此外,福州是沿海开放城市,人民生活小康,消费水平高。然而,眼下辅导员工资收入相对于福州整个经济收入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这种高支出与低收入的落差给辅导员造成了较大生活压力,难有成就感。

五、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促进辅导员自我调适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首先,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职业选择。其次,辅导员要关心时事政治,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再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广泛涉猎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工作自信心和成就感,消除职业倦怠。

2.端正从业动机,提升职业认同

只有端正从业动机,才能不断提振职业精神,拉近学生和辅导员在心灵上的距离,学生才会向辅导员坦诚困惑,真正把辅导员当做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良师,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在录聘辅导员时就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认同调查,杜绝缺乏职业认同感的人混入辅导员队伍。

3.增强服务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辅导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激发工作热情,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切实做好在学习、心理、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难题,为学生释疑解惑,甘做铺路石,甘做搭桥人。

4.客观评价自己,增强工作信心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辅导员崇高的师德、良好的工作精神风貌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用自己正确的“三观”引领和塑造学生,享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快乐。

(二)改善学校组织环境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途径,严格准入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辅导员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待遇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对完成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工作、就业工作等,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搭建平台,实现优秀辅导员在校内岗位的流动,让优秀辅导员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蓄水池”。其次,要提高工作待遇,确保辅导员投入与回报正相关,增强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3.理顺岗位职责,减轻工作负担

高职院校要对照全国、全省辅导员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落实政策,严格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配齐辅导员,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和负担,并着眼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大局,进一步理顺辅导员岗位职责,保证辅导员主要时间和精力潜心本职工作,避免辅导员“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4.建立流动机制,畅通发展渠道

高职院校要积极规划辅导员的发展渠道,努力拓展辅导员的流动空间,实现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多渠道解决辅导员转岗、提拔、发展问题,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1.适应社会变迁,精准角色定位

辅导员角色定位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展。在今天,辅导员职能又赋予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之特色,必须精准定位,使辅导员在其基本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各级政府和高校应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促进辅导员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价值感,降低职业倦怠。

2.优化支持系统,化解招生难题

各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搭建辅导员沟通交流平台,分享工作经验和收获,不断提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充分理解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予辅导员工作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在当前生源紧缩背景下,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改善辅导员工作、生活待遇,预防和排解职业倦怠。

3.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合理期望

各级政府要重视并支持辅导员事业,每年开展评选“全国、省、市优秀辅导员”活动,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榜样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社会媒体加大对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理解并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舆论氛围。社会赋予辅导员以合理的期望,减轻辅导员心理压力,增强辅导员工作乐趣。

4.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社会地位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各校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建立各级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搭建辅导员交流、进修、晋升等起飞平台,切实提高和改善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积极为福建自贸区、福州新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G718.5

A

1673-0046(2016)7-0046-04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维度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