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6-09-24裴宁
裴宁
摘要 当前,高校后勤队伍的建设作为社会化的核心改革,在一段时间的改革后,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均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截止到目前,高校的后勤化的社会改革目标还没有完成。高校的后勤运行机制尚未实现质的变化,服务市场尚未健全发展,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后勤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本文简述了高校后勤人员的含义,探讨了当前的后勤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建设 高校 后勤员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12
当下,时代是发展的,学校也在发展壮大中。落后的管理方法己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了。这需要我们勇敢创新,积极进取,及时进行后勤工作的改革。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其实是高校后勤借用学校、政府、市场的职能进行合理管理以及配置,借助后勤的资源,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率。高校后勤的改造需要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按照高校的后勤智能,重新分配社会、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按照现代化的要求为高校的发展建立生产经营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得高校的服务环境有了可靠保障。
1高校后勤职工简述
高校的后勤是为学校培养人才,为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生产支持以及生活服务的部门。高校后勤是一支庞大而复杂的队伍,其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从工作内容上阐述,包括综合行政服务、维修服务、物业服务、膳食服务、安全质量服务、医疗服务、职工住宅服务、能源服务等方面。从工作人员方面可划分为两大块:在编职工(即有事业单位编制的职工)和非在编职工(即外聘职工)。在编人员工资与非在编人员的差别表现在工资基数、保险福利、人员晋升等方面。
2当前高校的后勤现状
2.1人员效率低
当前高校进行的社会化改革,要想进一步壮大发展,人才问题是关键点,而高校的后勤不仅很难引进人才,同时即使引进来了也很难最终留住相关人才。外界对高校后勤队伍的认识普遍为工作效率低,人员素质低。如果从后勤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后勤的工作十分辛苦,事情又多又杂,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在社会中得不到肯定,在学校里的得不到其他部门和学院老师及学生的支持,这使得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后勤人员难免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波及到工作,形成不良循环。而且后勤管理队伍中,后勤人员相对而言缺乏较为严格的奖惩制度,实际工作中做好做坏的区别不大,这就使得很多员工安于现状,动力不足,不再锐意进取。
当前学校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年龄老龄化严重且人员学历普遍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后勤部门福利待遇较低,且外界对其工作的不认可造成的,促使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到后勤部门任职。久而久之,使得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没有激情和动力,停留于现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的不良结果。
2.2管理方法落后
在当前的工作中,后勤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他们按部就班,很少进行创新,日子相对比较安逸。而队伍的管理工作也仅仅停留于事务的管理阶段,缺乏创新。现行的管理、观念以及手法并不适应现代的发展。从后勤管理的结构层面来看,一部分学校采用的是直线式的职能形式,后勤方面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管理结构使得企业的运营无法施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这就导致了后勤的管理内容与形式的差别较大,决策不方便。从后勤的管理体制来看,一些学校将后勤的职能部门当作管理部门来安排工作,这使得后勤管理机构的权力化严重,导致后勤管理偏离之前的服务宗旨。此外后勤的咨询体制不够健全,监督管理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不然最终会导致决策多、执行者少的情况。
高校后勤是由在编职工和外聘职工两部分組成的,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尚未形成由业务为主导的评价规模。由于高校后勤的队伍不同,就造成了员工之间的相处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集体工作的时候缺乏团结精神,这就导致了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加大了人员的管理成本。
2.3体制突破难
学校对于后勤部门的理想构想是将其企业化,盘活后勤资产,降低办学的成本,保障管理人员的发展。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后勤实体的企业化模式又是学校不希望看到的模式。后勤实体若是干得好能够使学校蓬勃发展,干不好则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在全国后勤化的改革会议指导下,后勤工作在不断地改革。正是在这股和煦的春风下,后勤管理的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有些地区还为此还成立了高校后勤协会。但由于历史问题,新的管理机制难免受制于现有的高校管理,后勤实体基本照搬的是后勤机关的职能操作,一些后勤实体仍旧按部就班,缺乏了社会竞争力,且经营体制比较单一,不适应市场的发展。
3如何强化后勤队伍的建设
3.1改变人员环境,提升用人机制
当前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比较繁杂,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考核体系。在进行员工的考核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倾向性,一些单位即使设定了考核机制,也只是形式层面的而已。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应当突破当前的用人局限性,更新用人机构,改变人员的环境,精细化管理。在高校中建立考核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后勤工作的有序发展。首先应当更新人员的观念,提升干部的竞争与选拔机制,强调工作业绩与工作能力挂钩。从制度与执行层面而言,应当为后勤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用人环境,一支比较有活力的队伍就需要健全的机制与制度作保障,使得各种性质的员工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其次,管理者应当树立绩效考核观念,借助相关的业绩与指标,进行人员考核,以数据为主。再者,在进行工作干部的选拔中应当将新职工、正式工、外聘工摆在一起比较,摒弃经验主义和编制限制,以能力作为衡量人员的标尺。使得干部选拔不再只是正式工的专利,应当为外聘职工设立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并将外聘职工的待遇与在编职工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保证外聘职工的权益,同时可以在外聘职工中进行干部选拔,给工作优秀、有干劲的外聘员工以希望,使其感受到集体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动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在编职工的优越感,使其产生危机感,进一步投入到工作中去,促使后勤机构良性循环。
3.2强化后勤队伍的思想建设
高校的后勤管理职工在学校中肩负着管理、服务以及教育的职责与担当。当前的高校进行后勤工作的探索以及社会化的改革中,需要全面实现高校的后勤管理,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硬、管理机制全的专业化后勤队伍,更好地为在校师生提供服务。
同时,在高校的后勤建设中需要组织后勤职工学习党的文件精神,使得后勤职工能够拥有积极的价值观,了解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作为后勤人,在学校管理队伍中的意义。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后勤工作人员座谈会,让大家能够面对面坐在一起沟通、探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且在会议中需要帮助后勤人员树立集体荣誉感,加强德育建设,使得员工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加强配合,同时使员工了解到“服务育人”这四个字的精髓,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学校还可以定期抽派几名其他部门和岗位的老师,由老师带领着学生体验几天后勤工作,让广大师生了解到后勤工作的不易,换位思考,改变大家对后勤工作及后勤职工的偏见。只有加强思想建设,才能做好后勤工作。
3.3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后勤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科研领域,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后勤工作是学校建设的基础,能够帮助学校维持安定与团结。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需要建立良好的后勤队伍,而重点又在于干部的培养。后勤干部需要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科学的管理,过硬的作风。高校后勤干部应当拥护党的政策与方针,积极完成党组织的工作,为了实现党的工作任务积极拼搏、努力奋斗。后勤工作的建设需要建设好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后勤队伍的核心价值以及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强化队伍的凝聚力,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为党组织不断吸纳优秀的人才,弘扬党的领导作用。
3.4提升干部的素质,加强后勤服务质量
高校的后勤干部管理是一门值得深思与探讨的学問,需要认真商榷。很多人对后勤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后勤只要会做事,文化程度不高无所谓。其实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念。后勤干部不仅要有服务在校师生的意识,还要熟悉后勤各项工作的特殊性,了解高校工作的定位,更要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能够深入基层一线,听取群众意见,知人善任,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后勤领导干部对于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或不积极的员工需要及时引导他们,比如耐心地和他们谈话,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等等。这就需要具有高文化素质与政治修养,以及强业务能力的领导干部来深入指导。这才是确保高校后勤稳中有序发展之根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断完善的经济环境与新的外部条件下,高校的后勤建设作为社会改革的核心,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学习,以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武装自己,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健全用人机制。在我国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后,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面临着相应的发展机遇,所以说建立健全高素质的高校后勤队伍是大势所趋,高校后勤员工队伍改革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也随之成为高度重视的问题,必须立刻着手加快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