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祺瑞“出山”

2016-09-24王淼

志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曹锟吴佩孚段祺瑞

·王淼/文

段祺瑞“出山”

·王淼/文

民国13年 (1924)10月,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北洋军阀混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了。正当直奉两系在山海关一带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刻,10月23日,冯玉祥由热河前线悄悄回师北京,突然发动政变,囚禁了曹锟。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吴佩孚由于后院起火,而败走江南。整个北方顿现大乱,群龙无首。然而一个月后,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息影津门的 “北洋之虎”段祺瑞出山了,坐上了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把交椅。那么,段祺瑞为什么能出山,又是怎样出山的呢?

民国9年(1920),直皖战争的失败,使段棋瑞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他赖以在政治舞台上立足的雄厚的政治资本——皖系军队,已基本溃灭。故他不得不在民国9年(1920)7月19日发表通电,自请罢免本兼各职,退出政坛。第二年又寓居天津。但他并不甘心从此永别政坛,当一名寓公。到了天津,他架设了用以与各方联系的电台,探听风声。他要在权力角逐的夹缝中积极寻找机遇,以图东山再起。

直皖战争后,奉系张作霖,直系曹锟、吴佩孚联合控制了北京政权。由于分配“胜利果实”不均,加上两派代表着不同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利益,双方矛盾日益尖锐。而此时的段祺瑞为报直皖战争中的战败之仇,正瞅准时机,在寻找反直的一切势力。他首先注意到了张作霖,开始向张作霖暗送秋波。张作霖虽然在直皖战争中也参加了对皖系的宣战,但那是在皖系失败无疑的情况下参加进来的,“表面上参加了倒段,实际只不过是从曹、吴手中夺取胜利果实。奉张这一行动,段派暗中是欢迎的,因为如果奉张不来,不但段派的家底将全部落入曹、吴手中,而且北京政府的政权也将为曾、吴所独占,这对段派是不利的”。但张作霖毕竟对皖派动过武,皖派人物心里仍存芥蒂,而今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直系,双方只有捐弃前嫌,再度握手言欢。在这场段祺瑞、张作霖的结盟中,段祺瑞是非常积极的。1922年初,他派嫡系段芝贵赴奉联络。张作霖也不断派人到天津会晤段祺瑞。当他们正打得火热的时候,奉直的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战争已有一触即发之势了。民国11年(1922)4月,第一次直奉大战终于爆发,奉系败退关外,直系单独控制了北京政权。经过这场战争,皖奉联合的步伐加快了。“这时张作霖认为要报复曹吴,非联段祺瑞不可;段的取利思想,本极浓厚,欲图再起,更认为非借重张不可。”此后,“段、张之间即信使不绝于途,无时无刻不在计议如何反对曹吴”。

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以后,张作霖不仅继续同天津的段祺瑞进行联系,而且开始同那些忠实于皖系残余实力派联络,如浙江的卢永祥。张作霖派姜登选等为驻沪代表,以便跟浙督卢永祥打交道。而卢永祥为了免于孤立,恳请邓汉祥相助,井派他到东北与张作霖商量。邓汉祥、张作霖商定:“奉浙两方在政治上互相呼应,在军事做到攻守同盟,誓与曹吴不两立;打倒曹吴后即拥段上台”。张作霖、段祺瑞、卢永祥积极合作的同时,段祺瑞也在积极为他往后的出山而努力。他积极拉拢张作霖。在张作霖的心目中,段祺瑞是北洋元老,资望很高。他主张国家元首“非段莫属”,段祺瑞登台所需费用,他愿拨付(先后拨款项约有300万元)。当邓汉祥经天津将张作霖的主张告诉段祺瑞时,段祺瑞“甚为满意”。

经过段祺瑞的积极周旋,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奉皖攻守同盟已建立起来。在张作霖、段祺瑞、卢永祥的联盟中,段祺瑞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民国13年(1924)5月中旬,段祺瑞探知吴佩孚给曹锟的歌电主张:以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四省的兵力进攻浙江卢永祥,以齐燮元、孙传芳主持其事。段祺瑞将原电抄送卢永祥,卢永祥立即派邓汉祥到沈阳跟张作霖洽商,以便军事上一致行动。当时,张作霖对此事不仅一无所知,而且在知道此事后举棋不定。经过皖派代表邓汉祥的陈说利害,张作霖才决定配合卢永祥对直系曹锟、吴佩孚用兵。民国13年(1924)9月,拥护段祺瑞的卢永祥和上海何丰林打响了反直第一炮。接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段祺瑞在天津用他的电台继续与各方联系。当奉军正在前线忧心忡忡的时候,突然接到段祺瑞由天津用无线电发来冯玉祥决定倒戈的确讯。这使张作霖如释重负。老谋深算的段祺瑞,拉拢了张作霖,操纵着卢永祥,这就为自己的再度上台奠定了基础。所以,北京政变后,10月26日,张作霖会见记者团时,声言“北京政府之收拾,当令段老当之。余将取消东三省之独立,与冯玉祥共辅段老”。

在与张作霖接触之前及同时,段祺瑞已在与南方的孙中山联络。当时,孙中山在广东进行的第二次护法运动正如火如荼,这次护法的目的在于反对北京的直系军阀。正是由于反对直系的这一共同点,段祺瑞准备借助孙中山的威望及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民国10年(1921)12月22日,段祺瑞派心腹大将徐树铮到广州会见孙中山。孙中山派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与徐树铮在广州接洽,并致电廖仲恺、汪精卫:“兹请两兄及介石为我代表,与又铮(即徐树铮)切商军事之进行,现决于旧历年后用兵,希望皖系策应,使直系更无归路,自来战略因于政略,吾人政略既同,斯为南北一致,以定中国,其庶几乎。”民国11年(1922)1月3日,徐树铮在蒋介石陪同下由广州乘车去桂林。到达广西梧州时,遇见了孙中山派来迎接的吴忠信,于是同行至桂林,与孙中山直接晤谈。事后,孙中山在写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说:“徐君此来,慰我数年渴望。”即是指他的联皖攻直策略可以实现了,他为此而十分高兴。段祺瑞为了进一步拉孙中山一道反直,又于同年2月20日,派周善培到广州与孙中山进一步商谈。

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直系收买的陈炯明中途变乱,而归于失败。但段祺瑞未放弃与孙中山的联络。民国11年(1922)九十月间,段祺瑞再次派徐树铮去主动联合孙中山的部下许崇智及驻在福建延平的皖系军阀王永泉,以驱除叛变段祺瑞的闽督李厚基,建立“建国军政制置府”。同年10月2日,徐树铮通电云;在这个权力体系中,要奉段(祺瑞)、孙(中山)二人为首领,“无论何人命令,树铮概所勿受,惟以至诚至敬尊合肥段上将军祺瑞,中山孙先生文,为领导国家根本人。”“在今之日,我中华民国非此二老出任艰巨,国基万难平安。”“何日见此二老共践尊位,发号施令,树铮即日束身服罪。”尽管这次反直活动很快失败,但段祺瑞、孙中山的联系却未中断。段祺瑞与张作霖、与孙中山联络的同时,孙中山与张作霖也在进行联系。同年10 月2日,张作霖在宴请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程潜及段祺瑞的代表吴光新时,三方讨论了三角联盟之事,张作霖表示:“中山、芝泉(段祺瑞)与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余等当协力同心,第一步以驱逐吴佩孚、曹锟为目的,第二步再谋新中国之建设,再图国家之强盛。”民国12年(1923)是三方接触最频繁的一年。2月间,孙中山已公开承认反直“三角同盟”进行顺利;6月间,粤、奉、皖三方代表集于广州,再次商讨反直事宜。三方联合,驱除曹锟、吴佩孚以后,谁来主持中央大计呢?是年冬,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在上海与邓汉祥晤谈时,他们主张:如果孙中山任大总统,段祺瑞就应该作国务总理;或段祺瑞任大总统,孙中山任总理亦可。张作霖得悉后,却坚决主张拥段拒孙,不久,汪精卫到沈阳后,张作霖对汪精卫直截了当地说他们是要拥段祺瑞的。汪精卫大失所望而返。

民国13年(1924)秋,段祺瑞又派人去联络张作霖。不久,派许世英南下广东,以进一步联络孙中山。10月初,孙中山在韶关接见了许世英,听取了共同讨伐直系的意见,商谈南北统一行动之计划。许世英劝说孙中山招降陈炯明,一致讨伐曹吴。在这次会谈中,孙中山表示:“君兹先来,如皆可商榷,段电朝至,余夕即启程。候得协议,则国内事段主之,余当历聘各邦……”孙中山的这一允诺对段祺瑞不久后的出山无疑是有利的。至此,段祺瑞的复出已得到了张作霖的赞同,孙中山的默许。孙中山在同年11月8日拍给胡汉民的密电中云:“此间所持不在总统,而在建国大纲。许世英已面告之,可本此意向津奉各方表明,主义上决不敷衍。”其意是,总统位置可让,“主义”及 “建国大纲”的原则不能让。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曾说:“我们要分化北方军阀,利用直系与皖系的利害冲突,联络段祺瑞,特别是关东实力派张作霖,三方合作声讨曹吴。”据此看来,孙中山联络段祺瑞只不过是一种策略。但孙中山能利用“三角联盟”,段祺瑞也能利用“三角联盟”,而且获利的是段祺瑞。

段祺瑞出山的政治契机是冯玉祥的托京政变。冯玉祥之所以要发动政变,其根本原因在于他长期备受曹锟、吴佩孚的欺凌。每次作战,冯玉祥出力最大,而所得果实最少,因此他对曹锟、吴佩孚很是不满。加之段祺瑞、张作霖的拉拢,他开始与皖奉发生联系,同时他又在直系内部,联络对曹锟、吴佩孚不满的孙岳、胡景翼,为了策动冯玉祥的倒戈,段祺瑞不惜以金钱收买。据冯玉祥自述,当第二次直奉大战正酣时,他的部队“在古北口住着,段祺瑞派贾焜亭(即贾德耀,是段祺瑞联系冯玉祥的代表)送来一封亲笔函,大意是不赞成内战,对贿选政府希望我(冯玉祥)自有所处”。然而,段祺瑞派人送来的绝不仅有亲笔函,还有一笔冯玉祥倒戈的经费。据《徐树铮传记资料》:“他(冯玉祥)收了段祺瑞的十万大洋,作为临时倒戈的代价,然后在十月二十三日潜师回京,拘禁了曹锟。”当事人之一的于立言在回忆文章也讲过,段祺瑞曾对他说:“这次的钱给冯玉祥一百五十万元,是三个月军饷用的。”不管钱多钱少,但起码证明了一个史实,即段祺瑞确实曾资助过冯玉祥。

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之前,接触了孙中山的一些著作,受到一些影响,但他那时的政治主张还是十分模糊的,没有明确的主义信仰。那个时代的各种政治思潮也在冲击着他。当时,冯玉祥多少还有点“名人政治”的思想。冯玉祥、胡景翼、孙中山三角反直同盟形成后,“冯玉祥已感到自己缺乏政治上的人材,而一旦推倒曹吴,势必要有一班懂得政治的人来收拾这个大局。因此,他除了希望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大计外,也在留心物色在政治上有资望、有办法而又能与自己合作的人物”。在冯玉祥看来,段祺瑞是个合适的人选。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在战前的秘密会议中就约定:“事成之后,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张作霖所辖的奉军仍旧退回山海关以外,不再过问关内之事。国家大事,均由执政主持,军人不得干预。”所以,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并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后,当有人提出请段祺瑞出山时,冯玉祥很快附和。他说:“(十月)二十三日,我到北苑,知道城中的事情业已办妥。这时胡笠僧(胡景翼)和孙二哥(孙岳)也都来了,第二天便召开会议,商议正式组军之事。……为了应付当前军事上严重的困难,孙二哥便临时提议,请段祺瑞出山,以示与皖派联络,俾使鲁督郑士琦出而截阻直系援军北上,大家亦以为一则目前困难非此不能打破;二则中山先生是否北上,尚不可知,一时只看见了军事的成败,而忽视了政治的后果。”冯玉祥的这段自述,表明段祺瑞出山是得到过他赞同的。但他讲请段祺瑞出山,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为了利用皖系郑士琦,这点不尽合乎史实。他的部下鹿钟麟、刘骥、邓哲熙在《冯玉祥北京政变》一文中曾回忆道,当冯玉祥在古北口,段祺瑞派贾德耀送亲笔函给冯玉祥时,“冯接后,曹与贾进行数度密谈,最后冯向贾表示,候计划实现后,将请段祺瑞、张绍曾等有重望的人物出来维持大局,并请贾德耀偕同田雄飞赴津见段征求意见,同时往访张绍曾,表示推重之意。数日后,段派宋子扬向冯表示同意合作……接着冯又派刘之龙与段接洽合作办法,段谓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郑士琦已接洽妥当,届时定能采取一致行动”。所以,段祺瑞的出山,冯玉祥与段祺瑞是有约在先的。其实际情况是,“(十月)二十五日,在北苑召开的军事政治会议,议决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请段出面改组政府,维持时局”。

张作霖在曹锟、吴佩孚溃败后,匆匆赴津拜会段祺瑞,并邀冯玉祥到津会晤段祺瑞,商讨国是。而此时的冯玉祥仍滞留北京。冯玉祥回忆时说:“段祺瑞即连来数电约我到天津讨论政治机构改进的问题,当时我因中山先生已在北来途中,故复电说须等中山先生到天津的时候,我再去不迟。过了没一天,段祺瑞又派了一位曾为陆军部军需司长的罗某来促我早日赴津。……遂决定赴津。”1924年11月10日,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在天津的段祺瑞寓所会晤,“段、冯晤面甚洽”,决定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段祺瑞息影津门四载,得此拥戴,乐不可支,便于21日通电接受,22日入京,24日宣布就职。

猜你喜欢

曹锟吴佩孚段祺瑞
曹锟贿选与法制局长选任风波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贿选总统不当汉奸
善意的谎言不能说穿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段祺瑞的棋局
低情商,易受伤
“贿选总统”曹锟不亏晚节
『贿选总统』曹锟不亏晚节
吴佩孚的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