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德强 村庄里的碧瓦琉璃梦

2016-09-24

中华民居 2016年2期
关键词:琉璃瓦朱氏窑厂

王德强 村庄里的碧瓦琉璃梦

王德强认为,琉璃瓦不应该仅孤寂地高挂在庙堂殿宇,而应该点缀在普通人家的屋顶和墙头。

王德强

山东曲阜,明媚春光里,圣贤故里的庙堂殿宇愈显巍峨壮丽,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格外闪耀。离曲阜不远的大庄村琉璃瓦厂,不到三十岁的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传承人王德强正在忙碌,为今年的第一次开窑点火做着准备……

村庄里的“乐园”

人,都曾是这座窑厂的匠人。只不过,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窑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变得难以为继。王德强的父辈们商量后,将窑厂买下,并聘请朱氏琉璃瓦烧制技艺传人做技术指导。

上世纪末的中国窑厂,往往是尘土漫天,炙热无比。但是在儿时的王德强眼中,那座老旧的窑厂是他的七彩乐园:釉锅里红色的釉料是他涂鸦的颜料;上了釉料的素坯经过窑火的烧制,神奇地变成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让他惊奇;那些晶亮的带着古老纹样的脊兽、龙吻,也由怪异变得熟悉,成为他儿时的玩伴。

琉璃瓦,塑于土,生于火,成品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早在北魏时就应用于建筑之上。千百年来,其一直是中国宫殿和庙宇屋顶上最瑰丽的色彩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曲阜琉璃瓦,因诞生在圣贤之地,更是见证了当地儒家建筑的发展。

王德强出生在曲阜大庄村。这座小村庄的琉璃瓦窑厂,600多年前因工艺精湛获赐“裕盛公”字号,成为专供孔府、孔庙修缮的圣府窑户。如今,在朱氏琉璃瓦烧制技艺传人的传承下,完整保留了传统琉璃瓦及建筑构件的手工烧制工艺。

王德强的父亲、伯伯、叔叔,以及村里的很多

传承的真正价值

琉璃瓦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时间与汗水的结晶。曲阜琉璃瓦之所以工艺精美,是因为在这个工业化时代,其制坯、塑形、上釉等关键工序仍然遵循着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兽件的气韵如何,花纹是否流畅,皆看工匠的水平。

制瓦的车间里常常弥漫着粉尘;夏天室内气温更是高达四十多度;一窑的琉璃瓦和构件,

王德强(左 一 )向老师傅学习制胚

垂兽

脊兽要经过制泥、制坯、素烧、制釉、色烧等工序,历时十几天才可以制成;并且,根据建筑构件种类、造型的不同,还有不同的规制、营造法,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对于年轻人来说,相比外面的光鲜世界,一座小村庄里的窑厂和窑厂里的孤寂生活,对他们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厂里的师傅们年纪越来越大,却鲜有年轻人加入,就连朱氏琉璃瓦的传人也左右不了下一代人的想法。

在父亲和老师傅们日渐焦急的神色中,自小在窑厂长大的王德强,却在耳濡目染间对琉璃瓦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渐渐明白,这座村庄里的窑厂之所以能够延续六百年,不仅仅是靠它谋生赚钱,它链接的是一座座历经风霜的古老建筑,传承的是一门含着大智慧的古老技艺,流淌着的是一方水土沉淀下的传统文化。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高考时,王德强在父亲的支持下,报考了山东一所大学的化工专业。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的窑厂,并正式拜朱氏琉璃瓦烧制技艺第十二代传人朱玉海先生为师,潜心学艺。这一学就是7年。

朱师傅做了一辈子的琉璃瓦匠人,技艺精湛,少言寡语,但对待琉璃瓦却怀着一腔热忱。即便琉璃瓦的釉料配置比例早已不是秘密,但他在配釉时,仍然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坚决不允许外人在场。师傅诸如此类的小坚持,有些人觉得有点迂腐,但常常让王德强感动。这是一个老匠人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与尊重!

让琉璃瓦走入寻常家

如今,王德强已经成为厂里的中坚力量,成为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新一代的传承人。他不仅从师傅那里学到了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的精髓,而且运用自己学到的现代化工知识,不断研发出新的颜色和品类,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王德强眼中,琉璃瓦是那么的流光溢彩、古色古香。它不应该仅孤寂地高挂在庙堂殿宇,而应该回归砖瓦的本质,走进千家万户,点缀在普通人家的屋顶和墙头,这是他的梦想。

2014年,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市也组织成立琉璃瓦制作技艺研究协会,有计划、分步骤的对该技艺进行全面保护。

春天来了,对于年轻的王德强来说,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在变得好起来。

猜你喜欢

琉璃瓦朱氏窑厂
王祥卧冰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曲阜琉璃瓦:儒风雅韵下的流光溢彩
明清景德镇御窑厂规制布局探考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碎琉璃
过普渡寺
琉璃瓦仿古屋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