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流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6-09-23徐承亮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

摘要: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应用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管理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建构基于知识管理视角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及其流程,让其中的知识通过获取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精品课程知识系统内,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进而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以适应本专业师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10-04

一、SECI模型的概述

SECI模型创造的四个阶段,即:基于 SECI 模型中的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外显型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揭示了隐性、显性知识转化的本质与内涵,强调了知识场的重要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属于SECI模型的原始场的演变,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知识联结化(Combination)、知识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场”中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联结化、内隐化,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引入SECI模型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关注知识目标、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以及知识评价等主要环节及其产生的效能,将原来知识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导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建设模式,将挖掘师生的隐形知识和知识的创新作为建设过程的重点,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为学生获取多种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平台。笔者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应用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及实施流程。

二、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

在建设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四种模式,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阐述。

(一)主题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实现的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也是个体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或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观摩、体会与模仿等方式,创造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

实践中,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我们先以“主题建设”方式吧通信概预算课程分成各种知识板块,如“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程预期的成果目标”、“课堂单元的成果设计”……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建设需求,采用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直接的经验分享、对话互动、教育叙事、直接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如关于“预期成果目标”的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讲课教师不一样,部分教师对预期成果目标的制定缺乏深入思考,因人因时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很多教师避免了预期成果目标制定的随意性,明确了预期成果目标的基本目标和弹性目标,在上课时候首先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弹性目标的内容。通过主题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提高了课堂讲授目标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通过主题式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创新。

(二)主讲引领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外化

主讲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展的,由一个人主讲,听众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在本门课程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新教师进行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成果目标制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属于师傅带徒弟一类的课程建设模式。

例如,我们讲授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中“工程量统计”这个单元,先开始由某一位教师陈述教学设计,随后,大家针对预期成果目标的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越讨论,越清晰,氛围越来越浓。

资深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引领年轻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下还要把自己的教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经验等一一传授,这种模式充分使用优质资源,使得年轻教师成长更快,更好,利于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是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科上的权威垄断,这种权威垄断不利于年轻教师的个人思考,限制了年轻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利于知识从年轻教师向资深教师的传递。

主讲引领式的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模式是教师喜欢的一种模式,通过一个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然后将自己的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提高,共同打造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主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分享、讨论、碰撞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再由显性到隐性,实现知识的创新。参与讨论的教师和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把主讲教师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凝练成自己的显性知识外显化出来,实现知识的创新。

根据上述案例可见,知识的外化是指教师通过描述、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方式,把个人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将之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共资源。它所实现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过程。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

在通信概预算精品课程建设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故知识的外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优秀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在课程建设中通过专题报告、公开发表、交流讨论、专题报告、优秀课题观摩等方式实现。二是学生的实习成果。

不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还是学生的实习成果,要实现他们知识的外化,要做好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是资料学习。这是知识准备阶段。教师或学生先通过教学研习、网络、杂志和教师间的交流等方式学习相关教学知识,运用某种模式、理念,并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系统地思考和设计,并形成自己的或策略。第二阶段是对话交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教师或者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传递和分享各种知识,再对此加以整理,建立知识菜单,并加以分类储存,从而使教师或学生之间的经验真正文件化和电子化,让有需要的教师或学生分享。

(三)知识菜单建设模式:区域集体备课知识的结合化

结合化(Combination)是指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产生的零碎的教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使显性知识向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从而使知识由个人扩散至整个组织,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知识菜单建设模式开展。知识菜单建设是指精品课程建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并将其以文稿、视频等多种课件的形式以知识菜单的方式显性出来,提供给所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教师和学生能随时共享。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我们还通过积极建设网站,制定教师知识图式和教师知识目录索引等方式,将教师贡献出来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索引后存入知识库,以备日后他们所需时能及时地进行检索、调用、分享和更新。

(四)校企合作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在个人及区域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主要是通过个体实践活动。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都需要在具体的技能实践环境中内化习得的知识。故校企合作式的课程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校通信概预算专业同广州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南方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校内、校外建设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既是师傅又是老师,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徒弟,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手把手的教学生,学生在实训基地这个“场”下,企业工程师引领,通过教学观摩,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得企业工程师的经验、知识流动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作为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思考教授本专业时运用的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过程,然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把个人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表现出来,与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分享。

三、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流程

(一)课程负责人备课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课程负责人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对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负责人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借鉴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精品课程的备课,为后续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课程负责人的备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开始,与课程负责人的知识厚度,讲授课程经验等息息相关。我校在建设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师间的竞争选拔,结合本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选择具有企业丰富经验的老师作为本门课程的负责人,为本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集体研课

课程的集体研课分为两种,校内老师间的集体研课、校际间老师的集体研课和校企间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研课。集体研课是教师间互动对话的过程,是知识的传递与分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

1.集体研课的原则

集体研课就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实现知识的传递、交流、乃至创新的过程,是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环节。要实现好这一环节,必须遵循几个原则:①平等对话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局畅所欲言,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没有所谓的知识权威,只有知识的互动,大家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以文本、视频、语言等多种形式贡献出来,把这些显性化的知识存储起来。②竞争激励原则:采取各种竞争方法、各种激励手段,鼓励老师、企业工程师把自己的多年的隐性知识分享出来,营造团队间知识传递、交流、分享的文化机制。③互利互惠原则:在校内教师间备课、校际间教师备课和校企间与企业工程师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教师贡献自己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己所用,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进一步精益求精的保证。

2.集体研课的方式

在集体备课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受权威人士的影响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做法使得集体研课变成了部分人士参与的集体活动,而其他教师只是带着耳朵参与的集体活动,违背了集体研课的初衷。在集体研课中,要结合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如访谈、座谈、深度汇谈、头脑风暴等。如访谈形式的集体研课,可以让年轻教师没有顾虑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头脑风暴式的研课方式在交流对话中,禁止批评和评判,只强调大家提出设想,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言,一律平等。

(三)构建知识菜单

知识菜单是在集体备课以后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并将其以文稿、视频等多种课件的形式以知识菜单的方式显性出来。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

(四)构建学科资源库

学科资源库建设就是把课程的知识以网站的形式共享出来,把课程的知识点以菜单的形式用信息化的手段呈现在老师和学生的面前,建立一个“场”,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相互影响的场所,实现一个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知识的spa,使课程知识流动起来,最终实现知识的创造。

(五)课程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实践是课程知识应用起来的一个过程,教师在共享知识后,是否能够产生价值,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教学实践是检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

(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后的批评与反思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后的批评与反思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知识的拥有者,使用者和面对的学生的不同,知识使用的地点不同,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不一定都适用于每一位老师,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校。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校企合作的特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针对性的选择知识去传授、去学校,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评判、思考、总结,进一步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整理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

四、结语

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环境,通过知识共享,提供了开放式的管理,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生产、积累,知识的价值得到了上升。同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调动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协调沟通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姚燕涣.区域集体备课模式及流程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小学语文学科为例[J].教育导刊,2010(11).

[2]李卢一,郑燕林.SECI模型对网络教学媒体设计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07(9).

[3]谢刚.知识管理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3(12).

[4]兰聪花,周彬.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精品课程网站的分析与设计[J].科教导刊,2014(4).

[5]李莉,顾朝志,李世宝.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通信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6]徐承亮,曾文英,陈绍,钟京.基于知识管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J].2015(6).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知识管理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5—2019年规划》解析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