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
——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
2016-09-23高婀娜
高婀娜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
——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
高婀娜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首民歌素材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沙汉昆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1956年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2006年,该民歌主题被作曲家李世相选中,创作成一首交响音诗作品《壮美的牧歌》。作品是应2006年内蒙古昭君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之邀,为这台晚会写一首大型的开场音乐。该作品是一首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的交响音诗。作品气势恢宏,将牧歌主题演绎得广阔壮美。
交响音诗;民族交响曲;创作特征
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首民歌素材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沙汉昆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1956年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2006年,该民歌主题被作曲家李世相选中,创作成一首交响音诗作品《壮美的牧歌》。
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作曲家李世相的交响乐作品之一,该作品首创于2006年春,是应2006年内蒙古昭君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之邀,为这台晚会写一首大型的开场音乐。在接到这个邀请后,李世相开始构思自己的这部作品,首先,确定了作品的题材,选择《牧歌》,之后,作曲家就考虑如何将《牧歌》这首蒙古族民歌创作的具有交响性,这样既符合蒙古族民族特点又具有大气恢弘的交响性。很快作品的题材、体裁都确定了,作曲家用短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作品的乐队总谱,并在昭君草原文化节进行首演。2007年春,为迎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建院50年校庆,该作品经过作曲家的又一次精雕细琢在50年校庆的器乐专场晚会上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至此之后,作品在许多大型的交响乐晚会中经常上演并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牧歌,原本是声乐的体裁种类之一。中国和外国都有,大多流行与民间,不过中国的牧歌与外国的牧歌各有不同的含义,其来源与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1](364)
我国的牧歌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由于牧民在放牧时生活形式单一,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枯燥,周围的环境单一、空旷,缺乏娱乐性。因此,牧民们在放牧时便随口歌唱,以歌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寂寞和烦闷,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感情,唱出心中的喜悦和忧愁。牧歌的内容大多是用来表现放牧的生活,赞美家乡、草原、蓝天,歌唱爱情、婚姻、牛羊等。由于这些畜牧业为主地区多为辽一望无际的草原,天高地宽视野开阔,所以牧歌的旋律大都悠长、宽广、高亢。
交响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该体裁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作品的诗意和哲理性。交响诗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形式不拘一格,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品题材多以历史事迹、诗歌、绘画、戏剧等为素材,创作中常常采用单一主题变形的创作手法,塑造出标题音乐内容的艺术形象。
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一首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的交响音诗。作品气势恢宏,将牧歌主题演绎的广阔壮美。
一、作品结构浅析
《壮美的牧歌》是一首带有引子、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图示1)。
图示1:
作品的引子部分由两个意境组成,首先采用采用哼鸣的手法,乐队队员分两个声部演唱北朝民歌《敕勒川》,作曲家将音符时值放慢拉长,营造了一种草原深远、古老、辽阔的意境。将听者直接带入草原的画面中。接着用密集的音形起伏的手法描写了微风吹拂草地的情景。展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面。
作品的首部,采用单三部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以悠扬舒展的线条,交响乐队运用长调自由的演唱风格将主题演奏出来,仿佛微风吹动着牧草,牧草随风摆动,牧草线条的优美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展现了草原牧草的丰美。
在五小节短小的连接之后进入了作品的中部。中部采用了快板的速度。与第一部分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的音乐生动、活跃的体现了舞蹈性的音乐特点,表现男性雄壮有力的舞蹈音形,使得作品中部显得钢劲有力。同时将作品推向一个高潮。
该作品的再现部分采用了变化再现的手法,这一部分采用了抒情的慢板但是却保留了中段快板的速度,这样的手法采用了中国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同时将节拍由之前的四四拍变换为四三拍又变换成八六拍,这样的旋律就显得不是很自由,但从听觉角度上却有将主题拉宽的感觉。将整个作品再一次推向高潮。
紧接着,气势庞大的尾声以大三度与小三度相互变化的形式将主题进一步拉宽,同时加强了旋律线条,无论从织体还是从和声的角度都将作品的庞大的气势展现出来,体现出牧歌的壮美。
二、主题动机的运用
《牧歌》原是一首呼伦贝尔民歌,其旋律悠扬舒展,展现了广阔草原的美丽景象(谱例1)。
该作品是采用单一主题发展而成,作品始终围绕着民歌主题中的上行小三度动机延伸发展。该动机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作品当中,全曲将这个主题动机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位置出现,出现的次数多达三十余次,切实体现了作品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成,并没有夹杂其他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在交响乐创作中是重要的创作技法之一。作曲家严格地运用这一创作技法,使得音乐主题牢牢地印在听者的脑海里,同时也作为作品整体发展的主要支撑因素。
谱例1:
谱例2:引子中的主题:
谱例3:副部主题
谱例4:舞蹈性主题:
谱例5:再现主题:
以上四个主题是整首作品四个代表,通过谱例的展示与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作曲家将小三度上行的音乐主题动机挖掘到极致,让这个小三度无处不在,将它的所有分解、组合、延伸都运用到作品中。
三、民族交响曲中西方创作手法的运用
在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中,作曲家虽然将蒙古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的中心,但是在作品的创作技法上也吸取了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手法,体现了民族交响曲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的中部,作曲家为了既能体现出舞蹈性音乐特点,又要表现出力度的统一,所以在创作中作曲家吸取了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中的创作技法,运用后十六的节奏型将舞蹈的跳跃感、灵活性体现出来(谱例6)。
作品的尾声部分,为了将旋律进一步拉长、增加张力,使作品在结束时体现出辉煌、壮美的效果,作曲家在结尾处借鉴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手法(谱例7)。
谱例6:
除了借鉴西方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外,作品中还融入人声。这种创作手法在交响乐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马勒的《第八交响曲》等。在我区草原乐派的交响曲创作中,永儒布的交响组曲《故乡》,阿拉腾奥勒的《第一交响曲》等均有人声的出现(谱例8)。
谱例7:
谱例8:
四、民族风格的调性布局与和声
调性与和声的布局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点,西方音乐作品中采用西洋大小调,而在中国作品中常常采用五声调式。对于《壮美的牧歌》这首交响音诗,作曲家能熟练地运用民族调式的色彩塑造蒙古族民族风格的交响乐,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首先是远关系的布局,从作品的引子部分作曲家采用了G宫调式,在作品进行到首部的副部时,调式发生了变化,依然是采用上行小三度的模式,将调式转入到降B宫,这样的转调与主题的上行小三度保持一致,这样的远关系转调在是作曲家特意为作品精心设计的。其次,在这首作品中,局部近关系调使用较多,离调在作品中频繁出现,同主音大小调转调使听觉上更为新鲜,这些调式的安排都为作品增添了许多民族色彩。
在和声的使用上,作品的主题部分主要以大七和弦为主,追求宽广、辽阔、富有张力的音乐色彩,中段以传统和弦为主,没有过多的特殊和声是为了突出中部舞蹈性音乐的统一。尾声则采用复合和弦为主要和弦,其中加入了变和弦与离调和弦的使用,和声的不断变化彰显了作品的气势磅礴,草原的壮美(谱例9)。
谱例9:
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的又一力作,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法,深厚的民族情怀完全注入到每一个音符。在创作上他追求纯朴与真实感受的表达,采用蒙古族风格的音乐语言讲述着草原上的故事,作曲家从心底唱响对草原的热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研究,我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的多样化,多元化。将这部交响音诗与我区其他几位作曲家交响乐相比,该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牧歌音乐主题单一发展,将这一主题动机深深地印在听者心里,主题一次又一次变化出现,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让牧歌的壮美久久响彻草原。
[1] 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 李世相.壮美的牧歌[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贾玉宁】
A Symphonic Poem Resounding Through The Grasslands——On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Magnificent Mu Ge
GAO Enuo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s a Mongolian long drawn song, Mu Ge (Pastoral Song) is a very classic Chinese national style work. Its subject was written for violin solo by a well-known composer, Mr. Shahan Kun, in 1953; and three years later, another composer, Mr. Xixian Qu, adapted it into a cappella mixed chorus. In 2006,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Zhaojun Cultural Festival invited Mr. Shixiang Li, a Mongolian composer, to write a large opening musical work for this activity.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he used the theme of Mu Ge and developed the former monothematic work into a compound ternary masterpiece named Magnificent Mu Ge, which depicts the spacious grasslands and the tranquility of the Mongolian soul.
Symphonic poem; National Symphony; Creation Features
J642
A
1672-9838(2016)03-077-07
2016-07-10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内蒙古蒙古族风格交响曲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NJSY16348)阶段性成果。
高婀娜(1980-),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中音乐理论教研室,讲师,硕士。